云南省大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4 14:39:52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民质教图及的分推想流的发:进了代木的
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
展观的提出;传统图书馆存在缺陷;党和国家的支持;图书馆界
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及改革思想
播;俄国经济衰退加
剧财政危机;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6分
原因:改革派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沙皇坚定维护专制制度;俄国村社传统的影响;农奴缺乏近代思想的启
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6分
认识:改革应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改革要充分考虑自身文化传统,移风易俗;改
得成效必须要取信
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权的历史传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

大,并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君
89年,《权利法案》颁行,君主立宪政体逐渐
确立起来。此后,英国民主政治在承袭
则的基
不断发展

晚期的法国,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封建专制势力
東了专制政体后,资
得了较快发展,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法囯政局动荡不堪,政
换频繁。1875年,经过各派的斗争和妥协,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8分
综上,英法民主道路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国情不同的产物。(2分
渊源:家

和为贵”“天人
统思想
的司法理
关系理
期的吉凶观念
弋的司法实践提供
利于封建政府推行社会教化;对缓
有一定作
2)原因:践行儒家治国理念;维
要;争取政绩、致力升
下争讼者;严格审判
,答出两点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科学部分领域的成就。表中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科学
A.各领域交叉渗透B.紧密联系实际 C.服务于封建统治D.长期领先世界
2. 1895年,清政府发出一道“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上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同时鼓励各地设立商会,并制定了奖励工商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这些举措
A.客观上延迟了反清革命的爆发B.导致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带动了民间投资设厂热潮出现D.推动了洋务企业的较快发展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某一阶段,毛泽东花了好几年的工夫.将自己亲身在农村做过的十几次系统调查的成果汇总编印成《农村调查》一书,并表示编印此书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据此可知,“某一阶段”应是指
A.全民族抗战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4.下图是2011-- 2017年中美日国民生产总值柱图(单位:万亿美元)。对图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三国经济发展呈现联动态势B.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
C.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D.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越发强劲
5.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时,深知自己的优势在陆军,而海军与波斯海军相比宛如“用一支小舰队去碰一支大得多的舰队”,所以“只要把沿海波军基地都占领,也就等于打垮了他们的舰队。因为他们那些舰艇将无处招募补充兵员。而且事实上亚洲再也没有他们的海港了”。这反映 了亚历山大
A.试图全面掌控波斯帝国B.敢于正面挑战强敌
C.集中优势兵力击败波斯D.军事谋略周密得当
6.经验理性主义的诞生不仅开创了现代科学,而且力图在18世纪把它的统治扩张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向资产阶级提供的哲学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新勇气。最能印 证此观点的史实是
A.牛顿力学的产生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启蒙运动的发展D.光荣革命的爆发
7. 1942年9月10日,法西斯侵略者的先头部队在进攻过程中,几乎见不到守军。事实上,守军已有组织地驶入市区,据守在各要害部位上,他们在房屋里等待着侵略军在街道上出现,进而开展一场高速坦克、机动火炮和摩托化步兵统统无法出力的战斗。此地的战事后来被称为 “老鼠战争”。材料描述的战斗应属于
A.莫斯科保卫战B.偷袭珍珠港行动 C.徐州会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8. 1985年,英国拒绝签订《申根协议》(包含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边境、实现自由通行的相关条款);在2016年决定“脱欧”之前,作为欧盟核心成员之一的英国依然没有加入欧元区,坚持保留着自己的主权货币。这些现象反映了
A.英国始终反对欧洲一体化B.欧盟反对英国的特殊待遇
C.区域集团化遭遇严重挫折D.欧洲一体化存在一定障碍
9.“它确立干隋朝,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末,它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材料中的“它”
A.将皇权关进了制度的笼子B.是封建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
C.将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D.是中枢决策程序异化的制度根源
10.自13世纪起,北海沿岸的贸易逐渐兴盛,德意志北部城市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常常以商业特权来换取德意志北部城市商人的巨额贷款。部分城市的富商和贵族联合起来,以“镇压海盗”的名义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 A.具有深厚贸易传统B.君主专制程度较高 C.联邦体制面临危机D.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11. 1979年,深圳市蛇口港工业区率先推行“四分钱”奖励制度,规定运泥工人每日定额为55车,超过定额每车奖4分钱,此后,工人人均劳动量由每日20 -30车猛增至80-90车。不久后,“四分钱”制度获得中央支持得以继续实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分配方式的改革探索已然展开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推行
C.经济特区引进了西方管理体系D.民营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2.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朝对各省份地方官员例行考核的“大计”机制。但这一机制的运转长期流于形式,还经常被中央借机停罢。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清政府才正式公布了首个全国性“大计”结果,并宣布此后,每隔三年必定举行一次“大计”。这反映出清初
A.疏于进行制度建设B.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官员管理渐趋规范D,大量留用明朝旧吏
13. 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A.提高了高级官员的素质B.规范了官员的升迁模式
C.滋生了僵化的官僚习气D.促进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14.在清末,接受学堂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无需再依靠皇家俸禄谋生,他们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各种新的社会经济职业,如梁启超指出的,“现在的学问和思维方法确已有了一条大进步之路径,这里头最大关键,就是科举制度之扑灭。”这可用于说明清末
A.儒家正统思想地位遭到严重冲击B.知识分子的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
C.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日益发展壮大D.维新派主张对选官方式进行变革
15.汉成帝以后的历代法律均规定:90岁以上,或8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不论犯什么罪,一概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到了明清,法律却明确规定,90岁以上犯有“谋大逆”(犯上作犯,危害君权)罪行的,不得免除刑事责任。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
A.礼刑并用原则被废弃B.审判量刑趋于严苛
C.刑法的人治特征增强D.君主专制大为强化
16. 2018年年初,美国国会在表决政府临时拨款法案时,两党在是否要将该法案与一项保护儿童的移民政策立法绑定的投票上产生争执,这一争执导致政府被迫暂时关闭。这一事件体现出当代美国
A.各机构遵从权力制衡的机制B.国会坚持程序公开公正原则
C.国会最高立法权力不受干涉D.政府在法律框架内依法行政
17.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越来越多的城市暴发户将宅第修建并装饰得比贵族的更加富丽堂皇,并将此视为一种“崇高”精神追求的表现,全然不顾忍让、禁欲的教义。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天主教会社会教化思想的转变B.贵族阶层的政治地位显著下降
C.发财致富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生产力发展对宗教伦理的冲击
18.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刑事、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制定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已具备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B.科学立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C.已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D.法治建设回应了时代需求
19.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畅销书种类比例图。图中变化反映出新中国
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深人贯彻 B.人民精神生活不断趋向丰富
C.市场经济对图书市场的影响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
20.五代后唐时期,契丹军曾与后唐沙陀军大战于定州,下表所示为若干记载。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研究五代时期的民族政权的并立,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辽史》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B.《新五代史》《辽史》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C.《辽史》成书晚于《新五代史》,故可信度较低
D.《新五代史》与《辽史》对作战过程的记载相互矛盾,皆不可信
21. 1523年3月,德意志宗教改革家路德在《论俗世的权力: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一文中说:“属(世俗)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财产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灵魂,只受上帝统治。”这句话表面上划定了世俗政权的限度,实际上却在世俗层面驱逐了“精神权力”的干涉。这一思想在客观上
A.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强化了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
C.加快了宗教改革的扩展进程D.丰富了君主推行教化的手段
22.依凡尔赛体系的相关协议,德国海军不得拥有大型舰艇.不得装备重型武器;1935年6月英国同德国签署《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该协定的签署
A.纵容了德国对国际秩序的破坏B.是对《凡尔赛条约》精神的落实
C.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秩序的稳定D.使英国世界霸主地位得到巩固
23.石榴原产于中亚、西亚地区,西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现已遍布大江南北。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形容为“石榴籽”,这一比喻迅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石榴籽”的比喻
A.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所传承的文化基因B.启发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
C.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涵D.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24.下表所示为1969年美国政要发表的有关中国的看法。据表可知,当时
A.中国开始改变“一边倒”外交方针 B.国际局势的转变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C.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的策略 D.中国同西方大国的关系实现了突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7年以后,在沈祖荣、戴志赛等一批学成归来的图书馆学家的大力倡议下,以仿效欧美图书馆精神来改革和发展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运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币北洋政府把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图书馆建设,将这一运动推向了高潮。新图书馆运动直接导致了传统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巨大转变,从此,近代公共藏书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图书馆运动在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繁荣近代学术文化、普及民众教育做出了独有的 贡献。
——摘编自张静庐 《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
材料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这给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就发生在我国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现代图书馆转变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等先进观念和思想。但是,面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诸多挑战,还需要图书馆界做出及时、准确、有力的回应。
——摘编自覃惠迪等《中国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兴起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发生的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张广翔 《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
材料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实现了农民人身自由,但《1861年2月19日宣言》(沙皇对《二月十九日法令》的解释性说明)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因为改革派主要为皇室成员和改革派贵族官员,他们主张带土地解放农民,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沙皇最关心的是继续维护专制制度。法令执行中为地主留下了充分和灵活的解读余地。1861 年改革后,农民习惯了村社共耕共责的生产生活,对村社精神的体认与吸收逐渐内化成他们 的独特气质。农民缺乏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改革后农民从个人农奴制进入集体农奴制仍符合农民的精神归属。农奴制改革开启的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发展定向体现出实用主义倾向,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但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摘编自唐艳凤 《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皇“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在长期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于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世间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
——摘编自马啸原 《西方政治制度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早期国家时期.治国犹如治家.以安定、和睦为先。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社会的每一分子通过血缘关系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礼之用,和为贵”,诸子百家均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不争、无讼。……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观点,“成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成为千百年来司法活动和诉讼实践的行动指南……”“无讼”理想 的渊源也包括“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人感应相通,合而为一,天道自然和谐的秩序应该为社会秩序所效仿。
材料二 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秩序的井然有序都是为政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国古代社会亦然。统治阶级鼓吹构造一个无讼、狱空的理想社会,从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易》所谓的“讼,终凶”,到后世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忍让、不争,都极力反对争讼。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无讼”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劝民息讼。清代某地地方官的《劝民息讼告示》 说:“本府不忍见你如此,所以苦口劝你”,若进行诉讼“家产先已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先已折磨坏了”,“枷杖收卡”“败了身家,送了性命”。此外,审判程序严格(形式化)、诉讼成本高等,也是劝诫民众息讼的理由。调处息讼是州县官的政绩和“大计”(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标。 因此州县官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处,调处不成时,才予以审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建峰《古代民事司法领域怜贫扶弱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无讼”理想的思想渊源及其产生的意义。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地方官员热衷于追求“无讼”的原因及其常见手段。(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