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今天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些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
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因此,“无讼”理念的传承和运用,主
要体现在解决矛盾纠纷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洽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方面。我国正在健全
考生注意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我、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各种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
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
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
现代文阅读(36分
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
A.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儒、道、法三家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息事避讼”的理念
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
B.“无讼”并非杜绝诉讼,而是提倡要尽量减少纷争或不以官方方式解决纷争。
始重要理念
C.“无讼”不仅是对百姓的道德要求,也是对古代统治者倡导施行仁政的要求。
对于息事避讼,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表达过类似的态度。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
D.“枫桥经验”与“无讼”理念有相通之处.是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的体现
/使无讼乎,”这体现了儒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尚“和”的主张。道家表达了谦和不争、不争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胜的处世态度。法家虽然主张严刑重罚,但究其根本是希望通过法令滋彰来定分止争,并不希
A.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出发,引出要讨论的“无讼”理念。
望天下纷扰不断
B.文章引用明朝的《教民榜文》,意在阐明古代社会“无讼”理念的真正含义。
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紛争以及解决紛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
C.文章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是如何实践“无讼”理念的
红减少纷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我国古代有大量体现“无讼”的具
D.文章联系当今社会现状,指出“无讼”理念的积极意义,具有现实针对性。
体实践。比如,在民间倡导遢争谦让、息事避讼,也就是说,即便遇到争议,也通过谦抑退让平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纷争,尽量避免诉讼。再如,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
A.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使得一部分民间纠纷未进入诉讼阶段就得
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官吏尽快协调妤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
到化解。
少类似诉讼的发生。还有一种重要方式是民间调处,即不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我国古代有较
B.中国社会推崇礼让谦和,贬斥锱铢必较,这与长期以来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有较大
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比如,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
关系。
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
C.当代中国社会纠纷增加,诉讼案件增多,造成司法资源越来越有限,司法机关的压力也
“无讼”理念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古代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
不断增大。
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貴”的价值取向更加
D.现代社会纠纷与古代差别较大,司法制度比以前更为完善,但是依然可以借鉴传统的
深入人心。着眼“无讼”目标,历代统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诉讼加以抑制。
“无讼”理念。
方面,从制度上对提起诉讼的主体、时间、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减少诉讼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生。另一方面,遏制滥讼,制裁和打击恶意兴讼、教唆诉讼的讼师、“讼棍”。“无讼”也体现了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古代统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为善”,做
材料
到“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
红军这支革命的队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髙位置。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
“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记载:“当我们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边有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
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
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
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告以老妇所言。
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构建源头防
当时毛即时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予白米一斗。老妇
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故事体现红军始终把人民群众冷暖安危放在第一位,红军与人民群众军
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生动体现
民一家,鱼水情深。红军长征途中所到之处,每个红军战士都牢记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爱护群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2-09-96B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22-09-96B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
含意的能力。原文是“对于息事避
囤古代许多思想家都
类似的态度
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意在闸
要说明“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处方式”
的观点态度
造成司法资源越来越有限”强加因
果,原文是“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
法资源相对
法机关面临着
越来越大的压力”,并无因果关系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相关内容的能
我们党与国民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于文无据,原
在与国民党
党派的关系
渐由‘反蒋抗日’转变为·联
过长征广泛宣传我
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我党改善
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是我党在政治上采取的两条并行策
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中信息并进彳
的能
焘的错误思想
国共第二次合作”并无直接的因果
神已成为应对当前重大挑战、解决好国际
理想信念
义事业必然胜利,争做时代的好
途中,保持和
的革
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奋勇问前。③面对人生挑战要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实
刃从实
际出发的原则。(每点
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内涵并探究其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然后结合材料
究其对当
最后概括并分点作答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
说内容和艺术
能力。分析不当.不是”夸张”,是“反语
的观察强化了这个女人的
形象特征,女人的面部表
痛苦和绝望。③更强烈地
这场火
女人的关
考查分析概括小说特定情
能力。结尾再次叙写消防员捡
烧焦的照片
形成照应,结尾再次写到这
强化了这个女人的形象特征,突出了这个女人内心的痛苦和绝
这场火灾是必然会发
这场火灾与这个女人的关系
为的火灾,是劳拉放火导致的火灾。②这里的“火灾”也喻指劳拉心中的怒火,表现了她的痛苦和绝
③“火灾”还代指灾难,揭示了就业歧视问题将带
的社会灾难。(每点2分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含意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内涵
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首先理解表
挖掘深层的隐含意思,还要注意有没有体
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除
道而求
显其身,土犹恐惧而不敢
又况于纵欲恣暴
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
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前
解有误,原
要思考朕的过失,向朝廷举荐贤
能直言敢说极力进谏的
的不足之处
得分点
不逮”各1分,句意2分
(2)(汉文帝)不曾
如)不可采用就放在一边
以采用就采纳实施
不称赞说好。(得分点:“止辇”“置”“采”各1分,句意2分
辇,停下辇车;置,放,放置;采,采用
汉文帝下诏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据。现在的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本来没
有犯罪的父母、妻
废除各种
株達家属的律
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和穷困
年满八十岁者,每月
賜给米、肉、酒各若干;年满九十岁的老
再赐给帛和絮
应当赐给米的,各县的县令要亲自检查,由
县丞或县尉送上门;赐给不满九十岁的老
西,由啬夫、令史
察的都吏,循
所属各县,发现不按诏书办理
时,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
有窍旗为先导,后有属车做护卫
事
日只走
朕乘
能先单独奔到何处
是汉文帝把马还给了进献者,并给他旅途
接
召说:“朕不接受贡献之物。命
不必前来进献
先对天下普施恩惠
诸侯和
文帝下诏说:“大臣们都要思考朕的过失,向朝廷举荐贤良、方
敢说极力
的人,来匡正朕的不足
于
各级官员要恪尽职守,致力于减轻徭役赋税以便
姓;太仆将现有马匹留下够朝廷使用
余马匹全部拨給各地驿站使用。颍阴侯的骑从
连:“我听说在雷霆的轰
论什么都会被击裂;在万钓之力的重压
论什么都会被压
的成严,远远超过了雷霆;君主的权势之重
过了万钧
求大家进谏,和颜悦色
接受臣下的批评意见,采纳批评者意见并給以重用,臣子还会有所惧怕而不敢将不同意见和盘托出,更何
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
只能乖乖地俯首听命!这样,君主就听不到界
他的过失
评,国家就要危
帝赞许开
他的
郎官和从
有所拟
建议的文书奏
车接受奏
称赞说好
文帝从霸乃
想要向西从陡坡
与汉文帝车驾并行伸手挽住
缰
盎回答:“我听说‘家有千金资财
轻易
匹骏马,奔驰下险峻的高
失控,车辆被撞
陛下即便是看轻自身安
得起高祖的基业和太后的抚育
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