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012年高考化学选考模块分析
夏 嵚 崟
xiaqinyin@
2012年高考化学选考模块分析
一、各题考试状况
1、各模块考试人数与平均分
有机 结构 技术
参加考试人数 23981人 4099人 5850人
平均得分 4.89 4.11 3.63
2、各模块得分状况
2、各模块得分状况
2、各模块得分状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及分析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18-I
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且其峰面积之比为3:1的有
A.乙酸异丙酯 B.乙酸叔丁酯
C.对二甲苯 D.均三甲苯
18-I失分原因
等效氢是海南化学高考常考点,难度不大,但题中提及均三甲苯,因教材中没有提及,不少学生因知识点缺失而不了解其结构,不敢选该项而失分。
化合物A是合成天然橡胶的单体,分子式为C5H8。A的一系列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为 ,化学名称是 ;
(2)B的分子式为 ;
(3)②的反应方程式为 ;
(4)①和③的反应类型分别是 , ;
(5)C为单溴代物,分子中有两个亚甲基,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6)A的同分异构体中不含聚集双烯(C=C=C)结构单元的链状烃还有
种,写出其中互为立体异构体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
18-II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19-I
下列有关元素锗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锗的第一电离能高于碳而电负性低于碳
B.四氯化锗与四氯化碳分子都是四面体构型
C.二氧化锗与二氧化碳都是非极性的气体化合物
D.锗和碳都存在具有原子晶体结构的单质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19-II
铜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广泛地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国防等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1)铜原子基态电子排布式为 ;
(2)用晶体的x射线衍射法可以测得阿伏加德罗常数。对金属铜的测定得到以下结果:晶胞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边长为361pm。又知铜的密度为9.00g·cm-3,则铜晶胞的体积是 cm3、晶胞的质量是 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列式计算,己知Ar(Cu)=63.6);
(3)氯和钾与不同价态的铜可生成两种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都可用于催化乙炔聚合,其阴离子均为无限长链结构(如下图),a位置上Cl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已知其中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CuCl3,另一种的化学式为 ;
(4)金属铜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能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其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应程式为 。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20-I
题中A选择项干扰较大,氨水沉淀铜离子形成铜氨配位化合物,已超出课本要求,造成失分较多。
20-I失分原因
2012年选考模块试题
20-II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海南卷答案及解析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 16 Na23 P31 S32 Cl35.5
K39 Fe56 Cu64 I127 Au197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化合物中,在常温常压下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
A. 甲醇 B. 乙炔 C. 丙烯 D. 丁烷
如:第1题的四个选项,虽然必修教材没学过甲醇、乙炔等,但如果学生想到四个碳以下的烃通常为气态,也很容易判断甲醇为液态。
[答案]A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的化学基本素质,对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掌握程度
解析:本题非常简单,属于识记类考查,其中甲醇为液态为通识性的知识。
【思维拓展】这类题自去年出现,代表着一个新的出题方向,即考查学生化学基本的素质,这属于新课程隐性能力的考查。去年考查的是有机物的密度和水溶性,今年考的是物质状态。
2.用0.1026mol·L-1的盐酸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A. 22.30mL B. 22.35mL C. 23.65mL D. 23.70Ml
如第2题考查酸式滴定管中所用液体体积的正确读法,没有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很可能误选C,这样确保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才能得分,针对当前忽视实验操作、依赖录像、背实验、画实验的弊端,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答案]B
命题立意:考查基本的实验素质,滴定管读数。
解析:图中液面在22~23mL之间,分刻度有10个,因而每刻度是0.1mL,液体的凹面读数约为22.35mL。
【误区警示】:本题是基础题,但要注意读数时滴定管与量筒间的差别,滴定管是由上向下读数,量筒则正好相反。
[答案]D
命题立意:基本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的考查
解析:根据题中的要求,要产生气泡同时有沉淀生成。A选项无沉淀生成,B选项无气体生成,C选项物质不熟悉可用排除法,D可得到气体和沉淀,符合题目要求。
【技巧点拨】关于物质性质考查的题,通常出现在单选题中。如果选项中有不熟悉的物质,一般用排除法处理,以防解题出错。
如:第4题就通过对 的知识分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日本福岛核问题这个社会的焦点。
[答案]C
命题立意:社会热点问题的体现,由于日本福岛核问题而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解析:本题是相关同位素、核素考查。A选项中考查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这点,B选项落在考查,C中电子数=53因而错,D是中子数的计算。
【思维拓展】对核素的考查是以前老的命题内容,今年核问题出现后,不少老教师已经猜测到此点,因而做了复习准备。这类题紧跟社会热点问题或主题,每年都可把当年四月份之间与化学相关热点焦点作为备考点。
5.已知:2Zn(s)+O2(g)=2ZnO(s) △H=-701.0kJ·mol-1
2Hg(l)+O2(g)=2HgO(s) △H=-181.6kJ·mol-1
则反应Zn(s)+ HgO(s)=ZnO(s)+ Hg(l)的△H为
A. +519.4kJ·mol-1 B. +259.7 kJ·mol-1
C. -259.7 kJ·mol-1 D. -519.4kJ·mol-1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盖斯定律。
解析:反应的焓值由盖斯定律直接求出。即(△H1-△H2)/2=-259.7 kJ·mol-1。
【误区警示】本题中两负数相减易出错,此外系数除以2时,焓值也要除2。
6.一种充电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
H2+2OH--2e-=2H2O; NiO(OH)+H2O+e-=Ni(OH)2+OH-
当为电池充电时,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
A. H2O的还原 B. NiO(OH)的还原
C. H2的氧化 D. NiO(OH) 2的氧化
[答案]D
命题立意:考查二次电池中的氧化还原问题
解析:由题中给出的电极反应可判断出做原电池时,H2是还原剂被氧化、NiO(OH)是氧化剂被还原,则充电时H2是还原产物、NiO(OH)是氧化产物,与正极相连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NiO(OH) 2的氧化”正确。
【技巧点拨】关于充电电池的氧化还原问题是常考点,这类题有规律。原电池时,先要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充电时(电解池),原电池负极反应反着写为还原过程,发生在阴极,原电池中的正极反应反着写为氧化过程,发生在阳极。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得0分。
第7题考查有机分子的共面结构,必修教材中虽然没有介绍更多的共面问题,但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含甲基的甲烷结构不共面、含双键的乙烯结构共面的常规知识的迁移判断,并没有超出考纲要求,但却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CD
命题立意:考查有机分子的结构。
解析:A选项没有常说的平面结构,B选项中甲基有四面体空间结构,C选项氟原子代替苯中1个氢原子的位置仍共平面,D选项氯原子代替乙烯中氢原子的位置仍共平面。
【技巧点拨】共平面的题是近年来常考点,这类题切入点是平面型结构。有平面型结构的分子在中学主要有乙烯、1,3-丁二烯、苯三种,其中乙烯平面有6个原子共平面, 1,3-丁二烯型的是10个原子共平面,苯平面有12个原子共平面。这些分子结构中的氢原子位置即使被其他原子替代,替代的原子仍共平面。
[答案]BD
命题立意:可逆反应中的速率问题考查
解析:A选项中,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应为1:2;B选项出现的净速率在中学没出现过,但根据平均速率的求算,为反应物的净减少量,该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是减小的过程,而逆反应速率是增大的过程;D选项是平衡定义中来,正确。
【技巧点拨】这类题就只有几个考点:①平均速率的比等于计量数的比;平均速率的计算;③反应过程中即时速率变化;④平衡中的速率问题。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第9题通过对“碳捕捉技术”的命题立意,引导同学对当前化学问题的关注。
[答案]AD
解析:由题可知基本过程中有两个反应: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②碳酸钙的高温分解。A选项正确,循环利用的应该有CaO和NaOH 两种物质,B选项错误;“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应该是过滤,C选项错误;D选项中甲醇工业上可用CO2制备。
【技巧点拨】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捕捉室中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的NaCO3和CaO在溶液中反应得到NaOH和CaCO3,由此可分析出各选项正误。
10.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Al3+离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3NA
B.1mol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10L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10L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答案]D
命题立意:阿佛加德罗常数的考查
解析:A选项中Al3+是10电子粒子;B选项中计算要以Cl2为计算依据;C选项中硫酸氢离子已经视为完全电离,不要重复计算;D选项由pH=13计算OH-浓度为0.1mol/L。
【技巧点拨】关于NA[来源: 于的题主要是陷阱的识别,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11.某反应的△H=+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
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
D.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1
[答案]CD
命题立意:活化能理解考查
解析:在可逆反应过程中活化能有正反应和逆反应两种,焓与活化能的关系是△H=Σ(反应物)-Σ(生成物)。题中焓为正值,过程如图
所以CD正确
【技巧点拨】关于这类题,比较数值间的相互关系,可先作图再作答,以防出错。
12根据右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烧杯a中的溶液pH升高
B.烧杯b中发生氧化反应
C.烧杯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D.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2Cl--2e-=Cl2
[答案]AB
命题立意:原电池相关知识的考查
解析:题中给出的物质表明,该电池的总反应是2Zn + O2 + 2H2O = 2Zn(OH)2,a烧杯中电极反应为O2 + 2H2O +4e- =4OH-, b中Zn-2e- = Zn2+,所以正确项为AB。
【技巧点拨】原电池的题是历届常考点,本题可视为由前年高考中的铝空电池变化而来。主要是先要找到电池的总反应,反应中各电极反应、电极周围酸碱性变化、离子浓度变化及计算才能有据可依。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卷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8题~第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13(9分)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X Y
Z W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Z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__族;
(2)这些元素的氢化物中,水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XW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4)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5)W和Y形成的一种二元化合物具有色温效应,请相对分子质量在170~190之间,且W的质量分数约为70%。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VA族;(2)NH3;(3);(4)N2O5;(5)S4N4
命题立意:周期表、律,物质相关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考查,即常说的“位构性”考查。
解析:由题干先推导出Z元素为磷元素,则X、Y、W分别是C、N、S。(3)小题的电子式教材中没有,得由二氧化碳的结构类比而来。(5)小题中计算为N(S): N(N)=≈1:1,再由相对分子质量得分子式为S4N4
【技巧点拨】“位构性”考查的题,要先找到突破口,如本题中的磷元素,再由此逐个突破。但在写教材中没出现过的元素性质、分子结构等方面的题时,可由同族元素的相似性类比。
14.(9分)镁化合物具有广泛用途,请回答有关镁的下列问题:
(1)单质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产物是白色的______________,还生成少量的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CH3MgCl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剂,其中镁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反应物和产物均为298K时的稳定状态)。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MgI2中Mg2+与I-间的作用力小于MgF2中Mg2+与F-间的作用力
②Mg与F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③MgBr2与Cl2反应的△H<0
④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MgI2>MgBr2>MgCl2>MgF2
⑤MgF2(s)+Br2(l)=MgBr2(s)+F2(g)△H=+600kJ·mol-1
[答案](1)MgO,Mg3N2;(2)+2,;
(3)①②③⑤
命题立意: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的综合考查,包括物质性质及反应方程式、特殊图表信息的处理。
解析:(1)镁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有氧化镁和氮化镁;(2)化合物的水解要看化合物中离子的正负价,题中Mg是+2价,氯为-1价,则CH3为-1价,负价的与H+结合,正价的与OH-结合得产物;(3)能量越低越稳定,越稳定的物质内部化学键键能越大,故①正确④错误,其他各选项可类比反应热中能量计算。
【技巧点拨】关于能量变化的题,万变不离其宗。有以下的规律:①键的断裂与能量之间关系及盖期定律计算;②结构相似的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物质内部的化学键键能越大;③焓变值大小比较和放吸热判断。
15.(9分)氯气在298K、100kPa时,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估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列式计算)
(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
(4)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向______________移动。
[答案](1);
(2) (水视为纯液体)
C起 0.09 0 0 0
C变 0.09× 0.03 0.03 0.03
C平 0.06 0.03 0.03 0.03
;
(3)正反应方向;(4)增大,正反应方向
命题立意:平衡相关内容的综合考查
解析:题干中用“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给出可逆反应(该反应在教材中通常没提及可逆);平衡常数的计算根据题中要求列三行式求算;平衡移动是因为H+的减少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将增大氯气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技巧点拨】平衡题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比较平和,但新课标高考题今年引入了对过程呈现的考查,这是以后高考中应注意的。
16.(8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
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
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答案](1)乙醇;(2),酯化(或取代);
(3);(4);(5)CH3CHO
命题立意:必修教材中常见有机组成、结构、性质、转化的考查
解析:由乙烯和水反应得A为乙醇,B为乙酸,C为乙酸乙酯;由乙烯在氧气和银条件下的反应比较少见,虽然鲁科版教材有介绍,但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没明确提及,可由E的乙二醇分子式逆推D为;E到F的变化,由原子个数的变化推导而来。
【技巧点拨】必修有机物的转化关系比较简单,可由常见物质的转化条件直接得出。不熟悉的结构,也可先写出可能的结构再通过题的转化关系排查。注意碳、氢、氧原子个数,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17.(9分)硫酸亚铁铵[(NH4)2SO4·FeSO4·6H2O]为浅绿色晶体,实验室中常以废铁屑为原料来制备,其步骤如下:
步骤1 将废铁屑放入碳酸钠溶液中煮沸除油污,分离出液体,用水洗净铁屑。
步骤2 向处理过的铁屑中加入过量的3mol·L-1H2SO4溶液,在60℃左右使其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趁热过滤,得FeSO4溶液。
步骤3 向所得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步骤1的操作中,下列仪器中不必用到的有__________(填仪器编号)
①铁架台 ②燃烧匙 ③锥形瓶 ④广口瓶 ⑤研钵 ⑥ 玻璃棒 ⑦ 酒精灯
在步骤2中所加的硫酸必须过量,其原因是_______;
在步骤3中,“一系列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和过滤;
本实验制的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常含有Fe3+杂质。检验Fe3+常用的试剂是______,可以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②④⑤;(2)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和氧化;(3)加热浓缩、冷却结晶;(4)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命题立意:实验综合能力考查,本题考查点有溶液加热、过滤、固体溶解、蒸发(防水解)、结晶等一系列实验。
解析:步骤1是溶液加热和过滤操作,用不到②④⑤;亚铁离子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解,因而要加酸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步骤3是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下的蒸发与结晶过程;
【思维拓展】实验综合题不仅仅要考查操作方面的内容,也考查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的运用,因而实验综合题历来是高考中的难点。操作要点在平时复习中注意积累,分析过程中可能要注意的问题,要紧扣实验目的,多方面考虑,才可确保万无一失。
选考题(请考生在请18.19.20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18.19.20三题的第一题为选择题,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标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第二题为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答并写明小题号。
18.[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20分)
18-Ⅰ(6分)下列化合物中,核磁共振氢谱只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的是
[答案]BD
命题立意:有机结构考查,等效氢的种类对结构的限制
解析:A的结构不是对称结构,所以苯环上氢有2种,加上甲基上的氢共有3种;B分子为对称结构,环上(注意不是苯环)有等效氢4个,甲基上有等效氢6个,比值为3:2符合题意;C分子也是对称结构,但双键上的氢和甲基上氢的比为3:1;D也是对称结构,与氯相连的碳上有4个等效氢,甲基上有6个等效氢,比值为3:2符合题意
【技巧点拨】等效氢的考查是新课标高考中的常考点,解题中注意分子结构的对称,同时也要看清楚题中所给分子结构,有时苯环和非苯环易混淆,有时键线式易看漏碳原子或氢原子。
18-Ⅱ(14)PCT是一种新型聚酯材料,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合成PCT的路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由A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由B生成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
由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D的同分异构体中为单取代芳香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B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且苯环上一氯代产物只有一种的是________(写结构简式)。
[答案](1);
(2)酯化(或取代),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3),加成(或还原)
(4);(5)
命题立意:有机综合题,以合成为基础,重点考查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结构的变化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写出。
解析:根据框图中分子式和转化条件可得,A为芳香烃、B为芳香羧酸、C为芳香酯、D为芳香卤代烃、E为芳香二醇、F为脂肪二醇;再根据合成目标物,逆推得出以上各物质均有苯环上对位结构(或类似苯环对位结构),因而推导出所有物质结构。(4)小题中的单取代同分异构体,就是2个氯原子2个碳原子的脂肪异构;(5)小题中要求写能水解的,只能是酯结构,且要求环上只有1种等效氢,有全对称结构要求。
【技巧点拨】综合框图题的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根据题中条件破框图,再按各小题要求去解题。破框图程序为①根据框图中的转化条件可先判断各物质的类别,②小计算辅助分析(包含碳氢氧原子个数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及变化计算、不饱和度计算、等效氢计算),③“瞻前顾后”看官能团结构和位置变化(或称逆推法分析)。
[答案]BC
命题立意:考查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对分子结构分析或识记
解析: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可得四种分子的结构如下:
【思维拓展】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关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运用成了重要的常考点,每年都会考到,是高考复习必备知识与能力点。
[答案](1)Cu+2 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2)白色无水硫酸铜可与水结合生成蓝色的CuSO4·5 H2O,显示水合铜离子特征蓝色;
(3)正四面体,sp3;(4)6s1;(5)3:1;(4)金属键;(5)H8AuCu3
命题立意: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综合考查。包含有铜元素相关的性质考查、硫酸根空间结构考查、杂化轨道考查、原子结构考查、晶体结构及计算考查。
解析:本题各小题内容考查点相互的联系不大,仍属于“拼盘”式题。(3)硫酸根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孤对电子数6-2×4+2=0,成键电子对数4,所以为正四面体结构,中心原子为sp3杂化;(4)Au电子排布或类比Cu,只是电子层多两层,由于是面心立方,晶胞内N(Cu)=6×=3,N(Au)=8×=1;(5)CaF2结构如下图所示,所以氢原子在晶胞内有4个,可得储氢后的化学式为H8AuCu3
【思维拓展】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近年才在在高考中出现,不可能出很难的题,且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的紧密联系也不能体现过深,因而目前的高考来看,试题只能是拼盘式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学会后变化较少。主要的几个考点除配位外,基本在本题中都考到,与近三年的考题变化不大。
20.【选修2——化学与技术】(20分)
20-I(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接触法”制H2SO4时,催化氧化阶段的反应原理为
B.海水提镁的主要步骤为
C.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钙
D.黏土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铝
[答案]AC
命题立意:化学工业相关基础知识与流程工艺考查
解析:A为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原理;B镁工业先期加入的是石灰不是石灰石,后期电解的也不是氯化镁溶液;C普通水泥的成分为硅酸二钙、硅酸三钙、铝酸三钙,说主要成分是硅酸钙正确;黏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还有氧化镁、碳酸钙和三氧化二铝。
【思维拓展】这类题考查的是化学与技术模块的主要基础知识点,以常见的原料和生产工艺为载体,所以平时的学习中要突出学习的重点,对教材中常见的知识内容了如指掌。
①图中的中间产物C是_______,D_______。(写化学式);
②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3)联合制碱法对氨碱法的改进,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碳酸氢钾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相似,故也可用氨碱法以氯化钾和石灰石为原料制碳酸钾。请结合下图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曲线,分析说明是否可行?__________。
[答案](1)①2NaCl+ H2SO4(浓) Na2SO4 + 2 HCl↑
②Na2SO4 + 4C + CaCO3 CaS + Na2CO3 + 4CO
或Na2SO4 + 2C + CaCO3 CaS + Na2CO3 + 2CO2
(2)①Ca(OH)2 ,NH3;②NH3 + CO2 +NaCl +H2O = NaHCO3 + NH4 Cl
(3)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NH4Cl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原料气氨气和一氧化碳都由氨厂提供,减少CaCO3 制 CO2 这一工序,降低了能耗与污染。
(4)不可行,因为碳酸氢钾溶解度较大,且在常温下与氯化钾的溶解度差别小,在氨盐水碳酸化时无法大量析出。
命题立意:联合制碱工业的考查,主要考查联合制碱法在利用原材料、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等方面的工业典范
解析:(1)是考查工业生产中的基本原理;(2)是生产过程中工艺的考查,在细读生产工艺图中各物质的变化后,可得出;(3)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4)分析图可看出NaHCO3与新信息KHCO3在溶解度图中的差别,可推测溶解度的差别是判断的依据。
【思维拓展】重要的几种化学工业生产是《化学与技术》模块的核心,所有高考中的考查都以这些生产过程中的原理、生产工艺与设计新思路为依据。所以在备考过程中,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思想、知识细节、生产原理、工艺设计原理,还有新时期对化学工业原理的新要求,如循环经济、原子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在工业中的运用。(共11张PPT)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一)基础性较强,尽量不丢分或少丢分。
(二)审题要细,避免马虎丢分。
(三)积累答此题经验,正向判断、反向判断、排除法、猜测法等综合运用,注意仔细检查,不可大意。
案例:11年第1题
例: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得0分)
(一)一般有2~4题多选几率较大。
(二)先按单选题答,每题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再将余下的三个答案进一步筛选,可能性在70%以上才选。
(三)总体衡量,看多选是否在2~4个范围,再行增删。
案例:11年第8题
例:
必考主观题(13—17)
填空题共44分:
(一)这是考生主要得分题。注意从前到后,先易后难答题,一般较难的题往往放在最后的一两问上。
(二)审好题再答,有检查时间的同学并不多。
(三)平时复习时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
例:
案例1:2010年海南高考:
8.下列化合物中既易发生取代反应,也可发生加成反应,还能使KMn04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烷 B.乙醇 C.丙烯 D.苯
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例:人教版的“Al(OH)3”与山东版的 [Al(OH)4]-
山东版教材对CH3CH=CH2“也容易取代”、环氧乙烷的性质等知识点。
……
这些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
案例2:2008年海南高考:
21.(11分)A、B、C、D1、D2、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
案例2:2008年海南高考:
21.(11分)A、B、C、D1、D2、E、F、G、H均为有机化合物,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
(1)直链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2)①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_____;
(3)③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4)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D1或D2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G可应用于医疗、爆破等,由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案例3:2011年海南高考:
16.(8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
(2)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该反应的类型为_;
(3)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
(5)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案例3: 2011年海南高考:
16.(8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由乙烯和水反应得A为乙醇,B为乙酸,C为乙酸乙酯;由乙烯在氧气和银条件下的反应比较少见,虽然鲁科版教材有介绍,但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没明确提及,可由E的乙二醇分子式逆推D为;E到F的变化,由原子个数的变化推导而来。
选考题客观题18(或19或20)
(I)多项选择题(6分)
(一)按要求至少有2个正确选项,这样的几率较大。 10、11年都是要求至少两个正确选项。
(二)先按单选题答,即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再将余下的答案二次筛选,可能性在70%以上再选。 ……可能性在50%以下不再选。
(三) 注意可能三个正确选项的训练,但保证100%正确率。 ——这个题伤不起
例:
选考主观题18(或19或20) (Ⅱ)填空题(14分)
(一)不要急于答题,先要浏览三个模块试题,短时间内果断作出选题判断,但要注意自己的主修模块(如选修5)是否更有利。
(二)注意从前到后,先易后难答题,一般较难的题往往放在最后的一两问上。
(三) 要有信心,不要指望一定全拿分。
案例:11年选考题
例:2013届高三化学模拟考试命题安排表
考试顺序 考试时间 命题人 审题人 交题时间 备注
月考1 8月末 李国辉 张卫东 8月20日前
月考2 9月末 常青 张卫东 9月20日前
月考3 10月末 张卫东 李国辉 10月20日前
月考4 11月末 韩飞雁 张卫东 11月20日前
月考5 12月末 李丽 常青 12月20日前
月考6 1月末 赵雪梅 张卫东 1月20日前
注意:
1、每次命题后统计出本次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将知识点统计表交给下次命题人;
2、命题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覆盖,重要知识点和上次考试答题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要重要命题加以强化;
3、及时按时间排好版面,交印刷室印制。
绝密 ★ 启用前
海南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月考(一)
理科化学试题
命题:常青 审题:张卫东 考试日期:2012年8月28日8:00至9:30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对应的方框内;
3.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及答题卷框外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本试卷考生自己保存,不要外传,注意保密。
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 Ba 137 Ag 108 Zn 65
第Ⅰ卷 选择题(4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机物不属于酯类的是( )
A.硝酸纤维 B.脂肪 C.硝化甘油 D.甘氨酸
2.下列有关乙醇的表达正确的是( )
A.乙醇分子中含有甲基,甲基的电子式为:
B.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为:
C.乙醇分子中羟基电子式为:
D.乙醇结构简式为:C2H6O
3.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ol苯乙烯中含有的C==C数为4NA
B.0.1molCnH2n+2中含有的C-C键数为0.1nNA
C.2.8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原子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2.24L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
4.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的正确是( )
A. 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5.已知乙烯醇(CH2=CH—OH)不稳定,可自动转化为乙醛,乙二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脱水反应,也有类似现象发生,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有人写出下列几种:
①CH2=CH2 ② ③CH3CHO ④ ⑤
其中不可能的是( )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B
A. 2-乙基丙烷 B.CH3CH2CH2CH2OH 1-丁醇
C.对甲基二苯 D. 2-甲基-2-丙烯
7.下列说法:①制乙酸乙酯时,把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浓硫酸中;②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别蚕丝和棉花;③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④纤维素和淀粉都是多糖,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⑤溴乙烷、油脂和蛋白质在一定条件都能水解;⑥乙醇中是否含水,可用金属钠来检验;⑦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⑧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⑧ B.①⑤ C.④⑤⑥⑦ D.②⑤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为0分。)
8.二氟二氮(N2F2)分子中的四个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由于几何形状的不同,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如右图所示。这种原子排布次序相同,几何形状不同的异构体被称为几何异构体。在下列化合物中存在着几何异构体的是( )
A.CHCl=CHCl B. CH2=CCl2 C. CH2=CHCH2CH3 D. CH3CH=CHCH3
9.最近美国宇航局(NASA)马里诺娃博士找到了一种比二氧化碳有效104倍的“超级温室气体”——全氟丙烷(C3F8),并提出用其“温室化火星”使其成为第二个地球的计划。有关全氟丙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全氟丙烷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B.全氟丙烷的电子式为:
C.相同压强下,沸点:C3F8<C3H8 D.全氟丙烷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10.异秦皮啶具有镇静安神抗肿瘤功效,秦皮素具有抗痢疾杆菌功效。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异秦皮啶与秦皮素互为同系物
B. 1mol秦皮素最多可与4mol NaOH反应
C.鉴别异秦皮啶与秦皮素可用FeCl3溶液
D.上述反应为还原反应
11.线型弹性材料“丁苯吡橡胶”的结构简式如下:
,其单体的正确组合是( )
A.②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2.阴离子C8H- 的结构简式为HC≡C-C≡C-C≡C-C≡C- 。关于该粒子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该阴离子的所有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B.该离子能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依次发生氧化、加成反应
C. 在酸性溶液中,该阴离子与H+反应生成1,3,5,7-辛四炔
D.在一定条件下,1 mol C8H-与8 mol H2完全反应生成辛烷
13.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以下是四种毒品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大麻最多可与含4mol Br2 的浓溴水发生反应
B.这四种毒品都属于芳香烃
C.K粉的分子式为C13H16ClNO
D.摇头丸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14.下列各组混合物,其总的物质的量均为a mol,组内各物质以任意比物质的量混合,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不变的是( )
A. 乙烯、丁烯、环已烷 B.乙烯、乙酸、葡萄糖
C.乙炔、乙醛、乙二醇 D.乙烯、乙醇、丙烯酸
第Ⅱ卷 非选择题(58分)
三、实验与推断(58分)
15.( 8分)(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______________。
A.将实验室制得的溴苯倒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以获得纯净的溴苯
B.将10滴溴乙烷加入1 mL10%的烧碱溶液中加热片刻,用稀硝酸中和至酸性后,再滴加2滴2%的硝酸银溶液,以检验水解生成的溴离子。
C.分离苯和苯酚的混合液,先加入适量浓溴水,再过滤、分液,即可实现。
D.向2 mL 2%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稀氨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即得银氨溶液。
E.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全部转化为乙酸乙酯
(2)现有通式均为(CH2O)n的六种有机物,性质如下.
①甲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发生银镜反应
②乙、丙、丁的式量均为甲的2倍,戊的式量是甲的3倍,己的式量是甲的6倍
③乙、戊的水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还可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酯化
④戊结构中含有-CH3,两分子戊可形成环状酯
⑤丙不溶于水,但既能水解,又能发生银镜反应。丁、己二种物质的水溶液均呈中性,还都既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医疗上常用己诊断糖尿病。请推断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甲________ 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_丁_________ 戊_________ 己__________
16.( 12分)下图是实验室用来验证乙烯与氢气反应产物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框内装置用来制取乙烯,其中包括的仪器和药品是:①碎瓷片 ②石棉网和铁架台 ③圆底烧瓶 ④温度计(量程100℃)⑤温度计(量程200℃)⑥酒精灯 ⑦单孔塞 ⑧双孔塞⑨导管。不选用的仪器有 (填序号),制乙烯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方框内装置中混合液常变黑,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是_____,若要验证有该气体生成,应将生成的气体通过______ 溶液。
(2)NaOH溶液的作用是 ,碱石灰的作用是 。
(3)实验过程中,发现溴水会褪色,可能的原因是 ,这种除杂方法叫 。
(4)出现什么现象可说明生成了乙烷?
17.( 10分)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下列甲、乙两种成分:
(1)甲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2)由甲转化为乙需经下列过程(已略去各步反应的无关产物,下同):
设计步骤①的目的是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3)欲检验乙中的碳碳双键官能团,选用下列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
A.溴水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溴的CCl4溶液 D.银氨溶液
(4)乙经过氢化、氧化得到丙()。写出同时符合下列要求的丙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③核磁共振氢谱图上产生4个吸收峰。
18.(8分)金刚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通过下列途径制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环戊二烯的分子式为 ,其分子中的所有原子能否在同一平面上 (填“能“或”否”),环戊二烯生成二聚环戊二烯的反应类型为 ,1mol环戊二烯与1mol Br2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有 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2)下面是以环戊烷为原料制备环戊二烯的合成路线:
其中反应②的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是 ;若最终制得1mol环戊二烯所需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mol。
(3)已知烯烃能发生如下反应:
请写出下列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
。
19.(12分)用煤化工产品C8H10合成高分子材料I的路线如下:
已知:(1)B、C、D都能发生银镜反应。H是由2分子G脱水形成含有三个六元环的酯类物质,且其苯环上的一卤代物有两种
(2)RCHO + R’CH2CHO +H2O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H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I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D的过程中存在副反应,由此导致I中存在副产品,写出I中副产品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分)为了测定某有机物A的组成和结构,做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A置于盛有5.6 L(标准状况)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浓硫酸的试管,试管增重5.4 g,通过盛放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管增重13.2 g;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再通过另一盛放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管增重4.4 g (假设每步反应都进行完全)。
②用质谱仪测定该化合物,得如图一所示的质谱图;
③用核磁共振氢谱仪处理该化合物,得到如图二所示氢谱图;
④取0.10 mol 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0.15 mol的H2 ,另取0.10 mol A与NaHCO3溶液完全反应时,消耗0.20 mol NaHCO3。
图一 图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的目的是测定 ,根据实验①数据写出实现上述目的的计算过程。
(2)实验②的结论是 ,有机物A的分子式为 。
(3)A的结构简式为 。
海南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月考(一)
理科化学试题第Ⅱ卷答题卷
15 16 17 18 19 20 总分
15.(8分)
(1)
(2)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16.(12分)
(1) 方程式:
气体为
(2)
(3)
(4)
17.(10分)
(1)
(2)
(3) (4) 、
18.(8分)
(1)
(2)
(3)
19.(12分)
(1)
(2)
(3)
(4)
(5)
20.(8分)
(1)测定
计算过程:
(2)实验②的结论是 , A的分子式为 。
(3)A的结构简式为 。
海南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月考(一)
理科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D B C A A B D
8 9 10 11 12 13 14
AD D B B AC C CD
15.( 8分)
(1) BD(2分)
(2)甲:HCHO 乙:CH3COOH 丙:HCOOCH3
丁:HOCH2CHO 戊:CH3CH(OH) COOH 己:CH2OH(CHOH) 4CHO (6分)
16.( 12分)
(1) ④⑦ CH3CH2OHCH2=CH2↑+ H2O SO2 品红溶液(6分)
(2)除去乙烯中的酸性气体并使乙烯与氢气均匀混合 干燥混合气(2分)
(3)乙烯未完全反应,使溴水褪色 洗气 (2分)
(4)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分)
17.(10分)
(1)羟基(1分)
(2)保护碳碳双键(1分)
(2分)
(3)C(2分)
(4) (共4分)
18.( 8分)
(1)C5H6 否 加成反应 2 (4分) (2)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 2(2分)
(3) ( 2分)
19.(12分)
(1)对二甲苯 氧化反应
、(4分)
(2)(2分)
(3)+2NaOH+NaBr+H2O(2分)
(4)
(5)
20.(8分)
(1) 实验式(最简式)
计算过程:n(C)=+=0.40 mol
n(H)=×2=0.60 mol
n(O)= ×2+×1+-×2=0.50 mol
A的实验式为C4H6O5 (4分)
(2) 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4 分子式为C4H6O5 (2分)
(3)A的结构简式为: (2分)
2010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海南卷)(一)
命题:李国辉 审题:张卫东
注意:1.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a 40 Fe 56 Si28 Cu 64
第I卷(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居室装修用石材的放射性常用作为标准,居里夫人(Marie Curie)因对Ra元素的研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原子中含有138个中子 B.R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ⅡA族
C.RaCl2难溶于水 D.Ra(OH)2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2.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则Na2SeO3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w.w.w.k.s.5 u.c.o.m D.以上均不对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Ksp大小取决于难溶电解质的量,所以离子浓度改变时,沉淀平衡会发生移动
C.所谓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某一离子完全除去
D.温度一定,当溶液中Ag+ 和Cl— 浓度的乘积等于Ksp时,溶液为AgCl的饱和溶液
4.下列涉及有机物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干馏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B.石油的催化裂化是为了提高汽油等轻质燃油的产量和质量
C.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粮食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一定时间会更香醇
5.在一无色未知溶液中检验出有Ba2+、Ag+,同时又测得其酸性很强。某学生还要鉴定此溶液中是否大量存在:①Cu2+ ②Fe3+ ③Cl- ④NO3- ⑤S2- ⑥CO32- ⑦NH4+ ⑧Mg2+ ⑨Al3+ ⑩AlO2- 离子。其实,这些离子中有一部分不必再鉴定就能加以否定,你认为不必鉴定的离子组是( )
A.③⑤⑥⑦⑩ B.①②⑤⑥⑧⑨ C.③④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⑥⑩
6.A、 B、 C、 D分别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其中正极的反应产物为水的是( )
A. B. C. D.
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就为0分。)
7.在0.1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 + H+ ,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1HCl溶液,溶液中C(H+)增大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8.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 mo1·L—1稀硫酸100mL中含有硫酸根的个数为0.1NA
B.1 cm3铁所含的铁原子数是ρNA/56(ρ是铁的密度,单位为g·cm—3)
C.常温下,2.7g 铝片投入足量的浓硫酸中,铝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D.2.24L CO2与足量的Na2O2转移的电子总数可能为0.1NA
9. 下图是一种形状酷似一条小狗的有机物,化学家TimRickard将其取名为“doggycene”,有关doggycene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常温为气态
B.doggycene是苯的同系物
C.该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D.1mol该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10. 如下图所示,在25℃、101.3KPa下将甲、乙两个装有不同物质的针筒用导管连接起来,将乙针筒内的物质缓慢压到甲针筒内,进行下表所列的不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甲针筒 乙针筒
1 10mLH2S 10mLSO2
2 30mLNO2 10mLH2O
3 20mLNO 10mLO2
4 10mLCCl4 10mLHCl
A.实验1,甲中活塞不移动,有黄色固体生成
B.实验2,甲中活塞向右移动,剩余的无色气体是NO
C.实验3,甲中活塞不移动,充满红棕色气体
D.实验4,甲中活塞向左移动
11. 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氯水中:c(Cl2) = 2[c(ClO—)+c(Cl—)+c(HClO)]
B.Na2CO3溶液:c(OH-)–c(H+) = c(HCO3-)+ c(H2CO3)
C.等浓度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中:c(HClO)+c(ClO-) = c(HCO3-)+ c(H2CO3)
D.室温下,向0.01 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
c(Na+)>c(SO42-)>c(NH4+)>c(OH-) = c(H+)
12. 将m g铁粉放入含有x mol FeCl3和y mol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仍为m g。则x: y可能是( )
A.2:7 B.1:7 C.8:7 D.1:1
第Ⅱ卷(64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18题~第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三、必考题
13. (9分)A、B、C、X均为中学常见的纯净物,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下(副产物已略去)。
试回答: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 。
a.S b.N2 c.Na d.Mg e.Al
(2)若X是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 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 ;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 ,离子方程式为 。
(3)若A、B、C为含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 ,X的化学式可能为(写出不同类物质) 或 。
14. (11分)某兴趣小组的学生根据Mg与CO2反应原理推测钠也能在CO2中燃烧,为了确定其产物并进行实验论证,某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已知PdCl2能被CO还原得到黑色的Pd)。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装置2中应盛放 溶液。
(2)为了使反应随开随用,随关随停,上图方框内应选用 装置(填上图字母代号)。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并装好药品后,在点燃酒精灯前,应先进行1装置的操作,待装置 (填数字编号)中出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时,再点燃酒精灯,这步操作的目的是 。
(4)①若装置6中有黑色沉淀生成,装置4中残留固体(只有一种物质)加盐酸后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装置6中溶液无明显现象,装置4中残留固体(有两种物质)加盐酸后有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则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该小组查阅资料认为,不仅要检验残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钠还要检验其中是否有氧化钠和碳。当确认钠充分反应后,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装置4中的残留固体中是否有Na2CO3、Na2O和C:
15.(8分)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1)右图是1mol NO2气体和1mol 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气体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N2(g)+3H2(g)2NH3(g);△H<0,其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K 298 398 498
平衡常数K 4.1×106 K1 K2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②试判断K1 K2(填写“>”“=”或“<”)
③下列各项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容器内N2、H2、NH3的浓度之比为1:3:2 b.v(N2)(正) = 3v(H2)(逆)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3)对反应2NO2(g)N2O4(g) ;△H<0,在温度分别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
c.A、C两点NO2的转化率:A<C
d.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16.(6分)(1)已知298K时,1molC2H6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利用该反应设计一个燃料电池:用氢氧化钾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多孔石墨做电极,在电极上分别充入乙烷和氧气。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2)有如右图的化学实验装置,石墨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如果室温条件下,起始时盛有1000mL pH=5的硫酸铜溶液(CuSO4 足量),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变为1,若要使溶液恢复到起始浓度(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向溶液中加入 (填物质名称),其质量为 g。
17. (10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试管丙中用水吸收产物),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中的铜丝,约l min后鼓入空气。请填写下列空白:
(1)检验乙醛的试剂是 。
A.银氨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新制氢氧化铜 D.氧化铜
(2)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实验时,常常将甲装置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由于装置设计上的缺陷,实验进行时可能会 。
(4)反应发生后,移去酒精灯,利用反应自身放出的热量可维持反应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表明,鼓气速度过快,反应体系温度反而下降,原因是
该实验中“鼓气速度”这一变量你认为可用 来估量。
(5)该课外活动小组偶然发现向溴水中加入乙醛溶液,溴水褪色。该同学为解释上述现象,提出两种猜想:①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②溴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
四、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18、19、20三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8.(20分)
(I)多项选择题(6分):
盐酸洛派丁胺俗称易蒙停,它是一种新型的止泻药,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腹泻的治疗,其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易蒙停的分子式为C29H34Cl2N2O3
B.向易蒙停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显紫色
C.1mol易蒙停只能与lmolNaOH发生反应
D.lmol易蒙停最多能与3mol溴水发生反应
E.易蒙停分子中的碳原子可能均在同一平面上
(II)(14分)2004年,国家食品监督局发出“警惕食品中丙烯酰胺(CH2=CH-CONH2)”的公告,丙烯酰胺具有中等毒性,它对人体可造成神经毒性和遗传毒性。已知有机物H是丙烯酰胺的相邻同系物,A为气态烃,标准状况下密度为2.5g / L;F为六元环状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G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K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明下列反应类型:A→B:________________ E→G:__________________ ;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丙烯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①丙烯酰胺可溶于有机溶剂 ②人们应改善膳食习惯,少食油炸食品
③1mol丙烯酰胺最多可和2mol氢气发生反应 ④丙烯酰胺有毒,人们要杜绝使用
(5)写出有机物H的同种类别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分)
(I)多项选择题(6分):
将石墨置于熔融的钾或气态钾中,石墨会吸收钾而形成称为钾石墨的物质,其组成是 C8K、C24K、C36K、C48K和C60K。在钾石墨中,钾原子把价电子交给石墨层,但在遇到与金属钾易反应的其他物质时还会收回。在钾石墨中,钾元素处于石墨层中间,因而石墨层之间被胀大,层间的距离增加。下列对钾石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钾石墨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B.钾石墨导电性比石墨强
C.钾石墨与水相遇不发生任何反应
D.题干所举出的5种钾石墨属于同素异形体
E.钾石墨具有很高的硬度
(II)(14分)四种常见元素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试根据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元素 A B C D
性质结构信息 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 原子的M层有1对成对的p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Ar]3d104sx,有+1、+2两种常见化合价 有两种常见氧化物,其中有一种是冶金工业常用的还原剂
⑴写出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⑵A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比同主族相邻元素氢化物沸点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
⑶D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比同主族相邻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 (填“高”或“低”),其原因是 。
⑷往C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A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可生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该配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
⑸下列分子结构图中的“ ”表示上述相关元素的原子中除去最外层电子的剩余部分,
“ ”表示氢原子,黑点“ ”表示没有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表示共价键。
则在以上分子中,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形成化学键的是 (填写序号);在②的分子中有 个σ键和 个π键。
20.(20分)
(I)多项选择题(6分):
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
B.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低
C.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
D.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E.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
(II)(14分)铅是一种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207。铅和铅的化合物有很多用途,如蓄电池等,但铅类化合物大多有毒,燃煤厂、金属冶炼厂等都有主要的铅污染源。铅一旦进入人体会累积,对人脑、肾脏和造血功能有损害。为了了解环境中的铅污染问题,小红和他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小红查阅到资料,图中记录了离某公路不同距离处种植的卷心菜中铅的含量不同。由此推测:卷心菜内叶片的铅可能直接来于 ,造成卷心菜外围叶片含铅量不同的重要原因 (至少说出两条原因)。
(2)在阅读资料时,小红又发现,儿童从空气中吸入的铅量是成人吸入量的1.6~1.7倍。为了探讨这个现象,她展开了如下的研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填空。
①课题名称为:
②通过取样分析,得到了一下实验数据:
离地面高度(m) 0.8 1.0 1.2 1.4 1.6 1.8 2.0
铅的浓度(ug/m3) 1.10 0.98 0.91 0.72 0.66 0.54 0.50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果是
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在走访调查中,小红观察到某乡镇颜料厂排出的废水带有颜色,经鉴定含有铅。为了测定废水中铅的浓度,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步骤中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 和玻璃棒。
②步骤中a操作称为 ,缺少此操作,测得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4)通过研究,小红提出了一系列降低铅对环境污染的建议,下列建议中不恰当的是( )
A.立刻停止使用含铅汽油
B.开发新的无铅燃料www.
C.倡导使用铅蓄电池作动力的电动车
D.燃煤电厂、金属冶炼厂的废气经除尘后排放。
2010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海南卷)(一)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B D C D C BC BD D AC D AB
13. (9分)
(1)de (2分)
(2)FeCl3(1分) 防止Fe2+ 被氧化 (1分) 2Fe3+ + Fe == 3Fe2+ (2分)
(3)Al(OH)3 NaOH HCl (每空1分) (合理答案也给分)
14.(11分)
(1)饱和NaHCO3 (1分) (2)C (1分)
(3)5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 (各1分,共2分)
(4)①2Na+2CO2===Na2CO3+CO (2分) ②4Na+3CO2===2Na2CO3+C (2分)
(5)取少量装置4中的残留固体溶于水,若有黑色不溶颗粒,则说明有碳生成(1分);
在所得水溶液中再加入过量B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说明有Na2CO3生成(1分);过滤,用pH试纸检验滤液,若滤液呈碱性,则残留固体中含有Na2O(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15.(8分)
(1)NO2(g)+CO(g)→CO2(g)+NO(g) ;△H=-234kJ·mol-1(2分)
(2)①K=c2(NH3)/[c(N2)×c3(H2)](2分) ② >(1分) ③ c(1分)
(3)cd (2分)
16. (6分)
(1)C2H6 -14e-+18OH― = 2CO32― +12H2O 或 C2H6 -14e- +14OH― = 2CO2+10H2O (2分)
(2)4OH―- 4e- =2H2O +O2↑ (2分) 氧化铜 4g 或 碳酸铜6.2g (2分)
17.(10分)
(1)AC(2分)
(2)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2分)
(3)使生成乙醇蒸气的速率加快且较均匀 发生倒吸 (每空1分)。
(4)过量的气体将体系中的热量带走 单位时间内甲中的气泡量 (每空1分)
(5)用pH试纸检测溴水与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若酸性明显增强,则猜想①正确;反之,猜想②正确(或其他合理方法) (2分)www.
18. (20分)(I)CDE
(II)(14分)
(1) (各1分)
(2)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各1分)
(3)
(各2分)
(4)③④(2分)
(5)CH3-CH=CH-CONH2(2分) CH2=CH-CH3-CONH2(2分)
19.(20分)(I)CDE
(II)(14分)
⑴ 1s22s22p63s23p4(2分) ⑵ 高(1分) 因为A的氢化物存在氢键(1分)
⑶ 低(1分) 晶体类型不同(1分)
⑷ [Cu(NH3)4]SO4(1分) 中心原子与配位体之间以配位键相结合,内界与外界之间以离子键相结合(2分)
⑸ ①③④(3分) 3 (1分) 2(1分)
20. (20分) (I)BCD
(II)(14分)
(1)土壤(根系吸收);(1分)
汽车尾气含铅,离公路距离不同;空气中含铅量不同;有燃煤厂、金属冶炼厂等(2分)
(2)①近地面不同高度空气含铅量的研究:(1分)
②离地面越低(高),含铅量越高(低)(1分) 铅和铅化合物密度大。(1分)
(3)烧杯;漏斗;烘干;偏高(各1分)(4)AC(各2分)
C
C
C
F F F
F F F
F
F
82615205
H2
NaOH溶液
碱石灰
催化剂Ni
溴水
KMnO4 (H+)
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
铁
石墨
直流电源
CuSO4
溶液
PAGE(共23张PPT)
立足基础 体现能力 注重素质
——关于2012年海南高考化学必考部分综合题的分析与评价
海南省文昌中学 吴志军
立足基础 体现能力 注重素质
一、试题特点
二、考试情况
三、答题分析
四、建议反馈
一、试题特点
1、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海南高考化学必考部分综合题不偏、不怪、不回避往年的考点,注重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进行考查,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化学用语(离子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化学反应与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这一命题趋向必然会对中学化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与备考,立足基础,重视教材,脱离“题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13题 14题 15题
2010年 以Cl2、O2气体制备及铁及其化合物转化的无机推断。 化学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定量表示,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以Ca及其化合物为载体的无机推断,注重推理能力的考查。
2011年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查。 以Mg及其化合物转化考查物质的性质,图表信息处理以及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2012年 以氮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了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以及电化学等有关内容。 以FeCl3溶液蚀铜箔制电路板为载体考查Fe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平衡常数的表示及相关计算以及对平衡状态的认识。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特点
16题 17题
2010年 以乙烯制备“乙烯利”为载体,考查对乙烯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注重信息的理解和推理。 NH3还原CuO 测Ar(Cu)为载体,考查反应原理、装置、数据处理分析。
2011年 以乙烯为原料考查了有机组成结构、性质和转化。 以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为载体,考查溶液的加热、溶解、蒸发(防水解)、结晶等基本实验。
2012年 以甲烷燃料电池为载体,考查电化学(电极反应式书写以及相关计算)有关内容。 以乙烯制溴代乙烷为载体,综合考查除杂的一些方法(洗气、萃取、蒸馏等),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
一、试题特点
2、注重新课标增加内容的考查
实施高中新课程,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2012年海南卷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具体见下表)。
知识点 盖斯
定律 有关溶度
积计算 有关平衡常
数表示应用 波谱
内容 立体
异构 杂化方式及
空间判断
题号 13(3) 14(5) 15(1)(4)
20-Ⅱ(5) 18-Ⅰ 18-Ⅱ
(6) 19-Ⅰ
19-Ⅱ(3)
对于引导广大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关注教材内容的变化,更好地落实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
3、突出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该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新课程大力倡导的。2012年海南卷就充分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如第17(7)小题装置D不能过度冷却的原因,题目给出了1,2—二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信息,所以考生要心领神会,从中找出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再如第16题给出平衡常数与温度的表格,要求考生根据表格数据作必要的推理和计算。还有像18—Ⅱ题、19—Ⅱ(3)题、20—Ⅱ题等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考查。
一、试题特点
4、关注化学与STSE内容的联系
2012年海南卷重视密切生活、生产、关注STSE方面的内容的考查。符合《考试大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如第14题以氯化铁溶液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中废液处理和资源回收为载体,考查了化合物转化等相关内容。第15题以新型甲烷燃料电池电解饱和食盐水为载体,考查了原电池、电解的原理及相关内容。这些试题情景真实,让考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化学问题。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平时能经常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形成运用化学视角来观察、洞悉社会的能力。
一、试题特点
5、凸显化学用语规范性及化学计算的考查
化学用语是表达化学思维的载体,是衡量学生学习化学水平和化学素养的重要标志。2012年海南卷依然重视对化学用语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准确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在试卷的非选择题部分有近50%的空,要用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填写。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得到基本分不难,但得高分不易,有利于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
另外今年海南卷加强了化学计算的考查,全卷涉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盖斯定律、溶度积、电化学等计算,有些题目的计算量还很大,如第16(3)小题利用法拉第常数计算电量;再如第19—Ⅱ(2)题关于晶胞计算,不少考生就是因为计算错误而丢分。
二、考试情况
13题 14题 15题 16题 17题 必考综合题
总 分 8分 9分 9分 9分 9分 44分
省平均分 3.63 2.29 3.94 1.81 2.77 14.44
难度系数 0.454 0.254 0.438 0.210 0.308 0.328
二、考试情况
近三年综合必考题难度系数一览图
三、答题分析
13题学生答题分析
(1)审题不清或相关基本概念模糊。第(2)小题要求写NH3和Na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已经给出氧化产物是N2H4,而部分学生不能由此推出还原产物是NaCl。
第(4)小题要求写肼燃烧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但不少学生写正极电极反应式;题目明确是碱性电池,但很多学生写的是酸性条件下的电极反应式等。
(2)热化学知识理解不透彻,计算能力较弱。第(3)小题考查的是盖斯定律,很多学生没有消掉待求方程式中不存在的O2,而是拿那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直接相减得出错误的答案,还有计算也出错,错误的数据主要是“1087.9、514.7”等,漏写物质状态、方程式不配平或配平错,只写方程式不写△H等都是丢分的原因。
三、答题分析
14题学生答题分析
(2)语言表达不准确,词不达意。如第(2)小题第一个空错误有“防止Fe3+被氧化”,“还原铜”,第二个空错误有“主要成分为铁”,“氯化亚铁”等,另外错别字较多:如“质换或制换”等。
(3)对于溶度积概念认识不到位。第(4) 小题88.52%学生空白。
(1)部分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不扎实,难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化学问题。
返回
三、答题分析
15题学生答题分析
(1)对平衡常数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如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写成是反应物浓度比上生成物浓度,也有些学生不写浓度符号,直接写成CD/AB,再如第(4)小题考查条件相同时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原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关系,全省平均分为0.86,也就是说有43%的学生算对该题。
(2)计算能力比较差。第(2)小题利用“三段式”进行某时刻物质的物质的量,平衡转化率、平衡常数的计算,该小题共4分,全省平均分为1.12。
三、答题分析
16题学生答题分析
(1)对电化学知识掌握还有待加强。如部分学生把燃料电池正、负极判断错误,将电极反应式写颠倒。再如第(3)问计算通过电解池的电量及计算产生氯气体积,考生难建立起关系式:CH4—8e- —8Cl- — 4 Cl2;多个电池串联:电量相同,电压加倍。多个电池并联,电量加倍,电压相同。
(2)再次暴露计算能力偏低。列式正确,结果错误。
三、答题分析
17题学生答题分析
三、答题分析
17题学生答题分析
(1)文字叙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
(2)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弱。如第(6)、(7)小题,就需要根据题中提供的表格数据分析判断,考核的内容很基础,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6)、(7)小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2和0.11。
四、建议反馈
1、研究考纲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2012年海南高考化学试题立足基础,难易适中,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中学教学及备考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它们对知识点、能力的要求,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进行训练,避免随意的扩展或深化内容,更要大胆地剔除大量的偏题、怪题、难题,只有教师自己“走进题海”,才能帮助学生“脱离题海”。在这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传统核心考点”和“新课程核心考点”的关系,“其他省的核心考点” 和“我省核心考点”的关系,处理好“基础题”和“能力题”的关系。另外仔细研究近五年海南高考试题和宁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高考试题。高考命题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方向性,每年的高考试题大部分都可从以前的高考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所以结合“考纲”归纳高考中核心考点、常考点、一般考点,明确训练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建议反馈
2、注重基础知识,构建网络体系
“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有关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2012年海南高考试题回归基础,回归教材的特点启示我们,高考复习一定要把握主干知识、核心概念,注重化学基本观念和方法的建构和渗透,要降低复习重心,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把握内涵和外延。要特别注意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注意它们的前因后果,选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零碎的化学知识规范有序,从而形成完整、坚实的知识体系。
四、建议反馈
2、注重基础知识,构建网络体系
高考14题
四、建议反馈
3、关注教学方法,狠抓能力培养
高考试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考试改革的方向,今年的高考试题也对这一方向作了很好的诠释。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审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较差,实验能力、处理数据及信息的能力弱,想象力不够大胆,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等问题,足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究其原因,这和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学” 或“学不会”而常常采取的“包办代替学生”的教学的方法不无关系,我们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开辟更多的学习途径,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在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自主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比如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活动各环节的功能与价值,即使学校条件有限,无法开展学生分组实验,也应该设计驱动性问题,组织局部的探究活动。
四、建议反馈
4、强化化学用语,力求规范表达
化学用语是表达化学思维的载体,是衡量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从2012年高考考生出现的典型错例来看,化学用语不过关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已成为考试失分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熟练掌握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方程式以及官能团、离子符号等化学用语,并能正确、规范、灵活地运用其解答问题,进行计算,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谢谢案例4、《氧化还原反应》二轮复习
【知识体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剂 — 氧化性 — 被还原 — 还原反应 — 还原产物
还原剂 — 还原性 — 氧化被 — 氧化反应 — 氧化产物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⑴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⑵根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⑶根据反应条件
⑷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⑸根据元素周期律
⑹根据电化学原理
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考点归纳】
1、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考查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3、考查有关计算2013年海南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各位老师,大家好:
面对这么多的专家同行,我的发言可能有点班门弄斧。好在吴主任只给我半个小时时间,让我介绍一下侨中的备考情况。其实侨中的备考没什么秘密,都是所有高三老师在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谈到备考,我想很多老师一定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新课改时代的高三究竟要不要备考?
【不管你备还是不备,工作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管你考还是不考,高考就在那里,不前不后】
只要有高考,高三一定还是备考年。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侨中的备考情况。
侨中的备考定位为科学备考、人文备考、引领备考、务实备考,具体要做【研究、计划、培训、落实】四个方面工作:
(一)潜心研究——科学备考,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善于思考是高效做事的前提。对于高三备考,我认为从学校、科组、备课组、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研究。
何时研究?研究什么?
【1、课标、考纲要求——文件】(链接解释)
【2、学校、学生实际——对象】(链接解释)
【3、近年高考试题——考题】,我们知道,高三复习中的训练和总结是重要内容,而近年的高考试题是我们最好的研究素材。我曾对这两年的海南化学高考情况做了分析和研究,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能够全面具体地分析一套试题,会使我的备考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真的是受益非浅。
(链接解释,2011高考试题分析)
刚才 老师已对今年的高考题做了细致的分析,我这里就不罗嗦了,但研究试题真的很重要,希望老师们都能有更多的研究意识,提高高三备考的效率。
(二)周密计划——人文备考,加强同伴互助,实现备考的团队性。
何时计划?计划什么?
每一阶段都应该计划,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作用,打造和谐的备考团队。
1、内容(策略、整体、个人等)(链接解释)
2、命题(月考、模拟、仿真等)(链接解释)
3、分工(周练、学案、课件等)(链接解释)
要求:服从全体,统筹规化,联系实际,个别调整。
(三)加强培训——引领备考,加强专家引领,实现备考的高效性。
高三备考复习中,发挥经验教师专家的引领作用,加强各方面的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对老师的命题培训和对学生的答题培训。
简单解释:化学题的命题策略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hp\\桌面\\三亚报告\\化学高考模拟题命题策略.ppt" \t "_parent )
(链接解释)
(一)海南高考化学试题的题型结构
(二)命题的基本程序(解释课件)
1、确定测验侧重与性质
月考题:侧重阶段复习是否达到课标、考纲的基本要求。
模拟题:侧重对整体学科知识的联系,既注重基础又要注意考查理解与应用能力。
仿真题:侧重对高考真实情境的模拟,又要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
2、预测考查指标(考试后要对应总结)
研究考试说明,预测整卷的难度值、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满分率、中等生完成答卷时间、重点知识点覆盖率、创新题型覆盖率等等。
3、制订测验命题蓝图,落实双向细目表(链接解释细目表)
命题蓝图,又称细目表。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命题内容相联系,并说明给予各领域的权重情况。将使测验中的试题更具有代表性。
等等
简单解释:化学试题的答题策略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hp\\桌面\\三亚报告\\高考答题策略.ppt" \t "_parent )
(链接课件)
答题注意事项:
◆基础知识少丢分,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
◆视化学用语,加强用化学语言答题能力训练。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的书写;
◆加强对单列知识点的综合性联系;
◆注重语言表达,加强用简炼语言回答问题的训练。
◆注重规范答题,重视教材基础内容;
◆加强计算能力,减少计算丢分;
◆注重解题规范性训练,减少不必要失分。
等等
(四)严格落实——务实备考,加强备考的实效性。
我们备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应考素质与应考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计划再好,准备再充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真本领,也都是徒劳的。所以关键环节在于落实。
在落实中总结,在总结中更新,在更新中提高,确保复习、检测、模拟、分析、研究过程中落实计划,更新要求,提高效率。
二、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file: / / / 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hp\\桌面\\三亚报告\\高考二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ppt" \t "_parent )
(一)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复习的教学计划不强,有一定随意性。
◆复习的方式单一,专题总结不深入,以做题代复习,练习仍是主要复习手段。
◆缺乏查缺补漏意识,课堂教学的再翻版。
◆对考纲、说明、考试细目表研究不够,分不清轻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学生实际层次缺少研究,不能针对学生实际做有针对性总结和训练。
(二)复习中要注意:
◆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强化学生知识的网络性;
◆注重化学语言,强化学生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精选考题强化训练,剖析真题寻找规律,加强计算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
◆加强对比,形成习惯,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注工业生产,积累应用知识,强化学生的分析、评价、创新能力。
结束语:总之高效的高考复习技能是每个高三老师的追求。一个好的高效复习策略可以效仿但绝对不可复制,一个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的老师却一定会成为创造高效复习的好老师。
借此抛砖引玉。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作为教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最后我还是把蒋敦杰院长的《服务与追随》与大家分享。
(课件解释)
我非常欣赏这个理念,我相信我们都会在今天的分享中受益。
二0一二年九月于海南
2(共11张PPT)
李国辉 2012. 09
我们的备考策略
◆潜心研究——科学备考
◆周密计划——人文备考
◆加强培训——引领备考
◆严格落实——务实备考
◆潜心研究——科学备考
何时研究?研究什么?
●课标、考纲 要求——文件
●学校、学生实际——对象
●近年高考试题——考题
◆周密计划——人文备考
何时计划?计划什么?
●内容(方案、计划等)
●命题(月考、模拟、仿真等)
●分工(周练、学案、课件等)
◆加强培训——引领备考 备考实例——化学试题的命题策略
●注意考点分布,落实双向细目表;
●注意试卷难度、梯度设置,基础性与选拨性兼顾;
●注意试题叙述规范,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注意主观题、客观题的作用,落实考查重点;
●注意必考题的范围,关注学生的基础性;
●注意选考模块试题的等值问题。
课标
◆加强培训——引导备考 备考实例——化学试题的答题策略
●基础知识少丢分,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
●重视化学用语,加强用化学语言答题能力训练。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的书写;
●加强对单列知识点的综合性联系;
●注重语言表达,加强用简炼语言回答问题的训练。
●注重规范答题,重视教材基础内容;
●加强计算能力,减少计算丢分;
●注重解题规范性训练,减少不必要失分。
◆严格落实——务实备考
落实什么?如何落实?
计划、备课、命题、答题、分析
在落实中总结,在总结中更新,在更新中提高,不断加强教研培训,按时备课,确保复习、检测、模拟、分析、研究过程中落实计划,更新要求,提高效率。
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夯实基础抓主干,注重基础性,强化学生知识的网络性;
●注重化学语言,强化学生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精选考题强化训练,剖析真题寻找规律,加强计算能力训练,强化学生的归纳意识;
●加强对比,形成习惯,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注工业生产,积累应用知识,强化学生的分析、评价、创新能力。
总之,高效的高考复习技能是每个高三老师的追求。好的高效复习策略可以效仿但绝对不可复制,一个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的老师却一定会成为创造高效复习的好老师。
教研的引领特征:服务和追随
来自蒋敦杰院长的ppt
电话:13876682278
QQ: 6480618852013届高三化学复习学案(一)—— 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一、有机机化合物的分类
1、有机物—— 。
例: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有机物 。
有机物的特点:
①多数 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 ②多数受热易 ,易 。
③多数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多数是 晶体,熔点 。
④有机反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用 。
⑤有机物种类繁多。 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2、烃和烃的衍生物
(1)烃: 。
(2)烃的衍生物: 。
3、官能团: 。
4、按碳的骨架分类
⑴有机化合物分类:
链状化合物:CH2=CH-CH=CH2、CH3—CH2—CH2OH、CH3CHO
:
环状化合物
:
⑵烃的分类:
链状烃: 。
。
环状烃
。
⑶链烃的分类
饱和链烃——烷烃CnH2n+2 (n≥1)
链烃 烯烃CnH2n (n≥2)
不饱和链烃——
炔烃CnH2n-2 (n≥2)
类别 官能团 典型代表物
烷烃
烯烃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醇
酚
醛
羧酸
酯
酮
醚
6、注意点
⑴醇和酚的区别:
醇: 。官能团: 酚: 官能团:
如:CH3CH2OH( )、 ( ) 、 ( ) 、 ( ) ( )
⑵具有复合官能团的复杂有机物:一般各种官能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不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化学性质可分别从各官能团讨论(有的官能团之间可产生相互影响,在这里不作讨论)。
如: 具有三个官能团: ,所以这个化合物可看作酚类,羧酸类和醛类。
7、组成
a、含碳量:
烃分子中含氢量最高(含碳量最低)的是 ,含氢量为 。
烷烃含碳量随碳原子数增多而 ,含碳量的数值范围是 。
烯烃含碳量相等均为 。
炔烃含碳量随碳原子数增多而 ,含碳量的数值范围是 。
b、同系物中C、H个数比不变的有:烯烃、环烷烃、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羧酸生成的酯。
c、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写出最简式为CH2、CH、CH2O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d、关于相对分子质量
CH4 、C2H4 、C2H2 、CH3CH3 、HCHO CH3OH 、HCOOH 、C2H5OH 、CH3COOH 、—C6H5 —COOH 、—CHO 、CH3CH2CH2OH 、HCOOCH3 CnHmOq 、Cn-4HmOq+3
练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A. 与 B. 与
C.乙醇与乙二醇 D. 与
练2、已知乙烯醇(CH2=CHOH)不稳定,可自动转化为乙醛。二元醇可脱水生成环状化合物,现有1 mol乙二醇在一定条件下脱去1mol H2O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有下列几种,其中不可能的是 ,指出可能的物质所属类型
。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有机物的命名:
⑴习惯命名法:
①以碳原子数多少来命名;②用“正、异、新”等来区别不同碳链结构;③用“邻、间、对”等来区别不同取代基的位置。
⑵系统命名法:
A、命名步骤:
① ;② ;③ ;
注意:①优先考虑官能团;②支链多、和最小。
B、名称组成:基位-基数基名-官位-主碳数母名
C、数字意义: 阿拉伯数字: 汉字数字:
练3、命名下列烷烃:(CH3)2CHCH(C2H5)CH(CH3)2 (CH3)3CCH2CH(CH2CH3)CH(CH3)2
练4、写出下列各有机物的名称或结构简式
⑴分子内含12个氢原子的烷烃 ⑵存在5种同分异构体的烷烃
⑶支链含乙基的烷烃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 ⑷2,4,6-三甲基-5-乙基辛烷
练5、1mol某有机物A能与1摩尔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是2,2,3-三甲基戊烷,A可能是
(写出名称)
练6、 (1)有两种芳香烃结构如下:
萘: 联苯:
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 和 。
(2) 分子式为C6H12 的某烃的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则该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若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中所有的碳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该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
(3) 盆烯(见右图)的一氯取代物的异构体数目 。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同系物:
同系物的特点: (1)同系物必须结构相似,即 。
(2)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或 的整数倍。
(3)同系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有一定的递变规律。
讨论:下列物质是否互为同系物?
A、符合通式CnH2n+2且碳原子数不同的有机物 B、符合通式CnH2n且碳原子数不同的有机物
C、C2H4与C4H8(1—丁烯) D、C2H2与1、3—丁二烯
E、CH3CH2NO2与α—氨基丙酸 F、苯酚与苯甲醇、邻甲基苯酚
G、乙二醇与丙三醇 H、苯与萘、苯乙烯
I、一氯甲烷与溴乙烷、1—碘丙烷
2、同分异构体: 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形成同分异构的方式有:
(1)碳链异构:
(2)官能团位置异构:
(3)官能团类别异构:
(4)顺反异构(立体异构):
说明:凡分子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也不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可以属于同一类物质,也可以属于不同类物质。
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1)根据分子式先确定可能的类别异构;
(2)在每一类异构中先确定不同的碳链异构;
(3)再在每一条碳链上考虑位置官能团位置异构有几种,
(4)有要求时考虑顺反异构。
这样考虑思路清晰,思维有序,不会混乱。写出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重复或遗漏现象。
“四同”的比较:
概念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定义
范畴
化学式
结构
性质
已知相对分子质量求分子式并写出结构简式
练7、若A是分子量为128的烃,则其分子式只可能是 或 ,若A是易升华的片状体,则其结构简式为 。
推测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练8、①已知丁基共有4种,不必试写,立即可断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小结:含一个碳原子的取代基(如—CHO、—COOH、—CN)的同类别同分异构体数目决定于烃基的异构体数目。
②某酯A(C8H16O2)水解得到醇B和酸C,醇B氧化最终产生酸C,若酸C属于酸的同分异构体有a种,则酯A属于酯、醇B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由键线式写分子式,限制条件写结构简式
练9、有机环状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进一步简化,如A式可简化为B式,C式是1990年公开报导的第1000万种新化合物。
D
则化合物C中的碳原子数是 ,分子式是 ,若D是C的同分异构体,但D属于酚类化合物,而且结构式中没有—CH3基团,请写出D的可能的结构简式(任意一种,填入上列D的方框内)。
限制条件写结构简式
练10、A、B两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都是C9H11O2N,
⑴ 化合物A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光谱测定显示,分子结构中不存在甲基(—CH3)。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是 。
⑵化合物B是某种分子式为C9H12的芳香烃一硝化后的唯一产物(硝基连在苯环上)。化合物B 的结构简式是 。
练11、写出分子式为C3H6O、而且含有不饱和碳原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练12、(1)2个C原子、1个O原子、1个N原子和若干个H原子组成的共价化合物,H原子数目最多为 个,试写出其中一个合理的结构简式 。
(2)若某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含C、H、O三种元素,且以n(C)、n(O)分别表示C和O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到于 。
(3)若某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含C、H、O、N四种元素,且以n(C)、n(O)、n(N)分别表示C、O、和N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到于 。
有机化合物
COOH
烃
PAGE
1(共41张PPT)
科类 考生总数 科目 实考人数 缺考人数 平均分
文科 20576 物理 20469 107 62.9464
化学 20468 108 73.0312
生物 20467 109 74.2484
技术 20475 101 73.7049
理科 33205 政治 33090 115 72.3878
历史 33089 116 74.6259
地理 33087 118 75.8723
技术 33091 114 78.0456
2013届基础会考各学科考试平均分统计表
基础会考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20468人)
分数段 90—100 80—89 70--79 60--69
人数 4333 4379 3921 3166
百分比 21.2% 21.4% 19.2% 15.5%
分数段 50—59 40—49 39以下
人数 2259 1368 1042
百分比 11.0% 6.68% 5.09%
2013届基础会考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百分比
(39分以下为一段,其余每10分为一段)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吴益平
2012年9月21日
2012年高考化学学科
试题分析
一、考试情况
二、试题分析
三、建议反馈
一、考试情况
2012年高考(海南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参加考试的人数为34047人(应届生31813人)。
第Ⅰ卷(满分36分),考生平均分18.57,
第Ⅱ卷(满分64分),考生平均分18.99,
全卷平均分为37.56分,难度系数为0.376。
选择题 综合题 选考题
满分 36分 44分 20分
难度系数 0.516 0.329 0.227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分数段 90—100 80--89 70--79 60—69
人数 67 663 1468 2211
百分比 0.198% 1.96% 4.35% 6.55%
分数段 50--59 40—49 30—39 29以下
人数 3280 5323 7604 13152
百分比 9.71% 15.76% 22.52% 38.95%
2012年高考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百分比
(29分以下为一段,其余每10分为一段)
1、选择题难度控制较好
第Ⅰ卷12道选择题,难度控制较好且有梯度。
题序 1 2 3 4 5 6
满分 2 2 2 2 2 2
平均分 1.88 1.30 1.55 1.12 0.95 0.95
难度系数 0.94 0.65 0.753 0.56 0.475 0.475
题序 7 8 9 10 11 12 平均
满分 4 4 4 4 4 4 36
平均分 1.38 1.67 2.41 1.57 2.06 1.73 18.57
难度系数 0.345 0.418 0.603 0.393 0.515 0.433 0.516
2012年
2011年
2、综合题难度
综合题难度系数如下表:
题序 13 14 15 16 17
满分 8 9 9 9 9 44
全省平均分 3.62 2.3 3.95 1.81 2.78 14.46
难度系数 0.453 0.256 0.439 0.201 0.309 0.329
3、选考试题难度较大(2012年)
题序 18(有机) 19(结构) 20(技术)
18-Ⅰ 18-Ⅱ 19-Ⅰ 19-Ⅱ 20-Ⅰ 20-Ⅱ
平均分 2.26 2.63 2.4 1.72 1.26 2.4
4.89 4.12 3.66
难度系数 0.245 0.206 0.183
选考人数 24044 4153 5850
选考人数百分比 70.6% 12.2% 17.2%
选考模块的人数、平均分及难度系数(2011年)
题序 18(有机) 19(结构) 20(技术)
18-Ⅰ 18-Ⅱ 19-Ⅰ 19-Ⅱ 20-Ⅰ 20-Ⅱ
平均分 3.65 3.62 2.52 3.27 1.74 3.68
7.27 5.79 5.42
难度系数 0.364 0.290 0.271
选考人数 22897 6794 3608
选考人数百分比 68.8% 20.4% 10.8%
二、试题分析
2012年海南卷选择题总体难度适中,保持难度系数在0.50左右。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各个层次难度的试题均有,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而且,不定项选择题的总体难度高于单项选择题。
2.(2012海南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难度系数:0.65
选项 A B C D
人数 22136 3193 1265 7223
第2题选答情况
思考1:如何落实化学与STSE的密切联系?
环境、饮食、能源、材料、日用品等生活中的问题
与生活相关的 化学知识
与化学相关的 生活知识
分析、解释生活中问题的 方法和能力
转变生活态度和观念学习科学的生活方式
5. (2012海南卷)分子式为C10H14的单取代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本题给出了分子式C10H14,要求判断其单取代芳烃的种类,对应于《考试说明》“了解同分异构现象”的考试要求。
选项 A B C D
人数 2335 9506 15062 4849
部分考生漏写C6H5 CH2CH( CH3) 2而错误地选择了B,是本题得分低的主要原因。
6. (2012海南卷)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 M B. M2+ C.M3+ D. MO2+
本题涉及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等内容。
难度系数:0.475
选项 A B C D
人数 6878 16083 7230 3772
第6题选答情况
思考2: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定量思想?
定量思想是物质变化规律的具体体现
7.(2012海南卷)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l.5mol H2和0.5mol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A
B.一定条件下,2.3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C.1.0L的0.1 mol·L-1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离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22.4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第7题涉及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物质的状态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本题列在多选试题中,正确答案可能为1个或2个,考生必须对4个选项逐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难度。难度系数:0.345
选项 A B C D BC AC
人数 5169 10953 7027 4836 711 1138
本题A、C、D等3个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作用,造成选择比较分散。
10.(2012海南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铁中含有碳,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弱
B.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
C.在铁制品上镀铜时,镀件为阳极,铜盐为电镀液
D.铁管上镶嵌锌块,铁管不易被腐蚀
难度系数:0.385
选项 A B C D AB AC BC
人数 5899 5228 12511 2705 888 1810 1416
三、建议反馈
时间 平均分 难度系数 优秀率 低分率
2007年 52.53 0.525 11.45% 20.95%
2008年 41.70 0.417 3.23% 29.46%
2009年 37.97 0.380 缺数据 缺数据
2010年 33.55 0.336 2.18% 49.52%
2011年 43.22 0.432 缺数据 缺数据
2012年 37.56 0.376 2.16% 38.95%
1、新课程高考六年比较
海南卷难度大,主要集中于第二卷
时间 第一卷(36分) 第二卷(64分) 第二卷必考(44分) 第二卷选考(20分)
2007年 21.09 31.25 22.36 8.89
2008年 18.76 22.94 14.54 8.40
2009年 19.85 18.12 12.11 6.01
2010年 18.23 15.32 8.89 6.43
2011年 18.92 24.30 17.52 6.78
2012年 18.57 18.99 14.46 4.53
2、命题建议
(1)保持第一卷的稳定性
新课程高考6年来,第一卷的难度始终控制适当,覆盖面广,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体现较好。期望2013年能继续保持稳定。
(2)适度控制化学计算的考查
2012海南卷,以化学用语呈现的答案约占31分,涉及化学计算的考查约占22分。尤其是化学计算,因步骤多或单位转换而失分的不少,影响了试题的效度。建议2013年适度控制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考查。
(3)优化选考模块试题的梯度
2012海南卷选考部分综合题难度较大,如果能优化各小题由易到难的梯度,将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3、考试中心反馈
(3)试卷结构不调整
(2)努力保持整体难度与2011年接近
(4)选考模块选择题为4个选项,正确答案为2个
(1)试题的情境尽可能尊重客观事实,计算题的数据从实际生产与科学实验中来。数据的简洁、方便考生答题与客观事实相矛盾。
(5)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等
敬请关注:
海南教研网化学频道:
http://my./9089/blog.aspx
谢谢各位老师的倾听
请提宝贵意见!海南侨中2013届高三化学备考方案
一、2013届高考化学考试方案
化学考试实行3个必考模块+1个选考模块的方案
必考模块:
《化学1》、《化学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约占4/5(共80分)
选考模块:
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任选1个模块,约占1/5(大约20分)
二、化学模块内容特点及学校实际问题
1、《化学1》、《化学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全部知识内容,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偏深偏难偏怪,学生接受困难,选修2《化学与技术》内容难以把握边际。
2、选考模块是3选1,若由学生任意选择,就会出现4种不同的复习平行班,高三的实际情况不能解决走班上课的问题,如果对选考科目进行全面复习,就会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备战高考。
三、化学备考方案
基于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备考方案:
1、内容选择
全面复习《化学1》、《化学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但打乱各模块内容,对各个模块的内容进行重整,合理确定复习顺序和内容,以提高复习效率。
2、复习时间和层次要求
总体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注重巩固基础,按整合后的知识分为15章44讲(详细内容见化学复习计划表)全面整理复习,大约用6个月时间,至高三的第一学期结束;第二轮主要在第一轮基础上提高要求,分10个专题15讲查缺补漏,总结规律性的结论,大约用2个月时间,至2013年4月中旬;第三轮为综合训练时间,主要训练解题技巧、速度、能力,加强对化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回归教材,加强扫盲,至高考。
3、复习形式
总体复习严格按高考考试大纲进行,以学生总结、训练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要求每个学生对每节内容按高考考点复习整理,每个知识点都有配套练习巩固和阶段测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后期以提高训练,综合应用为主。
4、内容难度
复习内容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注重基础,适当提高对加强班学生的能力训练。
5、学生的选择性
为体现学生的选择性,若出现个别学生选择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可建议利用假期时间另行安排学习。
高三化学备课组
二0 一二年六月
海南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化学备考复习计划(备课组)
第一轮复习:2012年6月11日——2013年1月15日(130课时)
本轮复习共44讲130课时,按课本顺序,全面复习化学基本知识,滚动式月考,形成化学知识的全覆盖。
对应课本 对应教辅资料 对应报纸 对应课本内容 大致时间 备课负责人
有机化学选修5(包含第十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8课时) 第19期 第1讲: 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第2讲: 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第3讲: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6、7月份(至期末前结束) 李国辉邓灵玲李丽(包括有机选考和必考)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8课时) 第20期 第4讲: 脂肪烃(甲烷和烷烃、乙烯和烯烃、乙炔和炔烃。)第5讲: 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第6讲: 卤代烃(溴乙烷等)
期末考试命题:李丽 范围:有机化学,重点考前两章。
假期作业讲解(2课时) 至8月末结束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9课时) 第21期 第7讲: 醇和酚(乙醇和醇、苯酚和酚类)第8讲: 醛(乙醛等)第9讲: 酸和酯(乙酸和羧酸、乙酸乙酯等)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有机合成与推断(11课时) 第22期 第10讲: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第11讲: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2讲: 有机合成与推断有机总结与练习
8月月考 常青 范围:有机化学基础。
必修1 8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9月末结束 成新宇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6课时) 第1期 第13讲:第一节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第14讲:第二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8课时) 第2期第3期 第15讲: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16讲: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17讲: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0课时) 第4期 第18讲:第一节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9讲:第二节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常青许春丽
9月份月考命题:成新宇范围:80%为9月份复习内容,2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9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0末结束
第5期 第20讲:第三节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1讲:第四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金属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2课时) 第6期第7期 第22讲:第一节 硅及其化合物第23讲: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24讲:第三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5讲:第四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6讲:第五节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必修2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9课时) 第8期 第27讲: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黄瑜
10月份月考命题:李国辉范围:70%为10月份复习内容,3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10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1月末结束
第28讲: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第29讲:第三节 化学键
选修4(含必修2)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4课时) 第9期 第30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31讲: 燃烧热 能源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0课时) 第12期第13期 第32讲: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第33讲: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34讲:第三节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韩飞雁
11月份月考命题:韩飞雁范围:60%为11月份复习内容,4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11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2月末结束 赵雪梅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课时) 第14期 第35讲: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第36讲: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15期 第37: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38讲: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九章 电化学基础(7课时) 第10期第11期 第39讲:第一节 原电池 化学电源第40讲:第二节 电解池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彭林
12月份月考命题:赵雪梅范围:50%为11月份复习内容,5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12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月15日前结束 杨华
实验化学 第十一章 化学实验基础(10课时) 第41讲: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第42讲:第二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第43讲:第三节 物质的制备第44讲: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第二轮复习:2013年1月16日——2013年4月15日(40课时)
本轮知识复习共15讲40课时,统一课件,重在题型总结、穿插高考模拟训练。
专题 对应报纸 知识点 备课人 时间
一、化学用语与化学计量(4课时)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化学用语、分散系第2讲:化学常用计量 至4月15日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4课时) 第3讲:氧化还原反应第4讲:离子反应
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3课时) 第5讲: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必修)
四、元素及其化合物(6课时) 第6讲:常见非金属元素
第7讲:常见金属元素
五、化学反应与能量(4课时) 第8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9讲: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六、速率与平衡理论(4课时) 第10讲: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七、电解质溶液(4课时) 第11讲: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八、有机化学基础(6课时) 第12讲:有机化学基础
九、化学计算与STS(2课时) 第13讲:化学计算、化学与STS
十、化学实验与技能(3课时) 第14讲:化学实验基本仪器与操第15讲:化学实验综合应用
备课第二轮复习时注意:
第二轮复习采用题型总结与综合模拟相结合方式,重在知识系统、知识链的形成。
1、请老师仔细琢磨考纲、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按题型以例题形式制作课件,并配以简要解题说明,尽可能简而全,例题尽可能选取近两年的高考题;
2、按报纸顺序配合每个知识点进行跟踪训练;
3、训练过程中穿插高考模拟训练,以每周一套题为宜。
第三轮复习:2013年4月16日——高考
本轮复习知识扫盲总结共分5部分18课时,重在模拟训练提高能力、穿插知识扫盲形成知识树。
扫盲专题总结 扫盲命题人 注意
第1部分:化学基本概念(3课时) 1、每个专题进行知识树状总结,形成树状知识系统,不统一制作课件。2、扫盲试题要求注重基础、涵盖面广,题量大约20个选择题,10个填空题,以学生课下完成为主,少讲或不讲。3、每周大约两次综合模拟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第2部分:化学基本理论(4课时)
第3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4课时)
第4部分:有机化学(4课时)
第5部分:化学实验(3课时)
内容 备课负责人 备课人任务
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 张卫东
选考《有机化学基础》 李国辉邓灵玲
选考《化学与技术》 吴泽纯
必考有机 李丽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6课时) 成新宇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8课时)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0课时) 常青许春丽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2课时)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9课时) 黄瑜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4课时)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0课时) 韩飞雁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课时) 赵雪梅
第九章 电化学基础(7课时) 彭林
第十一章 化学实验基础(10课时) 杨华
海南华侨中学2013届高三化学复习分工安排表
海南华侨中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科目 高三化学 制订教师 李国辉
任教班级 高三年级1、2班 每周节数 12
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⒈超常班学生基础比较扎实,课堂主动性较强。⒉班级内部班额大,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一少部分同学化学积极性较高,但大部分同学还是差距较大。⒊学生普遍课堂活跃度不够,讨论质疑积极性不高。
教学目的要 求 ⒈培养学生对化学复习的兴趣,调动复习积极性,以立足基础为出发点,全面复习基础知识。⒉注重基础,面向大众,注重一切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复习习惯,为高考冲刺做好准备。⒊兼顾少数,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复习效果。
改进教学具体措施 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⒉尽可能多安排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素质,做好考试分析和总结,积累考试经验。⒊多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主动思考能力。⒋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较轻松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周次 日期 对应课本 对应《世纪金榜》内容及课时安排 对应报纸 对应课本内容 大致时间 备课负责人
1 9月1日至9月2日 必修1 8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9月末结束 成新宇
2 9月3日至8月9日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6课时) 第1期 第13讲:第一节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第14讲:第二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 9月10日至9月29日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8课时) 第2期第3期 第15讲: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16讲: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17讲: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4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0课时) 第4期 第18讲:第一节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5 9月份月考命题:成新宇范围:80%为9月份复习内容,2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6 10月1日至10月6日 9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0末结束 常青许春丽
7 10月8日至10月27日 第4期第5期 第19讲:第二节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0讲:第三节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1讲:第四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8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2课时) 第6期第7期 第22讲:第一节 硅及其化合物第23讲: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24讲:第三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25讲:第四节 氮及其化合物第26讲:第五节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9 10月份月考命题:常青 范围:70%为10月份复习内容,3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10 1 0月29日至12月1日 必修2 10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1月末结束 韩飞雁
11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0课时) 第8期 第27讲: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第28讲:第二节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第29讲:第三节 化学键
12 选修4(含必修2)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5课时) 第9期 第30讲: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31讲: 燃烧热 能源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3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2课时) 第12期 第32讲: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4 11月份月考命题:韩飞雁范围:60%为11月份复习内容,4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15 12月3日至1月5日 11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2月末结束 赵雪梅
16 第12期第13期 第33讲:第二节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34讲:第三节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7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2课时) 第14期 第35讲: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第36讲: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8 第15期 第37讲: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38讲: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9 12月份月考命题:赵雪梅 范围:50%为11月份复习内容,5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
20 1月7日至2月1日 12月考试题讲解(2课时) 至1月末结束
21 第九章 电化学(8课时) 第10期第11期 第39讲:第一节 原电池 化学电源第40讲:第二节 电解池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彭林
22 实验化学 第十一章 化学实验基础(12课时) 第41讲: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第42讲:第二节 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第43讲:第三节 物质的制备第44讲:第四节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杨华
23 1月份月考命题:彭林 范围:50%为12月份复习内容,50%为前面复习过内容。化学考试规范要求30点
以下指出历次化学考试考生常丢分的地方,希望大家考试时不在这些地方
出差错,高标准,严要求,从平时做起,向规范要高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在阅读时作出标记。
1、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分清是等号还是可逆号,如一种盐水解方程式一定用可逆号不能用等号,其产物也不能标“↓”或“↑”,弱酸、弱碱的电离一定要用可逆号不能用等号。
3、别忽视题干中 “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条件。
4、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g.mol-1”。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失分。
5、要求写“名称”却写分子式或其他化学式,要求写分子式或结构式却写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不看清,张冠李戴。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
6、所有的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而误认为双原子分子。
7、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 .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8、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9、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10、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要看清楚,否则失分。
11、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12、表示物质的量浓度不写C(HCl),失分。
1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标况下,将20L氨气溶解在1L水中,……)
14、表示离子电荷与元素化合价混为一谈。
15、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16、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17、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18、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分子式写错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③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④分子量算错⑤讨论题,缺讨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⑥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
19、推断题。请注意根据题意,无机物、有机物均应考虑(全面,综合)。
20、要注意试题中小括号内的话,专门看。
21、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22、看准相对原子质量,Cu是63.5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用。
23、m A(s) + n B(g)=pC(l) + q D(g)这种可逆反应,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24、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2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 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 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 等
26、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27、化学考题难易结合,波浪型发展。决不能认为前面的难,后面的更难!有难有易,难题或较难题中一定有不少可以得分的地方,不可放弃。
28、解题时,切莫在某一个“较难”或“难”的考题上花去大量的宝贵时间,一个10分左右的难题,用了30多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去考虑,非常不合算,不合理。如果你觉得考虑了几分钟后还是无多少头绪,请不要紧张、心慌,暂把它放在一边,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先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它,找到了感觉,思维活跃了,很可能一下子就想通了,解决了。
29、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30、考试时切忌“反常”,仍然是先易后难,先做一卷,后做二卷。2013届高考化学复习的困惑与建议
2013届学生化学主干知识已经基本结束,根据化学高考方案,我们感到应尽快确定化学选考模块和整个化学的复习方案,根据对学生的选课意项调查和全体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我们特提出以下问题、困惑及建议,请领导审查把关。
一、2013届高考化学考试方案
化学考试实行3个必考模块+1个选考模块的方案
必考模块:
《化学1》、《化学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约占4/5(共80分)
选考模块:
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任选1个模块,约占1/5(大约20分)
二、主要问题与困惑
1、由于选考模块是3选1(但侨中全体开设了选修5,部分班级开设选修2、选修3),学生的选课复习难度较大,若由学生任意选择,就会出现3种不同的复习平行班,高三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
2、按要求3个供选的模块的题目难度是一致的,但难度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选择也难以保证是最好的选择。
3、如果对选考科目进行全面复习,以全面巩固化学基础知识,这就会存在时间的浪费问题?若对选考科目集中一科复习,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性问题。
三、化学复习方案建议
根据调查,学生多数愿意选择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择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学生占极少数。
根据化学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对必考科目(《化学1》《化学2》《选修4》)正常复习之外,对选考科目按如下方案复习:
全体同学选定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进行主攻复习,因为这个模块规律性较强,学生兴趣较浓,并且学习基础打的较牢。
为弥补学生选择性的不足,引导那少部分学生再选一个模块,学校在课余时间安排小班上课。
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敬请领导给予正确的指导。
高二化学备课组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为了保证基础性,设置了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在设置选修模块时充分体现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结构、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课程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A、B两类。其中,A类包括两个必修模块(A1、A2);B类包括6个选修模块(B1、B2、B3、B4、B5、B6),是A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和目标简介
A1、A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
B1(化学与生活):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B2(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B3(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4(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B5(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合物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B6(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实验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得到体现。
(四)课程模块选择建议
学生在高中阶段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学生在学完A类课程模块之后,至少还应选学B类课程中的一个模块,以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开齐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
鼓励高中学生尤其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尽可能多的选学B类课程模块,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A1、A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的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本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和表现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采用了多种行为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现作如下的说明。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使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A1、A2)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A1、A2课程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必修课程模块A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2.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历史,认识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作用。
3.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化、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赞赏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①讨论合成氨、药物的合成、合成材料、单晶硅片的制造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② 查阅文献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过程。③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④结合本主题的学习,制作一期相关内容的展板,或举办一期专题报告会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
3.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4.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5.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6.初步认识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①收集自然降雨(或其他水样),测定其pH随时间的变化,并用图表或数据等表示实验结果。②实验:粗盐的提纯。③设计实验探究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④结合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②实验:溶液中Ag+、CO32-、Cl-、SO42-等离子的检验。③实验:用铝盐和铁盐净水。④实验:氯气、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较。⑤查阅资料:氯及其化合物的应用。⑥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大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⑦讨论自然界碳、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⑧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必修课程模块A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理解元素的涵义,认识同位素的应用。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①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②实验: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③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阴、阳离子间可以形成离子键,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
6.运用模型了解碳的成键特征,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④讨论或实验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⑤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⑥交流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区别。⑦制作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模型。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中和热的测定。③查阅资料:煤、石油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④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⑤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⑥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⑦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资源、金属矿物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①查阅资料: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②实验探究 :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③设计由乙烯制备乙酸的合成路线。④实验:尿液中葡萄糖的检测。⑤实验:淀粉的水解和水解产物的检验。⑥实验:海水中溴单质的提取。⑦查阅资料:海水资源及其利用。⑧调查当地水污染及治理的情况。⑨ 讨论:如何根据衣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和洗涤方法。⑩ 查阅资料: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化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招生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化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Ⅲ.考试范围和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又有利于实验省区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一、必考内容部分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
6.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选考内容部分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化学与生活
(一)化学与健康
1.了解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5.了解药物对维护健康的作用。
6.了解毒品的危害。
(二)生活中的材料
1.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2.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3.了解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活原料及其用途。
4.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三)化学与环境保护
1.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了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化学与技术
(一)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意义。
2.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
3.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
(二)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
1.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了解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了解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4.了解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三)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1.了解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有关计算的选择题(部分)
12.(2007海南卷)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mol H2SO4、y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 mol·L-1为
A.(y-2x)/a B.(y-x)/a C.(2y-2x)/a D.(2y-4x)/a
难度系数:0.286
4.(2008海南卷)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锌、硝酸铵和水。当生成1 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A.2mol B.1 mol C.0.5mol D.0.25mol
难度系数:0.43
7.(2009海南卷)用足量的CO还原13.7 g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g,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PbO B.Pb2O3 C.Pb3O4 D.PbO2
难度系数:0.40
11.(2009海南卷)在5mL 0.05 mo1/L的某金属氯化物溶液中,滴加0.1 mo1/L AgN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氯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4
难度系数:0.56
4、(2010海南卷)把V 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A、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难度系数:0.40
6.(2012海南卷)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 M B. M2+ C.M3+ D. MO2+
难度系数:0.475(共11张PPT)
海南华侨中学 2012年9月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分散系
题型一、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关于物质组成的判断,明确原子、分子、离子的含义,把握元素、核素、同位素以及常见的化学用语。
2、关于物质变化的判断,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关于物质的分类的判断,明确不同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各类化学用语的定义。
例1—a(09江苏):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NH4Cl的电子式:
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
D.对氯甲苯的结构简式:
题型一、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C
◆警惕雷区:对化学用语区分不清。
◆锦囊妙计:明确不同化学用语概念的本质区别。
题型一、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例1—b(09广东改):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稀土元素 与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互为同位素
B.二者的质量数相同
C.二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相同
D.二者的核外电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2
AC
◆警惕雷区: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不清,产生思维混乱。
◆锦囊妙计:解决这类题首先要明确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即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题型一、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例1—c(08上海):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
A.NaOH B.SiO2 C. Fe D.C3H8
D
◆警惕雷区:学生易把有化学式的物质看作分子,事实上化学式仅仅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而只有分子晶体的化学式才表示单个分子。
◆锦囊妙计:解决这类题主要先看物质类别,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无分子;金属单质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无分子;对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由原子构成,无分子;而只有由分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才表示分子。
题型一、关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例1—d(03年海南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C.与水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该酸的酸酐
D.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D
◆警惕雷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概念理解不透,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区别;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是否溶于水没有直接关系等。为避免失误,复习中应尽可能注意概念的辨析。
◆锦囊妙计:找出具体的物质,检查其说法是否正确,是解答这类正误判断题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题型二、关于分散系
1、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的概念;
2、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有关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例2—a:在下列条件下,分别取出20 g氢氧化钙溶液。其中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
A. 20℃时的饱和溶液 B. 20℃时的不饱和溶液
C. 60℃时的饱和溶液 D. 60℃时的不饱和溶液
A
◆警惕雷区: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但容易理解成温度越高,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越多这个误区。。
◆锦囊妙计:注意区别是否为饱和溶液,同时注意只有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题型二、关于分散系
例2—b:在Fe(OH)3胶体溶液中。逐滴加入HI稀溶液,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1)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
(2)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变黄色,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 ,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 (填序号)
加入电解质HI后,Fe(OH)3胶体发生凝聚。
◆警惕雷区:把Fe(OH)3胶体与HI稀溶液误认为是酸碱中和反应。
◆锦囊妙计:HI是还原性强酸,I-能凝聚Fe(OH)3胶体,而H+又能溶解Fe(OH)3沉淀,同时I-又能还原Fe3+;而盐酸只能先凝聚Fe(OH)3胶体,再溶解Fe(OH)3沉淀。
题型二、关于分散系
Fe(OH)3+3H+ = Fe3+ +3H2O
有I2生成
2Fe3+ +2I- =2Fe2+ + I2
(1)和(2)(共14张PPT)
一、海南高考化学试题的题型结构
必考题 选择题 单选题1—6共6题 12分
多选题7—12共6题 24分
非选择题 13—17共5题 44分
选考题 不定项选择题 选考第Ⅰ题共3题 6分
非选择题 选考第Ⅱ题共3题 14分
二、命题的基本程序
确定考试侧重与性质
研究考试说明
命题、
审题
预选题
参照命题蓝图既双向细目表
◆确定测验侧重与性质
月考题:侧重阶段复习是否达到课标、考纲的基本要求。
模拟题:侧重对整体学科知识的联系,既注重基础又要注意考查理解与应用能力。
仿真题:侧重对高考真实情境的模拟,又要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
◆预测考查指标(考试后要对应总结)
研究考试说明,预测整卷的难度值、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满分率、中等生完成答卷时间、重点知识点覆盖率、创新题型覆盖率等等。
◆制订测验命题蓝图,落实双向细目表
命题蓝图,又称细目表。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命题内容相联系,并说明给予各领域的权重情况。将使测验中的试题更具有代表性。
◆编制试题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强化 弱化
测验内容 学科核心内容 枝端末节内容
测验结构 良好结构的知识 零散的知识
测查能力层次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单纯的事实
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内容记忆
测查角度 学生理解了哪些 不理解哪些
◆编制试题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选择题的测量功能
可以测量认知领域中的所有教育目标,但是更擅长于测量知识、理解、运用等相对较低水平的目标。
三、客观题的命制
◆选择题的类型与组成:
类型:单项选择题(1—6)
多项选择题(7—12)
不定项选择题(选考的第Ⅰ题)
组成:题干、选项(正确选项、干扰项)
三、客观题的命制
◆编写题目的基本要求
1.在作答指导语中采用“最佳答案”的表述方式,并在题目之间保持一致。
例:单选题、多选题的解答说明。
三、客观题的命制
◆编写题目的基本要求
2.尽量减少考生阅读题目的时间。
3.每题建立在一个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集中一个问题(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4. 题目间相互独立,避免互为线索。
三、客观题的命制
◆编写题目的基本要求
5.以问题的形式陈述题干,避免采用填空的形式。叙述题干时要简洁,避免呈现过多无关信息,避免为答案提供线索。
6.以肯定的语气陈述题干,避免否定陈述。如必须运用,则一定对否定词加重标记。选项中相同的内容应尽可能置于题干中。例:2011多选题
7.将选择项按照逻辑顺序、或数字顺序来呈现。
三、客观题的命制
◆主观题的测量功能
主要集中于教育目标分类中的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较高目标上。
——辨认、汲取、表达信息的能力。
——分析说明材料的能力,应用概念或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设计、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四、主观题的命制
◆主观题的背景材料
——应与考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经历相适应。
——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不可杜撰。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长短应与试题数量相匹配,注重公平性。
——阅读能力强或根据常识就能得到答案。
四、主观题的命制案例5、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K2SO3易被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现将18mL 0.2mol/L的K2SO3溶液与含有2.4×10-3mol KMnO4溶液混合,正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锰元素的价态为
A、+6 B、+4 C、+2 D、+7
学生练习,并让学生上黑板列出解题过程,老师提示设两条线列出电子的得和失。
学生板书:
SO32— SO42— 失2e—
MnO4— Mn 得(7—x)e—
0.018L×0.2mol/L×2 = 2.4×10-3mol×(7—x)
2、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若生成的二氧化氮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是
A.不变 B.升高 C.降低 D.无法确定
此题由于涉及三种变价元素,学生不能很快列出,所以由老师直接列式讲解。
3、若(NH4)2SO4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SO2、N2、NH3和H2O,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
A.1:4 B. 1: 2 C. 2:1 D. 4:1
4、略
+4
+6
+x
+7(共10张PPT)
◆教学计划不强,有一定随意性。
◆方式单一,专题总结不深入,以做题代复习,练习仍是主要复习手段。
◆缺乏查缺补漏意识,课堂教学的再翻版。
◆对考纲、说明、考试细目表研究不够,分不清轻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学生实际层次缺少研究,不能针对学生实际做有针对性总结和训练。
一、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认真研究有关文件和了解学生的情况
◆首先要清晰了解评价范围和近几年变化,尤其是内容难度和试卷结构的变化;
◆其次是把握专题复习的深度和综合性;
◆第三是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2.仍然要精心制定复习计划
◆对复习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
◆对每个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具体说明。
◆每个专题要达到的目。
◆需要重点帮助的学生。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3.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习模式
◆深化概念的理念,重在相关知识的联系。
◆回忆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题规律。
◆强调探究、创新等方法的总结。
◆专题复习时,要选择核心知识、骨干知识。这些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4.加强每次测试的研究
◆目的性、诊断性要强。
◆讲究科学性和答题规范性。
◆要准确、详细的进行测试后的分析总结。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离子检验和推断)◆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平衡标志、平衡常数)与勒夏特列原理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与pH判断、计算◆盐类水解与离子浓度关系判断
◆原电池基本原理及应用◆元素化学框图推断
◆同分异构体判断◆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反应方程式书写
◆有机物官能团与性质推断◆气体制备与性质实验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
5. 学科主干知识专题讲、反复练、多次考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6.关注必修与选修模块的交叉部分与边界问题
◆关注必修2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有机化合物》两个板块。
◆必考内容可能涉及选修模块内容(以信息给予方式呈现)。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7.课改后新增内容要给予足够关注
盖斯定律
焓变、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平衡常数
沉淀溶解平衡
各类有机物的命名
烯烃的顺反异构
有机物现代物理测定法
电子排布式、电离能、电负性、氢键、杂化轨道、相似相容原理、晶胞等
案例:11年5、11、15、19等。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8.关于资料和习题的选用
不必担心课本版本的不同
不要过于依赖资料
过去的高考题仍有参考价值
科学编制模拟试题
多项选择题专项训练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
9.关于复习的课堂教学
◆知识点与考点相结合
案例:《氧化还原反应》二轮复习
◆讲授方法和技巧,训练到位
案例:《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进行计算》
二、复习中的一些策略阿佛加德罗常数是化学基本概念之一,新课程高考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现这一类试题。
4.(2007海南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难度系数:0.76
5.(2008海南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A
B.标准状况下,14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5NA
C.标准状况下,22.4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A
D.标准状况下,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mol氢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难度系数:0.58
8.(2009海南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1mol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 NA
D.CO和N2为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lmol 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难度系数:0.61
10. (2011海南卷)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Al3+离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3NA
B. 1mol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 10L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 10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难度系数:0.385
7.(2012海南卷)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加入l.5mol H2和0.5molN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H3分子数为NA
B.一定条件下,2.3g的Na完全与O2反应生成3.6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C.1.0L的0.1 mol·L-1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离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22.4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难度系数:0.3452013届高三化学月考知识点双向细目表
知识块 知识点 月考1 月考2 月考3 月考4 月考5 月考6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方法的应用。 √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3)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与联系,三种分散系的简单性质 √
2、物质的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 mol-1)、气体摩尔体积(L mol-1)、物质的量浓度(mol 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
(5)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计算。 √
(6)气态方程公式的应用(相对密度、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相对质量等)。
(7)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
3、离子反应 (8)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
(9)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10)离子共存判断,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
4、氧化还原反应 (1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
(12)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
(13)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
5、原子结构 (14)原子“三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作用和关系。
(15)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推断元素种类,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和同位素原子表示式。
(16)元素、同位素、核素的联系与区别,元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 (17)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 √
(18)元素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意义及变化规律
(19)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块 知识点
7、化学键与物质性质 (20)化学键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1)共价键的强弱判断,键能、键长与分子稳定性的关系,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的极性概念及判断。
(22)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判断,共价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离子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3)共价键、离子键的强弱对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影响判断。
8、化学反应与能量 (24)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焓变与反应热涵义,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25)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书写与正误判断。
(26)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27)理解盖斯定律,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9、电化学基础 (28)原电池装置原理判断,原电池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碱性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价值。
(29)电解池装置原理判断,电解池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些电解过程(如电解熔融氯化钠、饱和食盐水)实例工作原理分析及电极反应式书写与判断;了解电解原理在氯碱生产、金属精炼和电镀中的应用。
(30)金属腐蚀的原理,防止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主要措施。金属腐蚀的应用等
10、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定量表示方法,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32)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33)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4)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及判断。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够进行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和转化率的简单计算。
(35)勒夏特列原理,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6)有关速率与平衡的相关计算及图象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37)焓变和熵变与反应自发方向判断。
知识块 知识点
11、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8)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平衡的含义,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与应用,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外加酸、碱等)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39)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与水溶液中[H+]和[OH-]的关系,pH的定义,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测定溶液pH的方法。并能够计算稀的强酸、强碱溶液的pH。
(40)有关稀的强酸、强碱的单一溶液、混合溶液、溶液稀释等的pH计算。
(41)盐类水解反应的原理,水解规律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各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2)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酸或碱等)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4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的含义,运用平衡移动的一般原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12、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4)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焰色反应实验的应用。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
(45)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有关铝的图象题。
(46)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Fe(Ⅱ)、Fe(Ⅲ)的转化,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
(47)合金的概念,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8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49)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卤素的性质递变。
(50)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5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14、有机物及性质 (52)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物的分类。
(53)简单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简单系统命名法应用。
(54)甲烷、乙烯、苯等有机物的性质。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的重要作用。
(55)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6)有机反应的类型判断。
(57)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8)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加聚、缩聚),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单体判断。
知识块 知识点
15、化学实验 (59)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化学仪器装置图。实验室常用试剂的使用和保存方法。
(60)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分离和提纯原理、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61)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6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净化、收集等)。
(63)常见离子(NH4+、Cl-、SO42-、CO32-、Fe3+等)的检验方法和常见物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的鉴别。
(6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与判断。
16、化学与STS (65)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化工生产中的“绿色化学”思想。(66)海水中存在的重要元素及其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67)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新物质的合成与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一、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
2.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
3.海水的综合利用。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
二、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5.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应用。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6.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有关的生产原理。
7.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
8.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及应用。
三、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9.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0.常见化工生产(如合成氨、硫酸、硝酸的工作制法等)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模块 知识块 知识点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元素电离能的含义,用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的简单应用。
4.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5.离子键的形成,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6.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判断,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分子的某些性质。
7.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8.原子晶体的特征,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9.金属键的含义,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10.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1.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12.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13.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模块 知识块 知识点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 √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判断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
3.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 √
4.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判断与书写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 √
5.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6.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7.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
8.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9.烃类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
10.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 √
11.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有机反应的判断与应用。 √
12.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
三、基本营养物质 13.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
14.油脂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
15.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16.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7.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
18.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 √
19.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
20.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2013届高三化学模拟考试知识点双向细目表
必考部分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方法的应用。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与联系,三种分散系的简单性质
2、物质的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g mol-1)、气体摩尔体积(L mol-1)、物质的量浓度(mol 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5)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计算。
(6)气态方程公式的应用(相对密度、阿伏加德罗定律、气体相对质量等)。
(7)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离子反应 (8)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9)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0)离子共存判断,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4、氧化还原反应 (1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12)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3)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5、原子结构 (14)原子“三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作用和关系。
(15)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推断元素种类,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和同位素原子表示式。
(16)元素、同位素、核素的联系与区别,元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 (17)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
(18)元素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意义及变化规律
(19)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7、化学键与物质性质 (20)化学键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21)共价键的强弱判断,键能、键长与分子稳定性的关系,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的极性概念及判断。
(22)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判断,共价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结构式),离子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3)共价键、离子键的强弱对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影响判断。
8、化学反应与能量 (24)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焓变与反应热涵义,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25)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书写与正误判断。
(26)燃烧热的概念,认识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27)理解盖斯定律,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9、电化学基础 (28)原电池装置原理判断,原电池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碱性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价值。
(29)电解池装置原理判断,电解池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一些电解过程(如电解熔融氯化钠、饱和食盐水)实例工作原理分析及电极反应式书写与判断;了解电解原理在氯碱生产、金属精炼和电镀中的应用。
(30)金属腐蚀的原理,防止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主要措施。金属腐蚀的应用等
10、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定量表示方法,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32)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33)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4)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及判断。平衡常数(浓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够进行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和转化率的简单计算。
(35)勒夏特列原理,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6)有关速率与平衡的相关计算及图象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37)焓变和熵变与反应自发方向判断。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11、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8)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平衡的含义,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与应用,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外加酸、碱等)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39)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与水溶液中[H+]和[OH-]的关系,pH的定义,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测定溶液pH的方法。并能够计算稀的强酸、强碱溶液的pH。
(40)有关稀的强酸、强碱的单一溶液、混合溶液、溶液稀释等的pH计算。
(41)盐类水解反应的原理,水解规律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各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2)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外加酸或碱等)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43)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的含义,运用平衡移动的一般原理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过程。
12、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4)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焰色反应实验的应用。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
(45)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有关铝的图象题。
(46)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Fe(Ⅱ)、Fe(Ⅲ)的转化,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
(47)合金的概念,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8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49)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卤素的性质递变。
(50)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51)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14、有机物及性质 (52)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有机物的分类。
(53)简单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简单系统命名法应用。
(54)甲烷、乙烯、苯等有机物的性质。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的重要作用。
(55)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6)有机反应的类型判断。
(57)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8)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加聚、缩聚),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单体判断。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15、化学实验 (59)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化学仪器装置图。实验室常用试剂的使用和保存方法。
(60)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分离和提纯原理、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
(61)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6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净化、收集等)。
(63)常见离子(NH4+、Cl-、SO42-、CO32-、Fe3+等)的检验方法和常见物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的鉴别。
(6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与判断。
16、化学与STS (65)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化工生产中的“绿色化学”思想。(66)海水中存在的重要元素及其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67)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面的作用,新物质的合成与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选考部分
选修2 化学与技术 一、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
2.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
3.海水的综合利用。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
二、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 5.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应用。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6.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有关的生产原理。
7.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
8.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及应用。
三、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9.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0.常见化工生产(如合成氨、硫酸、硝酸的工作制法等)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模块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元素电离能的含义,用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的简单应用。
4.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5.离子键的形成,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6.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判断,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分子的某些性质。
7.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8.原子晶体的特征,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9.金属键的含义,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10.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1.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12.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13.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14.晶胞的含义与判断,有关晶体的简单计算,金属堆积方式的判断。
模块 知识块 知识点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判断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现象,判断与书写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
5.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7.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8.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9.烃类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10.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11.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等有机反应的判断与应用。
12.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基本营养物质 13.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14.油脂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5.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6.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7.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18.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19.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20.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模拟考试总结
一模
二模
三模
四模
五模
六模
七模
八模
仿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