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11: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
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节选)
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作者介绍
狄更斯
1812—1870
文学流派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批判现实主义
写作背景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不幸的童年 冷酷的社会
写作背景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不幸的童年 冷酷的社会
文化常识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自传体小说
作品简介
狄更斯为什么最爱这部作品?与这篇小说的自传性质有很大关系。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
在这本书序言中他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二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插图
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迁移构建主要情节结构,同时穿插众多家庭的故事,塑造了一大群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
课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详细描写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
节选部分成功塑造了米考伯先生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
故事情节
小说节选部分,讲述的是大卫在十岁那年,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并在此期间结识米考伯一家的故事。
环境
一方面是狄更斯个人的生活印记,另一方面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
梳理脉络
大卫·科波菲尔
(1-5)“我”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序幕
(6-23)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开端
(22-44)米考伯一家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发展
高潮
(45-51)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
(52-54)“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
任务1:感受作品的自传性质
1.结合《“都云作者痴”——《大卫·科波菲尔代译序》,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小说带有一点儿自传性质,梳理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并体会小说叙事视角。
狄更斯的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事职业 职业
2 父亲因不善理财被押解到马夏西监狱 米考伯先生被关进赛德克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黑鞋油店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4 母亲在门上钉了块大铜牌,上书“狄更斯夫人学校” 米考伯太太创立“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 创办学校经历
(1)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与作者本人早年的经历非常相似;
(2)米考伯夫妇的身上,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2.《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找到相关段落,体会这种叙事艺术的效果。
概括:对应的课文段落及内容 写作效果
成年的“我”
儿童的“我”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赏析重点段落(第1段)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赏析重点段落(第2段)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赏析重点段落(第54段)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2.《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叙述,这里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可分为两种视角:成年的“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儿童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找到相关段落,体会这种叙事艺术的效果。
概括:对应的课文段落及内容 写作效果
成年的“我” 1、2、5、29、54 儿童单纯天真的视角无法参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于是作者让成年后的自己来做解答和判断,这样不但拓展了叙述的空间,而且充实了人物形象,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
儿童的“我” 剩余段落 以孩子的眼光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实面貌,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富有童趣。
第一人称的重叠视角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小结
  “我”既是叙述者也是经历者,既是观察者也是审视者。在“我” 的身份及视角的切换下, 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体验与反思融合为一体。叙述中既有童年视角又有成年观照,童趣横生之余,也说明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又隐含一定的社会批判。而有时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为了将成长后的反思呈现出来,将叙事变得厚重;有时也作为“过来人” 以幽默的话语宽慰苦难中的“ 当事人”。
 两者重叠在一起,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和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在小说中,‘我”的视角的变化不仅与心理成长相辅相成,而且成为整部作品得以自然进展的重要基础。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以“我”的所见所闻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
  节选部分,米考伯一家的遭遇是“我”搬去他家之后展现出来的,“我”是小说的线索。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③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沉浸式体验)。
任务2:走进作品的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任务3:梳理人物困境
1.阅读课文1—5段,思考:主人公大卫到格林比货行后,都遭遇了哪些困境?
课文段落 相关内容列举 人物状态
第2段 街道狭窄、房子破旧、老鼠横行、污垢腐臭 身体颤抖(身处困境)
第3段 检查瓶子、洗刷干净、贴上标签、塞上软木塞、封上火漆 劳作艰辛(身处困境)
第4段 其他童工如米克,破围裙、纸帽子…… 底层朋友(身处困境)
第5段 沦落到与童工为伍、内心痛苦、希望破灭、感到绝望 绝望痛苦(心处困境)
任务3:梳理人物困境
思考:为什么狄更斯给大卫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却不让他平静、安宁的叙述呢?
可见作者童年经历的痛苦之深,作者想通过大卫的眼睛来看到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繁华背后的混乱,看到底层人的生活挣扎。
他是个遗腹子,
继父是个凶残、贪婪的商人,
大卫受尽虐待,
母亲被折磨死后,
继父把他送去当童工。
大卫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
任务4:感受人物形象
人物 相关描写列举+手法概括 性格特点
米考伯先生 第6段,“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衣着打扮) 爱慕虚荣
米考伯先生 第16段,“游历”“迷宫”“现代巴比伦”几个词比较浮夸(语言描写) 幽默、虚荣
米考伯先生 第34段,吃饭时“泪如泉涌”,到了晚上睡觉时,他又计算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装修房子 善于调适、乐观
米考伯先生 第47段,我们大哭后“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能屈能伸
米考伯太太 第32段,3点钟因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到了4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 能屈能伸、乐观
米考伯太太 第40段,在家里没有吃的情况下,我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我的钱,“这样的事她想也不能想” 善良
任务4:感受人物形象
简要概括米考伯夫妇的形象特点。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不切实际、挥霍无度、没有责任感的底层负债者形象。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也并没有出现;她不懂持家之道,她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
▲米考伯及米考伯太太
人物评价
乐天派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任务4: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米考伯及米考伯太太
任务4: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成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你认为米考伯先生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①扁平人物(静态),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②圆形人物(动态),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人物评价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的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大卫·科波菲尔
人物评价
思考: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善与爱
大卫和米考伯一家在无助无望中产生平等的友谊,在患难与共中产生惺惺相惜的亲情。从创作角度而言,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作者要给善良以同情,要给苦难以阳光,要表现出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之间相知相守、相互扶持的可贵。
▲《大卫·科波菲尔》插图
小结
“永远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免除这三种罪恶,我可以永远对你怀抱希望。”
——贝西姨婆
▲贝西姨婆资助米考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