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 复活(节选)》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 复活(节选)》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12: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汤显祖《牡丹亭》
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列夫·托尔斯泰
识作者
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生于贵族家庭。1863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他经过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①
俄国革命的镜子
识作者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②。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①
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
②《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文化常识
知背景
《复活》③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③1913年引入中国时,译名《心狱》,也是很有寓意的名字。
写作背景
拓知识
《复活》故事梗概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却遭其玩弄后抛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拓知识
《复活》故事梗概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
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
但玛丝洛娃想到这种结合,对聂赫留朵夫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爱她的犯人西蒙斯结合。
政治犯西蒙斯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
拓知识
《复活》故事梗概
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拓知识
《复活》的故事原型
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青年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绘本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
整体感知
复活(节选)
初探玛丝洛娃(1-21)
隔栏相见
近看玛丝洛娃(22-43)
长凳交谈
细观玛丝洛娃(44-58)
卢布交接
深思玛丝洛娃(59-78)
结束会面
▲绘本中的玛丝洛娃形象
本文讲述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会审后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过程,写出了主人公迈出了“复活”的第一步,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
主旨归纳
任务一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
第2-3段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出于妓女的职业惯性,看到有钱人就笑脸迎人。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谄媚讨好。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
第4、5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您”与“你”的区别:从熟悉到陌生、从亲近到疏离。
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思想上的矛盾。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犹豫徘徊。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第9、10段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回想起聂赫留朵夫后痛苦的克制自己的情绪。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意外痛苦。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第11、12段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聂赫留朵夫乞求玛丝洛娃的原谅。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忐忑激动。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
第15、16段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玛丝洛娃心里确定,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敢相认。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回避痛苦。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第17-19段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聂赫留朵夫乞求玛丝洛娃的原谅,注意称呼变化。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羞耻诚恳。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第20、27段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玛丝洛娃恢复镇定,表达对聂赫留朵夫的愤恨、鄙视。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轻蔑鄙视。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第21段)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是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第31段)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第36段)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第42段)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愧疚忏悔。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
“您是怎么找到我怕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第32段)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第37段)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第39段)
此时玛丝洛娃夫心理:气愤逃避。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
第44段
……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么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讨好利用。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了生命。”他心里想,……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第59段)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第60段)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第61段)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动摇犹豫。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聂赫留朵夫
……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第62段)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马丝洛娃改成“你”了。(第63段)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够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此时聂赫留朵夫心理:坚定坦诚。
梳理故事情节,比较心理波动
任务一
玛丝洛娃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第65段)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第69段)
……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第70段)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第78段)
此时玛丝洛娃心理:心灰意冷。
人物心理变化
玛丝洛娃:谄媚讨好—意外痛苦—回避痛苦—轻蔑鄙视—气愤逃避—讨好利用—心灰意冷—敷衍讨好
聂赫留朵夫:徘徊犹豫—忐忑激动—羞耻诚恳—愧疚忏悔—动摇犹豫—坚定坦诚—心存希望
出现语段 具体描写内容 作用
第2—3段 嫣然一笑、眼睛斜睨、笑盈盈 出于职业惯性,讨好
第9—10段 笑容消失、眉头皱起来、眯细眼睛 回想起聂赫留朵夫后的痛苦、压制
第15、16段 眼睛不看他、涨红的脸、阴沉 回避痛苦、不敢相认
第20、27段 目光斜睨、盯住不放、皱着眉头、十分镇定、眼睛特别有神 对聂赫留朵夫的愤恨、鄙视和拒绝
32、37、39段 斜睨、像是在瞧他又不像、气愤、转过眼睛、没有抬起眼睛看他
43、44段 瞟了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妖媚、沉默、嘴唇哆嗦 ①对聂赫留朵夫憎恨、不屑,②由于迫切想洗脱罪名以及职业致使她不得不卑微地、可怜地强做媚笑,体现马丝洛娃的悲惨内心以及给她造成的伤害
59段、64段 紧盯、瞧瞧 表现堕落行为
65段、70段76段 鄙夷不屑、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媚笑 对聂赫留朵夫的心灰意冷,职业惯性
文本研读
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灵冲突。结合课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具体描写,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心灵冲突的。
主要场景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隔栏相见 乞求原谅(忐忑激动) 认出身份(意外震惊) 刻画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长凳交谈 探问旧事(怯懦羞愧) 回避闪躲(愤怒悲伤)
卢布交接 心理斗争(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讨好利用) 刻画玛丝洛娃: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结束会面 坚持救赎(挣扎自省) 拒之千里(心凉意冷)
任务二
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真实的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等。
(1)独白法。“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
(2)对话法。“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
(3)全能法。(60)昨晚迷惑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62)
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混乱、嘈杂。
托尔斯泰把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目的是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课文中的环境是一座监狱,极具典型性,人物也因而有特别的内涵。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
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有钱人的装扮,就“嫣然一笑”,可见当时的玛丝洛娃想献媚于男人,正处于深深的堕落之中。
等她认出眼前的男人就是毁了她的人,她不痛骂,不拼命,她只是盘算怎样利用他。当聂赫留朵夫请求她宽恕时,她仇视冷漠,最后还向他投以那种想要取悦男人的笑。说明她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耻,显现了她的空虚、麻木。
聂赫留朵夫的出现使玛丝洛娃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使她觉得把坐在她面前的聂赫留朵夫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太痛苦了。这说明她没有死一般的麻木,也就有疗治的可能。
请结合文本分析玛丝洛娃的形象特点。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分析写作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他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处在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庭审后第一次去探监,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他前来见玛丝洛娃体现了他要赎罪的真诚,后来的动摇看出了他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他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他的坚定性。这是一个正在走上复活之路的青年形象。
始乱终弃的贵族少爷
忏悔的罪人
《复活》主题分析
整体感知
从节选部分来看,怎样理解“复活”的含义?
就节选部分来看,“复活”应指的是聂赫留朵夫思想的复活,灵魂的复活,人性的复活,良心的复活,道德的复活。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与马丝洛娃相恋)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抛弃马丝洛娃)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拯救马丝洛娃)
随着对社会的认识,聂赫留朵夫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恶嘴脸,认识到社会的不公。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从个人罪恶的认识扩大到整个社会和上层阶级罪恶的认识和批判。
注: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受社会的影响很大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 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关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 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
结局1: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结局2: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