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7 21: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任教的学校
一、本课学习内容概述
1.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二、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三、本课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 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知道几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 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能在地图上找出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 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
由于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较高,思维活跃。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五、学习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学习重点 知道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1.欣赏世界各地地形图片和视频剪辑,直观感受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2.PPT呈现地形特征表格,指导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反馈后讲解。
学习难点 学会区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表格比较,帮助学生从海拔、地面起伏两方面区分五种基本地形。通过PPT演示、读图抢答、当堂训练巩固、突破知识难点。
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PPT多媒体课件、视频、视频剪辑与播放软件、摄影和网络平台
七、学生学习活动概述
1.导入新课:学生通过欣赏世界各地地形图片、视频剪辑,获得对基本地形的直观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概览:通过阅读板书、课件呈现学习目标,把握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3.知识点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个学习目标的学习,都经过了自学、精讲、当堂练习等环节来达到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其中,又根据每个学习目标的特点,设置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抢答、趣味活动等学习环节,实现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
八、教师指导活动概述
1.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世界各地地形图片、视频剪辑。并通过语言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形的类型和特征。 2.学习目标概览:板书、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并逐条简介。 3.知识点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个学习目标的学习,都经过了自学指导、学生反馈后讲讲解、指导当堂练习等环节来达到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掌握。其中,设置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抢答、趣味活动等学习环节,实现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
九、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 专注程度、活动参与度、小组协作、学习效果
评价方法 观察评价、口头评语评价、口试、展示和评语评价等
十、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学习阶段 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评价方法
一、导入新课 1.欣赏世界各地地形图片、视频剪辑。 2.通过语言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形的类型和特征。 观看图片、视频剪辑。根据教师引导,思考地形类型和特征。 课前用PPT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剪辑视频。课堂演示多媒体课件,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典型地形的视频。 观察评价。通过学生神态、表情等,评价其专注程度,判断是否开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呈现学习目标 1. 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2. 板书标题,呈现学习目标。并逐条简介。 逐条阅读学习目标,及时反馈,如点头示意。 多媒体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观察评价。通过学生神态、反馈判断学习状态。
三、自学、讲练
学习目标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通过课件呈现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P33,回答:(2分钟) 1. 什么是地形? 2. 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你能用身边的例子解释吗?。 3. 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 按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划出重点内容。 回答教师提问。 用PPT演示自学指导。 利用PPT自动切换幻灯片功能控制时间。 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阅读教材情况。 2.口试。提问,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检验自学效果。
学生反馈后教师讲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举例说明海拔、相对高度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互动环节:找一个学生来做对比,假设把地面看作海平面,我的海拔就是指头顶最高点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我的身高1.6米;而该生的海拔就是该生的头顶最高点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该生的身高1.5米;而我俩的相对高度就是我头顶最高点与该生头顶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即我俩的高度差是0.1米。 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插图展现海平面、陆地地形,结合动画演示,讲解概念。 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的反馈,评价参与程度、理解程度。 2.互动表现评价。对互动表现进行口头评语评价。
通过课件呈现 当堂训练(一)教材P33活动题 阅读教材活动题,回答老师的提问。对PPT演示作出及时反馈。 用PPT呈现题目。 动画演示解题思路。 2.口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2: 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通过课件呈现 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P34,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3分钟) 按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用PPT演示自学指导。 用PPT自动切换功能控制时间。 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阅读教材情况、小组讨论的合作与参与情况。
学生反馈后教师讲解 指导学生读图、及时反馈、讲解 1.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回答教师提问。 2.读图抢答。 多媒体课件演示,对比地形特征,完成表格填写。 用PPT呈现题目、图形、答案 1.口试。提问,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检验自学效果。评价学生抢答结果 2.评语评价。通过口头评语评价小组讨论情况和表格填写结果。
当堂训练(二) 指导学生完成当堂练习、重点讲解 1.独立完成训练题目。 2.回答老师的提问。 用PPT呈现题目。 动画演示解题思路。 2.口试。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学习阶段 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3: 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 通过课件呈现 自学指导三: 阅读教材P35,完成以下题目:(4分钟) 讲解题目 按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用PPT演示自学指导。 用PPT自动切换功能控制时间。 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阅读教材情况、题目完成情况。 2.口试。通过问答检验自学效果。
学生反馈后教师讲解。 补充山脉、走向、山系的概念。 陆地上高俊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 回答老师提问。 用PPT呈现世界地图,用动画演示世界两大著名高山带和世界之最。 1.观察评价。 2.口试。通过问答检验学习效果。
当堂训练(三) 指导学生读图、讲解题目 阅读完成当堂练习,回答提问 PPT呈现训练题目和答案 1.口试。通过问答检验当堂练习效果。
四、小结 PPT演示,总结知识点: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3.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 4.世界之最 跟随教师讲解及时反馈 PPT呈现知识要点 1.观察评价。
五、趣味活动 1.讲解活动内容和要求:前后两桌四人一小组,利用橡皮泥制作陆地四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2.点评和展示各组的地形模型 小组讨论、协作制作四种基本地形模型。 展示、讲解地形模型。 PPT呈现活动内容和要求。 照片记录活动过程、成果,并在网络平台展示,供师生评议,探讨活动在课外兴趣小组中延续的可能。 1.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活动完成效果。 2.展示、讲评。展示小组成果,并简要讲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