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编斗笠送亲人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掌握环绕编织的基本方法,了解基本的构成原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提高造型设计和审美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牢记长征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品味
2教材分析:
(1)本课是赣美版小学美术第7册“红色摇篮”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在前一课《巧手编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拓展。
(2)江西是革命的红色故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本课以红军即将踏上征途,群众编斗笠送亲人红军的故事为线索,巧妙地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美术活动中。
(3)教材上列举的主要技法是环绕编织,运用条形材料(如麻绳、塑料绳等)在帽胚上按序进行环绕编织,实现立体造型。在技法的学习上,教师对其进行了改进,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步骤图,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工斗笠),再通过师生讨论与合作,摸索出环绕编织的构成原理。另外教师对教材中的编织材料(麻绳、塑料绳、麦秆)、制作帽胚平面形状(圆)材料(卡纸、粽叶)有所突破,引导学生尝试生活中可用的多种材料(如布条、松紧带、拉链、蕾丝花边、彩带、吸管、报纸等)以及尝试多种平面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边形等)制作帽胚,运用多种技法进行造型活动,使作品面貌变得更为丰富。让曾经用于遮风避雨斗笠 “与时俱进”,成为时尚、个性、美丽的物品。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各种手工材料工具的运用都很熟悉,有很好的手工基础。本课的环绕编织技法与上一课《巧编妙织》有所衔接,学生对编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及斗笠作品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但由于教师开发了更多学生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拉近“斗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没有陌生感,而是有更大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4重点难点
重点 环绕编织的方法。
难点: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
5教学用具
教师:教学课件,斗笠,各种自制斗笠等。
学生:卡纸,各类材质的绳子,吸管,报纸,剪刀,双面胶等。
6教学过程
6.1
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音乐《十送红军》渲染气氛,同学们伴随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
1、听歌曲,赏油画
教师介绍江西名歌及油画《十送红军》表现的是:长征出发前,百姓连夜为红军战士编斗笠、送斗笠,依依不舍送亲人的感人场景。
2、引入课题
展示斗笠实物,介绍斗笠,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我编斗笠送亲人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赏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长征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成功的引入了本课的主题。】
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解决重难点
1、自主探究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难点)
(1)师出示自制手工斗笠,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较与实物斗笠不同之处。
(2)师演示把平面圆塑造成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过程。
(3)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三分钟内,自主探究尝试如何将不同的平面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边形等)以及不同的材质(报纸条、吸管、粽叶等)塑造成立体帽围初胚。
2、自主探究环绕编织的规律(重点)
(1)师演示沿立体帽围的边缘,朝向圆心剪出条纹。
(2)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手工制作斗笠,探究找寻环形编织规律。并请找到规律的学生在展示台上示范。
(3)师生共同总结环形编织规律。
(4)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材料合作完成斗笠的编织。
(5)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重难点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面形、不同的材质进行立体帽围初胚的塑造以及运用多种生活中可用的材料进行环绕编织,是在充分挖掘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活动3【活动】赏析提升,美化创新
1、欣赏有特色斗笠作品(课件展示),师生共同探论它的装饰方法。
2、美化斗笠
提出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为你的亲人朋友制作一顶漂亮的斗笠。
生动手创作,师巡回指导(课件播放各类斗笠图片)。
【设计意图:随着时代的变化,斗笠已不再是遮风避雨的工具。斗笠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入时尚、个性、美丽的元素。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斗笠的装饰中融入自己审美爱好,使作品的面貌变得更为丰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4【活动】斗笠展示,多维评价
1、师将其中已制作好的小组的斗笠挂到斗笠架上,并请同学们各自分别将自己制作的斗笠挂上斗笠架。
师:美好的东西是值得大家珍藏和分享的,此时此刻,这个小架子因挂满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斗笠而显得分外耀眼,这么多漂亮的斗笠,你喜欢哪一顶呢?
同学们踊跃发言,师请同学说一说。
2、请同学们将做好的斗笠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挂在斗笠架上展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师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完成展示评价的过程。最后的“送斗笠”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拓宽了“亲人”的含义 ,把本课的主题进行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