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南水北调的原因、路线,理解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南水北调的学习,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自觉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通过南水北调的学习,充分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思路】
为何调
如何调
影响如何
预学展示:
预学案第一部分1-4
一、南水北调的原因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合作探究:
为什么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
北京
上海
受夏季风的影响,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量南多北少。
总体上,北方水资源需大于供
总体上,南方水资源供大于需
流域名称 流域面积占全国比重(%)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比重(%) 占全
国人
口比
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黄淮海流域 15.1 7.5 33.7 38.5
长江流域 19.0 34.2 34.8 24.6
合作探究:试分析黄淮海流域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总量不大,且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
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水污染、浪费严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
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毛泽东
南水北调的原因:南方水有余而北方水不足
跨流域调水的原因: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存在地区差异。
选择长江作为水源地的理由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人均和单位耕地平均占有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
多
稳
近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预学展示:三条路线的比较
可以自流供水
可以自流供水
黄河以南
需抽水北送
黄河以北
可以自流供水
预学展示: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比较
调水路线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出区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调入区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 西北及华北部分地区
输水方式 黄河以南需抽水北送,以北可自流供水 可自流供水 可自流供水
现有条件 有京杭大运河和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以利用
差
工程量 工程量小 需挖掘隧道的工程量大 工程量巨大,需在冻土区建高坝和隧道
可调水量 大 较大 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合作探究
如果你们组是决策者的智囊团,你们会建议首先开工建设哪条路线?理由是什么?
天津、山东半岛为严重缺水区,调水迫切。
沿线经过平原地区,且有京杭运河和湖泊可利用,工程量小。
东线调水,位于长江下游,取水量有保证。
调出区
调入区
积极意义
环境问题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2 缓解争水矛盾,
有利于社会安定。
3 促进经济发展
1 改善投资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6 改善生态环境
5 控制地面沉降
4 美化环境
“南水北调”将会产生的积极意义
经济
系统
社会
系统
生态
系统
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为例)
污水排放使调入的水质较差
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反 方:
南水北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正 方:
南水北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对一攻辨
总结陈词
1
2
3
开篇立论
构建知识体系
南水北调
为何调
如何调
调的影响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
水资源的供需状况
三线
方案的
路线
三线
方案的比较
积极意义
环境问题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锦囊
锦囊一
锦囊二
锦囊三
研究资源调配工程的一般步骤:
从调配原因、路线与影响三方面进行。
分析调配原因的思路:
从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资源分布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资源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思路:
用辩证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对资源调出区、调入区、及其沿线的影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
材料一:雪山工程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项水利建设工程,位 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下图为雪山工程澳大利亚雪山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澳大利亚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
1.请用合适词语概括工程的名称(能反映所调配的资源与调配方向等)
2.请简要说明该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东水西调
(1)提供优质水质到墨累河流域,有利于社会发展。
(2)缓解墨累河流域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局面,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还具有发电,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3)缓解墨累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压力,有利于生态环保。
1.D (4分) 2、D (4分) 3、B(4分)
4.(每空2分)
(1)地表径流
(2)京杭大运河
(3)海 黄 淮
(4)A
(5)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当堂达标
知 识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有掌握
南水北调的原因
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南水北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 法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有掌握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方案的评价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方法
存在的疑惑: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