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教案+练习+知识归纳+音频(19张PPT+教案+练习(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知识归纳+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教案+练习+知识归纳+音频(19张PPT+教案+练习(Word版 含答案和解析)+知识归纳+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22:45:44

文档简介

2*梅岭三章
我的“自白”书
◇陈 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2* 梅岭三章
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 陈毅 字 仲弘
生卒年 1901—1972 籍贯 四川乐至
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险,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梅岭三章》就是这样诞生的。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捷报(jié)  旌旗(jīng)  阎罗(yán)
取义成仁(rén)  血雨腥风(xīng)
2.理解词意
【旌旗】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血雨腥风】 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素材积累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秋瑾
战火淬炼过的父辈们,仿佛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有同样经历同样情怀的,又何止成千成万!他们似乎就是为奋斗而生,为奉献而来,赴汤蹈火的拼杀中有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在最芳华的年代,甘愿把青春热血抛洒于生死未卜的战场,坚守初心是他们一辈子的底线,直至死而无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把道德精神的芳香长留于人间。
知识拓展
元帅诗人陈毅与孟良崮之战
1947年5月,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举全歼了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74师,挫败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计划,扭转了华东战局。陈毅挥毫泼墨,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由此,孟良崮战役作为我国解放战争史上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著名战役而彪炳史册。
1 / 2(共19张PPT)
元 帅 诗 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中华儿女在,
不教倭寇度茅山。
《陈毅诗词选集》
赣南游击词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
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
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
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夏吃杨梅冬剥笋,
猎取野猪遍山忙,
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
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 陈毅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得好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联想
1 总领全诗
借代 比喻 设问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写出了广大士兵和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直向用刀,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烽烟”是什么意思?
2 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联想
1 “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1 借喻 用典
2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1 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2押的韵脚是什么?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 七言绝句 2 uo an ua
3 一 至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前呼后应 “意如何?”“今日事”
背诵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2 梅岭三章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陈毅 字 仲弘 籍 贯 四川
评 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代表作品 《陈毅诗词选集》
重点字词
生难字
旌(jīng)旗 阎(yán)罗
fēng(烽)烟 jié(捷)报
血雨腥(xīng)风 取义成rén(仁)
形近字
重点词
【旌旗】旗帜的总称。文中指军士。
【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旋,不久、随即。
【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精彩句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总领全篇,奠定了诗的基调——慷慨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面对目前的险恶处境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2.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论语》“杀身以成仁”和《孟子》“舍生而取义”中的内容,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人间遍种自由花”,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2 / 22* 梅岭三章陈 毅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fēng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jié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崖。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ēng( )烟  jié( )报  为( )家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取义成仁”是   和   这两个成语的合成语。
(4)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并标注重音。(各一处)
  断头今日意如何
2.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梅岭三章》中“   ,    ”也有这种气势。
(2)《梅岭三章》中,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3)《梅岭三章》中表达诗人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预言革命必胜的诗句是“   ,   ”。
3.九年级(5)班正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明同学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请你帮他选择其中一幅在活动成果汇报时进行展示,并简要说明理由。
(2)小华同学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困境面前,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面对困境,祖逖断齑画粥,读书不辍;面对困境,范仲淹闻鸡起舞,勤练本领;面对困境,        ,        。挫折面前,我们要积极乐观。诗人纪伯伦说:“当你背对太阳时,你只会看到自己的阴影。”困难不会因为你的沮丧而消失,因此会被你昂扬的斗志而吓退。
①演讲稿中引用历史典故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②在演讲稿的横线处仿写句子,使其与前文构成排比。
③演讲稿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3)为奖励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现向学校总务处申请领取奖品,需奖状10份,硬壳笔记本10本,请你代表班委会写一份申请书。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岭三章》是诗人陈毅于1936年,在江西梅山被困于树丛密草间20多天里写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B.古代有许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丝竹”指音乐,“烽烟”指战争,“婵娟”指月亮。
C.“阎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水浒传》中被称为“活阎王”的好汉是阮小五。
D.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梅岭三章》属于七言绝句。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梅岭三章(一)
陈 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别云间
夏完淳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①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②南冠:俘虏的代称。
(1)从《梅岭三章》“   ”和《别云间》“   ”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均属绝命诗。(各填一句诗)(2分)
(2)《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表现斗争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艰难的 请结合首联分析。(4分)
★(3)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4分)
分析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方法指导】
1.抓标题,明确情感倾向。诗题往往有点明话题、交代内容和揭示主旨(情感)的作用。[例]余光中《乡愁》,题目“乡愁”二字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抓关键词,把握思想情感。诗中常有暗含或点明情感的关键词。[例]陈毅《梅岭三章》中“斩阎罗”传达出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3.比喻象征,发掘内涵。通过诗歌意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塑造的“一只鸟”,使人体味到作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土地执着的爱,也抒写了在大地上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悲愤,以及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抓注释,探寻情感方向。在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传达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有的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或重点字词,揭示其典故来源或诗句大意。[例]《梅岭三章》的课文注释①中交代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5.知人论世,明确情感根源。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把握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诗人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惨的大堰河,从而引发对她的思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答题模板】
题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模板:这首诗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了……
1 / 8
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fēng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jié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崖。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fēng(烽)烟  jié(捷)报  为(wéi)家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有崖 ”,正确写法是“ 有涯 ”。
(3)“取义成仁”是 舍生取义 和 杀身成仁 这两个成语的合成语。
(4)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并标注重音。(各一处)
  断头今日/意如何
2.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梅岭三章》中“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也有这种气势。
(2)《梅岭三章》中,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后死诸君多努力 , 捷报飞来当纸钱 ”。
(3)《梅岭三章》中表达诗人决心为真理、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预言革命必胜的诗句是“ 取义成仁今日事 , 人间遍种自由花 ”。
3.九年级(5)班正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明同学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请你帮他选择其中一幅在活动成果汇报时进行展示,并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选第①幅。因为第①幅为楷体字体,端庄匀称,工整方正。
示例二:我选第②幅。因为第②幅为行书字体,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2)小华同学写了一篇演讲稿,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困境面前,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面对困境,祖逖断齑画粥,读书不辍;面对困境,范仲淹闻鸡起舞,勤练本领;面对困境,        ,        。挫折面前,我们要积极乐观。诗人纪伯伦说:“当你背对太阳时,你只会看到自己的阴影。”困难不会因为你的沮丧而消失,因此会被你昂扬的斗志而吓退。
①演讲稿中引用历史典故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祖逖”与“范仲淹”调换位置 。
②在演讲稿的横线处仿写句子,使其与前文构成排比。
示例一:苏东坡竹杖芒鞋 笑看风雨
示例二:司马迁忍辱负重 完成《史记》
示例三:蔺相如急中生智 完璧归赵
③演讲稿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将“因此”改为“却”或“只” 。
(3)为奖励在本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现向学校总务处申请领取奖品,需奖状10份,硬壳笔记本10本,请你代表班委会写一份申请书。
示例:
申请书
总务处:
九年级(5)班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申请领取一些奖品。奖品具体有:奖状拾份,硬壳笔记本拾本。望予批准!
九年级(5)班班委会
×年×月×日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梅岭三章》是诗人陈毅于1936年,在江西梅山被困于树丛密草间20多天里写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B.古代有许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丝竹”指音乐,“烽烟”指战争,“婵娟”指月亮。
C.“阎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水浒传》中被称为“活阎王”的好汉是阮小五。
D.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梅岭三章》属于七言绝句。
【解析】被称为“活阎王”的是阮小七。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梅岭三章(一)
陈 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别云间
夏完淳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②。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①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②南冠:俘虏的代称。
(1)从《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或:此去泉台招旧部) ”和《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 ”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均属绝命诗。(各填一句诗)(2分)
(2)《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表现斗争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艰难的 请结合首联分析。(4分)
“三年”写时间之长,“羁旅”对自己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做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又”表明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捕了。(3分)首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表现了斗争之艰难。(1分)
★(3)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4分)
人去阴间,是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2分)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对胜利的渴盼)。(2分)
分析现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方法指导】
1.抓标题,明确情感倾向。诗题往往有点明话题、交代内容和揭示主旨(情感)的作用。[例]余光中《乡愁》,题目“乡愁”二字明确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抓关键词,把握思想情感。诗中常有暗含或点明情感的关键词。[例]陈毅《梅岭三章》中“斩阎罗”传达出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3.比喻象征,发掘内涵。通过诗歌意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塑造的“一只鸟”,使人体味到作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土地执着的爱,也抒写了在大地上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悲愤,以及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抓注释,探寻情感方向。在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传达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有的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或重点字词,揭示其典故来源或诗句大意。[例]《梅岭三章》的课文注释①中交代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5.知人论世,明确情感根源。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把握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诗人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惨的大堰河,从而引发对她的思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
【答题模板】
题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模板:这首诗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了……2* 梅岭三章陈 毅
◇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格律和谐,意境宏伟。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面对当时险恶的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战友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了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语言上,文言和白话相结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炽热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意蕴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全诗意蕴内涵。
2.难点:理解、体会这三首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勇于献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并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险,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所幸,敌人最终一无所获,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下的“绝命诗”。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亦可模仿课文录音诵读。
1.小序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行文脉络,以及体会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每首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英勇牺牲视作转移阵地,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写给同志,勉励战友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企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表现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表现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表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步骤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分析“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具有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2.“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此句表现了作者关心革命,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 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富有生命力和感彩。用“飘”,显得太缓慢;用“传”,则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写作者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在写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首诗。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成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明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步骤三:赏析品读,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出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情怀;第二、三首中的“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阎罗”是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写作手法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的浩然正气,学习到了他们身上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们应该以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五、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郭沫若《赠陈毅同志》,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
附: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回环
递进用词准确、形象
借助想象、幻想
忠于革命 不畏牺牲 坚信共产主义定能实现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