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练习 (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练习 (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18:3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míng)    挑剔(qī)
强筋建骨 凝神铸魂
B.雍容(yōng) 造诣(yì)
格物制知 出类拔萃
C.浮躁(zào) 精湛(zhàn)
感人肺腑 尽心竭力
D.雕琢(zhuó) 推崇(chéng)
超今贯古 离群索居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官方终于公布了此事的处理结果,这与专家先前发布的长文不谋而合,也让观众们看到了圆满结局。
②对于恶搞经典的行为,必须认识到其浅薄和无趣,需要金刚怒目,更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经典教育将人们引至高远境界。
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就是一位在紫砂配色上独出心裁的艺术家,她的调配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④在这场荡气回肠的决赛中,哈勒普展现了她钢铁般的意志,但连场的恶战让这位罗马尼亚姑娘心劳日拙,连续的厮杀严重透支了她的体力。
⑤山东省的经济总量,虽然还能勉强维持全国第三,但也岌岌可危,已经被广东、江苏甩得很远,且“追兵越来越近”。
⑥他的精神深刻地诠释了工作中的要义,也告诉了我们臻于至善地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伟大。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电影,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诱发脑出血、高血压等显著影响。
C.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众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D.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        ,        。        ,        ,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
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
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
A.②③⑤①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④⑥②③① D.⑤②④⑥③①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 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 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的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I时代下,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会被AI取代。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8.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9.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说明“艺术供给”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1)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①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2)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②                    ,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10.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比喻、排比 B.夸张、借代、排比
C.比喻、拟人、引用 D.拟人、借代、夸张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1)句可改写成“始终没看清楚”,(2)句可改写成“它们枝头粗疏,叶子平大”,从语义上看这两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整合下面的信息,为“夜间经济”下定义,不超过70个字。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其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参考答案: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míng)    挑剔(qī)
强筋建骨 凝神铸魂
B.雍容(yōng) 造诣(yì)
格物制知 出类拔萃
C.浮躁(zào) 精湛(zhàn)
感人肺腑 尽心竭力
D.雕琢(zhuó) 推崇(chéng)
超今贯古 离群索居
答案C
解析A项,“剔”应读“ti”,“建”应为“健”;B项,“制”应为“致”;D项,“崇”应读“chóng”,“贯”应为“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官方终于公布了此事的处理结果,这与专家先前发布的长文不谋而合,也让观众们看到了圆满结局。
②对于恶搞经典的行为,必须认识到其浅薄和无趣,需要金刚怒目,更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经典教育将人们引至高远境界。
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就是一位在紫砂配色上独出心裁的艺术家,她的调配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④在这场荡气回肠的决赛中,哈勒普展现了她钢铁般的意志,但连场的恶战让这位罗马尼亚姑娘心劳日拙,连续的厮杀严重透支了她的体力。
⑤山东省的经济总量,虽然还能勉强维持全国第三,但也岌岌可危,已经被广东、江苏甩得很远,且“追兵越来越近”。
⑥他的精神深刻地诠释了工作中的要义,也告诉了我们臻于至善地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伟大。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此处使用恰当。②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此处属望文生义。③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此处合乎语境。④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不合语境。⑤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语境用来形容经济总量,对象不当。⑥臻于至善: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此处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电影,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诱发脑出血、高血压等显著影响。
C.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众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D.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答案C
解析A项,介词残缺,应在“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加介词“在”。B项,成分残缺,应在“影响”后加“的观点”。D项,搭配不当,“更高……获得感”不搭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        ,        。        ,        ,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
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
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
A.②③⑤①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⑤④⑥②③① D.⑤②④⑥③①
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追溯“工匠精神”的历史,叙说其在现在遭遇的瓶颈。②句中的“庄子”紧承横线前的“传统文化”,应放在首位;⑤句紧承②句的“工匠精神”;④句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承接⑤句的“认真、执着、精细、完美”;⑥句转入谈“这些年”的现状,①③句举例说明⑥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今天我们探讨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也就牵涉到: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 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 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拓展。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的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AI时代下,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继续发展,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创造更多二者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答案C
解析A项,“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错,偷换概念,原文为“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 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艺术发展的边界也一直在不断拓展”,但“一直在不断拓展”不等于“无限拓展”;B项,“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错,淆乱时序,混淆已然与未然,由原文材料二末段“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可知,其时间限制是“未来”;D项,“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错,以偏概全,此观点主要是材料一的,且材料一原文是“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不会被AI取代。
B.材料一提到的“反向思维”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避开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反映客观世界,但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时代的艺术作品,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答案D
解析D项,“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错,原文是“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答案B
解析首先应知晓材料三的中心观点: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然后比对每项,看其与中心观点是否相符。A项,是说科学家、艺术家应该具有独具的观察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B项,说的是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载体,符合此观点;C项,说的是艺术对科技发展的作用;D项,说的是AI艺术发展边界的问题。
8.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运用例证法。第一段运用达·芬奇绘画涉及解剖学,印象派代表人物雷诺阿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的实例,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的观点。②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最后一段用问句开头,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
9.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简要说明“艺术供给”的内涵和主要形式。
参考答案①内涵:一是激发各类主体艺术创新的活力,二是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多元形式和手段。②形式: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打造数字艺术馆(或美术馆、博物馆),让艺术品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1)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①                    。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2)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②                    ,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10.下列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比喻、排比 B.夸张、借代、排比
C.比喻、拟人、引用 D.拟人、借代、夸张
答案C
解析“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这是引用;“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这是拟人;“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是比喻。句中没有运用夸张、借代和排比手法。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1)句可改写成“始终没看清楚”,(2)句可改写成“它们枝头粗疏,叶子平大”,从语义上看这两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1)句原文的句式“恐怕……呢”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使表达更委婉。(2)句原文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具体形象。
解析(1)句原文“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使用“恐怕……呢”的句式,语气更委婉,树虽然是邻居家的,但是他们却只能看到它的局部,不像“我”能看到它的全貌,用这样的句式更能表现出作者自得的心情。(2)句原文“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用双音节词强调梧桐枝叶的特点,描写更具体形象;相比于“枝头粗疏,叶子平大”,原句节奏更舒缓,富有音韵美。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①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②可是数目繁多
13.整合下面的信息,为“夜间经济”下定义,不超过70个字。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升级,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夜间经济应运而生。夜间经济是指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夜间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的消费,其核心是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夜间经济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80后”“9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我国夜间经济已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
参考答案夜间经济是指从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6点,以市民、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消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济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