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介绍你所知道的王羲之。
二、介绍你掌握的《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
因声求气:“书读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诵读《兰亭集序》文本第一段
兰亭修禊图
互动探究:
1、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话是什么?王实甫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称为“四美”,找出四美在文中的体现。
四 美
良辰: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乐事:
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2、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概括。分析这种感情变化的原因。(用原文中的话并做分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岂 不 痛 哉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文本探究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大家读完,肯定也有自己的人生感悟或对人生的态度,希望大家把它写出来,或发送到老师信箱dongxiaokang2006@ ,一起分享。
写作提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对文言字词和名句的把握,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2.能力目标:
(1)诵读积累文中的名句,并能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于文言文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本文的学习还是要从基础的词语抓起,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本文,自己解决字词障碍,梳理文本,查找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最后学生齐读。
癸( )丑 修禊( ) 流觞( ) 游目骋( )怀 形骸( ) 趣舍( ) 若合一契( ) 嗟悼( ) 虚诞( ) 彭殇( )
二、合作探究:
1、阅读第一段,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语法现象呢?
确认:(1)其次 是日 盛 信
(2) 翻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总结:第一段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21世纪教育网
2、阅读第二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现象是什么呢?
确认:(1)俯仰 悟言 情随事迁 修短 期
(2)翻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总结:第二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
3、学生合作探究,解决本段出现的重要语法现象。
确认:(1)兴感 喻 世殊事异 斯文
(2)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总结: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学生诵读,进一步识记、理解本段语言现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大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但《兰亭集序》作为名篇,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本文在思想上又有哪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来看待生死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复习(主要是对课文的诵读和对重要语法现象的掌握),了解学生在理解文章方面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哈姆雷特曾经疑惑“生,还是死”,其实,生死问题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的人们,那么,在我们这篇《兰亭集序》里,作者王羲之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朗读课文,思考《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探究二: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 (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探究: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一美景一佳处一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美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茸三月三。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洁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祺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漏”“映带左右”。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浦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篷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昵
探究一: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情还是悲痛 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探究二: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善之所处时代是“下名士,少有全者”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善之在文中写的:“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知老之将至。”
这种“痛”是痛什么 ——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探究: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昵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旦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善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学习了《兰亭集序》,对于王羲之的生死观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哲学家罗素又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呢?请同学们预习罗素的《我问什么而活着》,看看罗素作为一个哲学家的情怀。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信可乐也
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兰亭集序
学习建议
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特别关注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及写法: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流觞曲水(shāng) 清流激湍(tuān)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 情随事迁(qiān)
重难点合作探究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
我的思路:本文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能力步步高
积累与运用
一、 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癸丑(guǐ)修禊(qiè)激湍(tuān)流觞(shāng)
B 晤言(wù)趣舍(qù)骋怀(shěng)形骸(hái)
C 嗟悼(jiē)虚诞(dàn)会稽(jī)曾不知(cēng)
D 会稽(jī)琅邪(láng)若合一契(qì)彭殇(shāng)
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风静燥 群贤毕致
B 激湍 俯仰 游目骋怀
C 修竹 翼敝 情随事迁
D 暮春 形骸 崇山竣岭
理解与鉴赏
一 、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缘,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亦”,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不同)
B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原因)
C 及其所之既倦(的)
D 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1、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对等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2、 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 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 后世的读者读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 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二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夜,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第一、二句写雨的“寒”和山的“孤”有何作用?
2、 第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拓展与创新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待我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你读了此文后有什么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