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教案、学案)(鲁人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课件、教案、学案)(鲁人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9-23 12:18:22

文档简介

六国论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见《三维设计》P58)
三、写作背景 (见《三维设计》P58)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 暴晒 与 yǔ 与其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wèi 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第 二课 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二段:
1、小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习第三段:
1、小组朗读第三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课堂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
第 三 课 时
课前检测
研习第四段
1. 齐读第四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同“倘”)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六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课堂小结
比较阅读(苏洵《六国论》与苏辙《六国论》)
思考: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什么异同?
附: 苏辙《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指《史记》),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势”为一篇纲领。)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出入要道),而蔽(护)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以上第二段,论述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使归附)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祸。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助)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引申为抵抗、对付)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以上最后一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
布置作业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共134张PPT)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1、后人之鉴:《六国论》《阿房宫赋》
2、千古江山:《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3、血与火的记录:《落日》《新闻两则》
对历史的思考
在历史坐标中对人生的感叹
对历史的认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绵延而去。
六国论
苏 洵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解题
作者简介
苏询,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 家 三 父 子,都 是 大 文 豪。 诗 赋 传 千 古,峨 眉 共 比 高。
朱德同志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
(现为三苏博物馆)的题词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故事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原来苏轼行的酒令是( )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楚- 燕- 韩- 赵- 魏-齐
朗 读 课 文
(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
(3)率(shuài)赂秦耶(yé)
读准字音(第一、二段)
(4) 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斩荆棘
(jīng jí)
(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 草芥(jiè)
读准字音(第三段)
(9)与(yǔ)嬴 (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
(11) 革灭殆(dài)尽
(12) 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
读准字音(第四段)
(15)下咽( yàn)
(16)悲夫 (fú)
(17)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gùshì)
读准字音(第五、六段)
课文解读——第一、二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
弊:弊病,弊端。
兵:兵器。
善:恰当,得法。
亏:亏损,减弱。
道:途径,道路;原因。
或:有人。
互:交互。
率:都,皆。
以:因为,由于。
盖:表原因,因为。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补充资料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直接受到威胁和侵略,于是纷纷割地求和,结果最早被灭。齐、燕、赵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贬现实服务的。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课文解读——第三段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
以:凭着,用。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固:本来。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通“曝”,冒着。
以有:才有。
以:相当于“而”。
举:拿。以:来。
予:给。
然后:这样以后。
视:看待,对待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弥、愈:更加。
得:得当,适宜,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因贿赂得到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周的边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诸侯(由于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得到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象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这样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周的边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草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三段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课文解读——第四段
1.终继五国迁灭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5.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终:最终。迁灭 :灭亡。
与:交好。
既:……之后。
始:起初。
义:坚持道义。
是故:所以。
虽:虽然。
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赵尝五战于秦
10.二败而三胜
11.后秦击赵者再
12.李牧连却之
效:功效。
始:才。
却:使------退却。
再:两次。
尝:曾经。
战于秦:与秦作战。
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速:招致。
13.洎牧以谗诛
1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6.智力孤危
17.诚不得已
以:因为。
终:坚持到最后。
殆:几乎。
诚:的确,确实。
智力:智谋和力量。
际:时候。
18.刺客不行
19.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0.当与秦相较
21.或未易量
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不行:不去。
数、理:命运。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灭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啊。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爱护各自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估量的呢。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灭之后,齐国也就难免要灭亡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爱护各自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估量的呢。
第四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不赂者以赂者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了哪个分论点?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解读——第五、六段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以礼相待,名——动
封:分封
劫:胁迫,挟持
以:用
事:侍奉
为------所:被动
日、月:一天天的、一月月的,名——状
以:以致
为:治理。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苟:如果
于:比。
犹:仍,还。
之:代秦国。之:的。
下:自取下策。
从:蹈,跟随。
故事:旧事,成例。
是:这。
下:下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割地,以致于走向灭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它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小,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割地,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它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小,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
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时代背景
北宋地图
写作意图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六段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二段)
(总分)
(第三段)
(总分)
(第四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五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六段)(讽今)
(并 列)
论证结构
论 证 方 法
“古人云:… …”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三段)
假设论证(第四段)
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相比较,找出其观点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练一练吧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速:招致。\指速度快。
两次。\表示又一次。
E、可谓智力孤危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智谋和力量。\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G、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H、六国破灭
灭亡。\翻倒。
灭亡。\幻想或希望落空。
I、然后得一夕安寝
J、刺客不行
这样之后。\
不去(刺秦王)。\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暴”同“曝”,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当”通“倘”,如果。
(D)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义不赂秦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一月月的。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完整地存在,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F、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G、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H、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终”,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下”,名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保全。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被,介词。
治理,动词。
成为,动词。
作为,动词。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灭亡,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如果,连词。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事、战争。
名词,军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副词,还。
动词,好象。
或曰……
或未易量
有人,有的人。
也许,或许,连词。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侍奉,动词。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才,副词。
起初,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动词。
终于,副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所以,因此,连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胜利,名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想要,追求,动词。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贪暴的,形容词。
暴露,显露,动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一词多义。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得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此言得之
C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E 然后得一夕安寝
2.亡
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D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E 河曲智叟亡以应
3.事
A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 天下事有难易乎
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不事稼穑
选出与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不赂者以赂者丧
A 秦以攻取之外 B 以有尺寸之地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A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举宠为督 D 杀人如不能举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C 兵不厌诈 D 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比较下列斜体字的古今意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二)一词多义现象。
1.终
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文王九十七乃终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始
A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天地者,生之始也 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与
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C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D 无乃尔是过与
选出与例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且焉置土石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A 公等遇雨,……,失期当斩 B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C 当与秦相较 D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A 或未易量 B 或五十步而后止
C 云霞明灭或可睹 D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于
A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 其势弱于秦
C 赵尝五战于秦 D 青,取之于蓝
2.胜
A 而犹有不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刑人如恐不胜
D 日出江花红胜火
3.所
A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 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
4.为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
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李牧连却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后秦击赵者再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

2、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城。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练习
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A.齐全 B.完整 C.尽,没有了 D.做成
(2) 故曰(弊)在赂秦
A.骗人的坏事 B.弊病 、害处 C.弊端
B
C
(3)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 满、遍 B. 更加、越 C.补、合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A.如同 B.仍然 C.还
5、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 B ]
[ C ]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连词 ]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
[用, 介]
[用, 介 ]
[凭借, 介]
[而, 连]
[而, 连]
[而, 连]
6、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
较秦( )所得,与战胜(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所亡,与战败(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所大欲,诸侯( )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与尔十矢,尔( )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藏( )( )庙。
7、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
(1)秦以攻取( )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土地
因受贿赂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
(3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
8、判断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三苏”指苏轼、苏辙、苏小妹。
(2)《六国论》选自《嘉右集 权书》。
(3)文中“故事”与今口语“故事”不同。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包括燕太
子丹重用的荆卿
秦之一
另四国老人与海(课件、教案、学案)(人教版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