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材,完成本节教学预计需要1个课时。本节教材内容包括“人口的数量及增长”、“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的问题”等三部分知识。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之一是利用材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分析人口较快增长的原因;重点之二在于通过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辩证看待当今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三通过读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人口分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分布原因。难点在于要通过理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其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人口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本节教材既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又分析了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发展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和谐人地关系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人口增长柱状图等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③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④能够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比较、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通过开展讨论、探究,了解人口数量过多或者增长缓慢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所带来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的重要性,人口增长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口观。
②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并分析世界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观念。
③通过对中国乡村人口大量前往城市的原因及对利弊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对待来自乡村的城市建设者,有利于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世界人口问题是当今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人口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增长、分布以及人口过多或者过少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本学段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思维还未真正形成,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还停留在表面,且第一次接触人文地理中的大量图表,如人口统计图表、柱状图、人口分布图等,学生受限于知识面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数据、新闻等直观资料帮助学生感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同时尽可能的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本学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也爱表现,教学中利用简单的问卷调查,以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该学段也是正确塑造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本节课内容涉及世界人口等相关问题,既是在学生身边的地理又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核心价值,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中国乡村人口大量前往城市的原因及对利弊的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对待来自乡村的城市建设者,不仅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有利于构建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教学策略与选择
1.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2.深挖教材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思想上尊重学生、语言上赞赏学生,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强化学习动机。
五、媒体选择与设计
1.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展示,创造清晰生动的学习环境;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同学上下学是坐公交的啊?你们觉得公交车上人多吗?路上会不会经常堵车呢?为什么会那么挤那么堵呢? (根据学生回答)因为人太多了。其实,人口问题已经是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世界的人口》。 联系学生生活所见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资料 展示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展示“人民日报”关于第50亿、60亿、70亿人口的报道,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现状。 1.分析:1650年至1830年,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1830年至今,世界人口增长又有何特点? 2.思考:有人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你觉得呢? 引导阅读P49阅读材料。 世界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 学生通过读图,回答: 1.1650年至1830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缓慢。1830年至今尤其是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从阅读材料可以感受到当今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通过新闻材料、数据等将抽象内容形象话,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既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又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过渡 为了更好和更科学地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我们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几个关于人口统计方面的概念。 承上启下
讲练 结合 引导学生阅读P49阅读材料。 材料:某城镇人口2万人,今年新出生婴儿200人,死亡人数为40人,请计算这个城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结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学生计算: 该城镇人口出生率为1%,死亡率为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 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口统计方面的概念。
过渡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上看,如果我们要使增长率上升,可以有哪些办法呢? 学生根据公式回答: 可以提高出生率,减低死亡率。 承上启下
观视频分析问题。 设疑 读图 分析 观“世界人口增长情况”视频,结合自身理解,分析为什么近几十年,世界人口会快速增长? 小结: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那么是不是经济越发达人口增长越快呢? 展示近“近100年来,世界主要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 1.近100年来,哪几个大洲新生人口增长率较高? 2.讨论:新生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追问: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得知: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也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因此世界人口在近几十年来快速增长。 / 学生读图分析: 1.亚洲、非洲、南美洲新生人口增长率较高。 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 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高,不需要众多的劳动力。 (2)观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一般社会福利较好,无需担心养老问题。 通过视频初步感知世界人口增长历程及其原因。 通过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境 过渡 假如老师口袋里有60颗糖果,想要分给同学们,大家每人都可以获得一颗糖果,现在隔壁班的同学们听说有糖果分,也跑过来分糖果,你们觉得这样够分吗?为什么呢? 当今世界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速度又如此迅猛,这会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问题呢? 不够分,因为糖果是有限的,但是人数增加了。 情景模拟,初步感受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过度膨胀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承上启下
课堂 探究 与谈 论 小结 过渡 扩展 总结 过渡 讨论 二、世界人口的问题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展示“处境艰难的地球”,你能说出漫画所表达出的人口过多过快增长所带来的问题吗? (展示漫画或者图片,再次直观感受人口过快过多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总结归纳: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来的问题可分为: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 恩格斯曾经给我们一个著名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人类如果不尊重自然的规律,无限制地繁衍下去,毁灭我们的将是我们人类自己。 那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呢? 2.人口增长缓慢或负增长 (1)国防兵源不足 展示漫画,归纳所表达的含义。 (2)人口老龄化 展示漫画,思考漫画所表达的含义。 (3)劳动力不足 展示有关发达国家人口劳动力不足的新闻材料,分析材料所展示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中国—老龄化速度第一 展示漫画,体现我国正面临的人口问题。 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不同国家人口问题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如我们中国。 3.城乡迁移 漫画“向往”,思考乡村人口为什么要往城市迁移? 讨论:乡村人口大规模迁往城市的利弊。 学生看图,讨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教育、医疗压力大等。 2.人口增长缓慢或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1)国防兵源不足,危害国家安全。 (2)人口老龄化 (3)问题:劳动力不足; 措施:延长退休年龄。 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人口问题以及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 通过漫画或者自身了解,分析: 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更优良的教育、医疗条件。 (或从农村对人发展的限制分析。) 学生根据自身体会或理解回答。 认识到人类即使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落实“和谐”的人地和谐价值观。 利用新闻、时事多种渠道帮助理解、深刻体会其中意义。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了解国情,培养爱国情感。 结论认同 承上启下 通过讨论城乡迁移问题,了解国内现状,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特别是劳动者,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过渡 从乡村人口大规模迁往大城市可以看出,人类通常会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发展或者生活的环境来定居。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承上启下
讲练 结合 读图 归纳 问卷调查活动 小结 三、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 讲述: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不一,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计算人口密度: 假设某城市人口共500万人,该城市陆地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求该城市人口密度。 读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稠密的地区。 2.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结合问卷调查活动和“世界人口分布”图,探究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1)厦门和南极地区,你会选择哪个地区作为居住地呢?请说明理由。 (展示人口分布图,南极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固定人口居住的大洲。) (2)厦门和撒哈拉沙漠、亚马孙热带雨林,你会选择哪个地区作为居住地呢?请说明理由。 (展示地图,指出撒哈拉沙漠和亚马孙平原。) (3)厦门和青藏高原,你会选择哪个地区居住呢?请说明理由。 从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看出人们跟喜欢居住在中低纬,气候温暖、降水较多的沿海平原或盆地。 可见,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受到大自然的限制。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应该充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该城是人口密度为2500人/千米 。 指导学生读图,并归纳: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2.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1)选择厦门,理由:厦门(纬度较低)气候宜人,相比南极的酷寒来说,更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2)选择厦门,理由: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燥,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均不适宜人类居住。 (3)选择厦门,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十分稀薄,相比厦门,不适合人类居住。 通过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人口密度 读图归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且用家乡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仅帮学生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对所学知识形成总体印象,尽快理清思路,达到知识的迁移。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人口的增长及人口的分布,讨论了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莫自掘坟墓。 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知识 梳理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的引导,了解学生对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通过课堂探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是否具备地理思维,同时还可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3.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知道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堂结束前可进行学生分享,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
八、帮助和总结
七年级学生对单纯的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还相当有限,特别是人文地理当中的众多图表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但是七年级学生对于有趣的地理漫画十分感兴趣,可以展示反映人口问题的有关漫画,引导学生讨论世界人口问题。但是本学段的学生地理思维尚未形成,对于图表等地理材料的解读常停于表面,所以需要提供较明确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讨论。
每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必要时要进行思路的总结,帮助形成完整的思路体系,同时可布置训练巩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