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津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测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孟津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测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4 17:02:14

文档简介

河南省孟津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
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 D.延续了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可知,分封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C项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分封制属于中央对地方的间接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在西周时尚未出现,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前代的继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 B.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农业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的方式迫使鲁国屈服,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A项符合题意;
B项决定当时争霸成效的应该是各国的综合实力,而非商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农业生产的战略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明初政府规定“凡民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后又规定农桑征税以洪武二十四年为定数,自此以后新植桑枣和“益种棉花”一律免征赋税。这些措施(  )
A.意在强化小农经济体系 B.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
C.表明政府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对农户种植进行干预、鼓励发展棉花种植等,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体系,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政府重视传统的耕织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农户种植桑、麻、木棉等作物,不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强化小农经济体系,不是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
  劳动投入(两) 肥料投入(两) 其他投入(两) 总投资(两) 获利(两)
水稻生产(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亩) 3.47 1.05 3.13 7.65 5.65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表格各项数据可知,经济作物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的数目,要高于传统粮食作物水稻,此现象可用来印证在利润刺激下,江南地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
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只是呈现了水稻与蚕桑两种作物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无法得出农业生产衰退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但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题的解答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蚕桑生产尽管每亩总投资高于水稻生产,但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相对而言蚕桑生产获利更多,从而农民更倾向于蚕桑生产,这样农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据此确定正确答案,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下图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庄票的流通反映了(  )
A.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业的管控 B.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
C.庄票代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民间资本推动货币政策调整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庄票的分类和功能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B项符合题意;
A项庄票流通有利于商业发展,而且其本身是有序发展,并未扰乱当时市场秩序,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庄票只是凭证,不能取代白银的货币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未涉及货币政策调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6.(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扩大应考对象,考试内容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放宽录取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D项符合题意;
A项“终止”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此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涉及“三纲五常”,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培养实用人才,进而巩固农民革命政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康有为上书提出实行改革,“举京师之人”都不认可,大臣不为代达,可见变法改革的阻力之大,反映了在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B项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康有为的主张并未得到时人认可,所以不能称之为社会共识,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康有为提出变革主张未得到时人认可,而且当时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时期,不能得出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康有为主张遭到社会和官员强烈反对,说明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康有为主张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8.(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湘报》上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议”,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士人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科举制
【解析】【分析】科举考试的试题中出现了伸民权、设议院、林肯禁黑奴、民主等西方政治相关内容,说明当时的读书人不再只关注四书五经的内容,也关注时事、西方等,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符合题意;
A项士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是科举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开始改变”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科举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2021高一下·淮北开学考)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  )
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 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
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强调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在思想上是非理性的,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国民心态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在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10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此项规定引发朝臣强烈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这表明当时(  )
A.内阁危及君权 B.立宪之路艰难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权力加强
【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910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内阁官制》草拟规定明确了侍郎和巡抚有直接奏事之权,这具有宪政的色彩,但是最后颁布的《内阁官制》中却限制了侍郎和巡抚的奏事权,这表明当时立宪之路艰难,B项符合题意;
A项清朝内阁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会危及皇权,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内阁最终并未控制侍郎、巡抚的奏事权,说明内阁的权力在可控范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的是预备立宪这一知识点,1910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内阁官制》草拟规定中明确了侍郎和巡抚有直接臺事之权,这有宪政的色彩,但是最后颁行的《内阁言制》中却限制了
侍郎和巡抚的奏事权,说明近代中国的立宪之路较为艰难。
11.(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应赞助平分土地的口号,同时应加以批评”,指出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党应使农民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一决议(  )
A.有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标志着革命道路出现新的探索
C.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D.借鉴苏俄经验发展根据地经济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材料“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有利于保护中农利益,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国民革命失败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革命道路出现新的探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八七会议上已经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非借鉴苏俄经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土地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共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古希腊曾在周边建立了139个殖民城邦,形成了一个包括南欧、西欧、西亚、北非的大希腊世界。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据此可知,古希腊的殖民扩张(  )
A.加速了希腊半岛统一 B.推广了城邦自治体制
C.消除了公民内部矛盾 D.促成民主政治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可知,古希腊早期的海外殖民运动,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广了城邦的自治体制,B项符合题意;
A项当时的希腊半岛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这并不利于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的主旨,分析得出古希腊的殖民扩张有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城邦自治体制的推广。本题考查古希腊对外扩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的对外扩张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条件。
13.(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当苏格拉底的门徒把世界地图拿给一位老农,指给他雅典所在的位置时,老农表示不信,“因为我没有看见陪审员坐在那儿”这一情节说明(  )
A.雅典公民与贵族阶级矛盾尖锐 B.陪审法庭广泛存在于雅典社会
C.陪审法庭体现了财产等级制度 D.国家公职人员均由陪审员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老农以陪审员的存在与否判断雅典城邦的存在与否,说明陪审法庭广泛存在于雅典社会,陪审员和陪审法庭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公民与贵族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
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机构,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雅典民主机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雅典民主机构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英国1679-1681年议会期间,议员们对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能否继承王位问题发生分歧。富裕的资产者和在革命中得到好处的新贵族持否定态度,主张限制王权,他们被斥为“辉格”;持赞成态度的议员们被反讥为“托利”。据此可知,两党制的形成(  )
A.巩固光荣革命成果 B.折射了英国革命的精神
C.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D.反映了议会政治的弊端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党制是英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另一个重大贡献。这一创制虽然发生在封建王权复辟时期,但仍与英国革命的精神密切相关,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材料无关,AD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完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英国两党制形成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两党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如下图)。据此可知(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体现国际分工的差异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部分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区从边缘区获得原料,向半边缘区、边缘区销售工业品,这体现了国际分工的差异,D项符合题意;
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法国成为贸易中心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贸易区域划分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贸易区域划分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C项泰罗企业管理主要利用企业生产流水线,提高工人工作效率,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工人主动提高生产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并没有强调资本家直接管理,企业有专门管理者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二战后实行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7.(2018高三上·昌平期末)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此时的苏联因为实行计划经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所以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使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建设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知识可以分析出结论,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8.(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曲阜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三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并简述“三孔”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价值。
【答案】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从历史演变、规模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分析;第三小问“保护及研究价值”,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孔存在的研究价值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9.(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7年,伦敦商人汤吗斯·加韦在咖啡馆焦茶,被认为是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
1774年,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
18世纪8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1815—183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
1826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 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
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
(1)编写一则1870年英国首相威廉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要求:提纲主题突出,理由应依托材料并涉及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提纲结构应简明扼要,逻辑清晰)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政府为改变茶叶竞争的劣势局面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1)开放试题,分层次赋分。层次一:提纲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提纲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有一定说服力,逻辑较清晰。层次三:提纲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逻辑清晰。
示例:
主题:①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②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理由:必要性:①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②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①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②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措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要求,编写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首先拟定提纲主题,如: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或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然后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阐述理由。必要性;根据材料“1757年……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可得出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根据材料“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可得出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根据材料“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可得出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根据材料“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可得出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根据所学,在与中国的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根据材料“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可得出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根据材料“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可得出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根据材料“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菜机”“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可得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故答案为:(1) 开放试题,分层次赋分。层次一:提纲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提纲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有一定说服力,逻辑较清晰。层次三:提纲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逻辑清晰。
示例:主题:①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②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理由:必要性:①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②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①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②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 措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商路贸易中英国的茶叶贸易。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英国的殖民扩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河南省孟津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中,西周的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由此可知,分封制(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威
C.促进了国家治理形态的进步 D.延续了夏商的平等联合状态
2.(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纺织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
A.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 B.商战决定各国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3.(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明初政府规定“凡民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后又规定农桑征税以洪武二十四年为定数,自此以后新植桑枣和“益种棉花”一律免征赋税。这些措施(  )
A.意在强化小农经济体系 B.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
C.表明政府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推动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
  劳动投入(两) 肥料投入(两) 其他投入(两) 总投资(两) 获利(两)
水稻生产(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亩) 3.47 1.05 3.13 7.65 5.65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下图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庄票的流通反映了(  )
A.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业的管控 B.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
C.庄票代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民间资本推动货币政策调整
6.(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规定“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不本四书五经”。考试的录取标准较宽,录取名额也多。此考试制度(  )
A.终止了封建等级制度 B.无法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
C.否定了三纲五常观念 D.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
7.(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面临的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  )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8.(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湘报》上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议”,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士人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9.(2021高一下·淮北开学考)有学者指出:由于义和团运动盛期的民族信仰狂热和“剿灭洋鬼”的狂热都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所以它们不仅在运动失败之后急遽瓦解,而且更进一步普遍堕落为极端的恐洋或崇洋。这反映了(  )
A.“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 B.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
C.仇外心理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国民心态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
10.(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10年草拟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侍郎、巡抚有奏事之权,但应经过内阁总理大臣。此项规定引发朝臣强烈不满。几经商讨,次年最终颁布的《内阁官制》中规定,例应奏事人员须经国务大臣带领入对或代递,除特旨召见及法令有特别规定者。这表明当时(  )
A.内阁危及君权 B.立宪之路艰难
C.内阁权力失控 D.君主权力加强
11.(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应赞助平分土地的口号,同时应加以批评”,指出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党应使农民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一决议(  )
A.有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标志着革命道路出现新的探索
C.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D.借鉴苏俄经验发展根据地经济
12.(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古希腊曾在周边建立了139个殖民城邦,形成了一个包括南欧、西欧、西亚、北非的大希腊世界。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据此可知,古希腊的殖民扩张(  )
A.加速了希腊半岛统一 B.推广了城邦自治体制
C.消除了公民内部矛盾 D.促成民主政治的形成
13.(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当苏格拉底的门徒把世界地图拿给一位老农,指给他雅典所在的位置时,老农表示不信,“因为我没有看见陪审员坐在那儿”这一情节说明(  )
A.雅典公民与贵族阶级矛盾尖锐 B.陪审法庭广泛存在于雅典社会
C.陪审法庭体现了财产等级制度 D.国家公职人员均由陪审员产生
14.(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英国1679-1681年议会期间,议员们对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能否继承王位问题发生分歧。富裕的资产者和在革命中得到好处的新贵族持否定态度,主张限制王权,他们被斥为“辉格”;持赞成态度的议员们被反讥为“托利”。据此可知,两党制的形成(  )
A.巩固光荣革命成果 B.折射了英国革命的精神
C.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D.反映了议会政治的弊端
15.(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如下图)。据此可知(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体现国际分工的差异
16.(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7.(2018高三上·昌平期末)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8.(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1961年,曲阜鲁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曲阜被确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三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图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曲阜城市与“三孔”布局关系演变的特点,分析其政治、文化因素并简述“三孔”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价值。
19.(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7年,伦敦商人汤吗斯·加韦在咖啡馆焦茶,被认为是茶在英国饮用的开始。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价格明显下降,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
1774年,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
18世纪8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
1815—183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1822年,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
1826年,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 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1872年,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
1888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等
(1)编写一则1870年英国首相威廉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要求:提纲主题突出,理由应依托材料并涉及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提纲结构应简明扼要,逻辑清晰)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政府为改变茶叶竞争的劣势局面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分封制是联结方国联盟制和君主郡县制的关键”可知,分封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C项符合题意;
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分封制属于中央对地方的间接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在西周时尚未出现,B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而不是对前代的继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农业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的方式迫使鲁国屈服,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战略意义,A项符合题意;
B项决定当时争霸成效的应该是各国的综合实力,而非商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农业生产的战略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府对农户种植进行干预、鼓励发展棉花种植等,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体系,A项符合题意;
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政府重视传统的耕织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农户种植桑、麻、木棉等作物,不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强化小农经济体系,不是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由表格各项数据可知,经济作物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的数目,要高于传统粮食作物水稻,此现象可用来印证在利润刺激下,江南地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
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只是呈现了水稻与蚕桑两种作物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无法得出农业生产衰退的结论,C项不符合题意;
D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但材料并没有相关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题的解答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蚕桑生产尽管每亩总投资高于水稻生产,但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相对而言蚕桑生产获利更多,从而农民更倾向于蚕桑生产,这样农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据此确定正确答案,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庄票的分类和功能可以看出,庄票是一种借贷凭证,其在市场上流通,说明当时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B项符合题意;
A项庄票流通有利于商业发展,而且其本身是有序发展,并未扰乱当时市场秩序,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庄票只是凭证,不能取代白银的货币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未涉及货币政策调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6.【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太平天国的考试制度扩大应考对象,考试内容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放宽录取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农民革命政权,D项符合题意;
A项“终止”表述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此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不涉及“三纲五常”,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有利于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培养实用人才,进而巩固农民革命政权。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康有为上书提出实行改革,“举京师之人”都不认可,大臣不为代达,可见变法改革的阻力之大,反映了在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B项符合题意;
A项据材料,康有为的主张并未得到时人认可,所以不能称之为社会共识,A项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康有为提出变革主张未得到时人认可,而且当时还是慈禧垂帘听政时期,不能得出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康有为主张遭到社会和官员强烈反对,说明政治近代化步履维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康有为主张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8.【答案】B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科举制
【解析】【分析】科举考试的试题中出现了伸民权、设议院、林肯禁黑奴、民主等西方政治相关内容,说明当时的读书人不再只关注四书五经的内容,也关注时事、西方等,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符合题意;
A项士人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是科举制,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开始改变”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科举制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扶清灭洋违背现代化潮流,A不符合题意;
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强调义和团运动助长盲目崇外心理,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在思想上是非理性的,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国民心态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在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1910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内阁官制》草拟规定明确了侍郎和巡抚有直接奏事之权,这具有宪政的色彩,但是最后颁布的《内阁官制》中却限制了侍郎和巡抚的奏事权,这表明当时立宪之路艰难,B项符合题意;
A项清朝内阁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会危及皇权,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内阁最终并未控制侍郎、巡抚的奏事权,说明内阁的权力在可控范围,C项不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涉及君主权力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的是预备立宪这一知识点,1910年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内阁官制》草拟规定中明确了侍郎和巡抚有直接臺事之权,这有宪政的色彩,但是最后颁行的《内阁言制》中却限制了
侍郎和巡抚的奏事权,说明近代中国的立宪之路较为艰难。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材料“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有利于保护中农利益,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国民革命失败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革命道路出现新的探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八七会议上已经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D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非借鉴苏俄经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土地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共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可知,古希腊早期的海外殖民运动,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广了城邦的自治体制,B项符合题意;
A项当时的希腊半岛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这并不利于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的主旨,分析得出古希腊的殖民扩张有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城邦自治体制的推广。本题考查古希腊对外扩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的对外扩张为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提供条件。
13.【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老农以陪审员的存在与否判断雅典城邦的存在与否,说明陪审法庭广泛存在于雅典社会,陪审员和陪审法庭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公民与贵族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
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机构,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雅典民主机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雅典民主机构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党制是英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另一个重大贡献。这一创制虽然发生在封建王权复辟时期,但仍与英国革命的精神密切相关,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与材料无关,AD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完善”,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英国两党制形成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两党制,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部分构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心区从边缘区获得原料,向半边缘区、边缘区销售工业品,这体现了国际分工的差异,D项符合题意;
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法国成为贸易中心区,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贸易区域划分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贸易区域划分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C项泰罗企业管理主要利用企业生产流水线,提高工人工作效率,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工人主动提高生产效率,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并没有强调资本家直接管理,企业有专门管理者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D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二战后实行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两次工业革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一战”后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此时的苏联因为实行计划经济,迅速完成了工业化,所以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使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建设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知识可以分析出结论,难度一般。
18.【答案】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曲阜周、汉代、明清故城与‘三孔’布局关系”及周、汉、明清时期孔庙、孔府、孔林位置布局,从历史演变、规模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分析;第三小问“保护及研究价值”,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演变的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久;城市规模不断减小,但“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政治因素:周朝实行分封制,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汉代、明清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曲阜是地方城市。文化因素:周朝实行礼制;汉代、明清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使曲阜古城完成了从诸侯国的都城向儒家文化圣城的转变。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孔存在的研究价值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9.【答案】(1)开放试题,分层次赋分。层次一:提纲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提纲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有一定说服力,逻辑较清晰。层次三:提纲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逻辑清晰。
示例:
主题:①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②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理由:必要性:①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②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①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②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措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要求,编写说服议会同意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发言提纲,首先拟定提纲主题,如: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或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然后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阐述理由。必要性;根据材料“1757年……饮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可得出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根据材料“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可得出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根据材料“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可得出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根据材料“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茶机”,可得出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根据所学,在与中国的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根据材料“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设立一个奖项,悬赏给‘能在英属地区发展具有中国规模的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英国人在印度北部山区偶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野茶树”,可得出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根据材料“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可得出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根据材料“杰克逊制成第一台揉菜机”“英国开始在印度设立现代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可得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故答案为:(1) 开放试题,分层次赋分。层次一:提纲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提纲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有一定说服力,逻辑较清晰。层次三:提纲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说服力强,逻辑清晰。
示例:主题:①女王陛下的茶杯应该泡我们自己的茶叶。②在印度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理由:必要性:①国民对茶叶依赖日益增强;②中国茶叶价格昂贵,增加了成本。可能性:①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成功种植了茶树;②机器化生产,茶叶更廉价、更美味。
(2) 措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降低茶的进出口关税;悬赏茶叶种植者与加工者;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基地;窃取中国的制茶工艺;按照近代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更新茶叶加工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商路贸易中英国的茶叶贸易。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英国的殖民扩张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