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五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外交方针中,最能证明中国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的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答案:B
2.“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1954年,周总理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总理阐述“求同存异”的思想
D.2001年主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不符合“和谐世界”新理念,应排除。
答案:A
3.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日本
解析: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3日正式建交。
答案:B
《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的签订
4.如上图最能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
D.睦邻友好
答案:B
5.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最主要的特色是( )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是当时最大的特色,促使中国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D
6.亚非会议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它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B.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
C.亚非各国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
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解析:根本原因应该从亚非国家有团结反帝、反殖、反霸的需要方面来考虑。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不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只是起到了缓和与会国之间矛盾,促进会议成功的作用。
答案:D
7.(2011·汕头高三质检)2012年是亚非万隆会议召开( )
A.52周年 B.54周年
C.55周年 D.57周年
解析:亚非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距2012年是57周年。
答案:D
8.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日益取得重大进展。据你所学历史知识,下面图片所示这项外交活动应该发生在( )
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
A.1954年 B.1955年
C.1966年 D.1971年
答案:D
9.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的事件是( )
A.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尼克松访问中国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一直实行外交孤立政策,这种政策逐渐被中国打破,特别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答案:C
10.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
B.中美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要求
C.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失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解析:注意从中美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考虑。
答案:B
11.(2012·皖中高三联考)2012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51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束
解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表明中苏已经结盟,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故当时的中国没有参加。
答案:D
12.下图是周恩来总理第一次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该事件的直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
B.体现了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要求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直接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答案:D
13.1971年,美国针对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曾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下面是几位同学对其含义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既代表台湾当局,也代表北京政府
B.中国可以在联合国派遣两个代表
C.中国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D.北京和台湾都拥有联合国席位
解析: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其目的是想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当然被中国断然拒绝。这里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就是指北京和台湾都拥有联合国席位。
答案:D
14.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三位中国领导人向美国表明的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立场是( )
A.一个中国 B.三个世界
C.“一国两制” D.四项原则
解析: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湾问题,所以中美双方领导人会晤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台湾问题,中国领导人向美方领导人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
答案:A
15.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
A.建设和平周边环境 B.维持边境秩序安定
C.推动边疆民族关系 D.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解析: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原因有很多,维持周边安定、推动民族关系发展等都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20分,共40分)
16.(2012·北京高三模拟)据凤凰网2011年9月21日报道,由于美国执意向台湾地区出售包括F-16战机雷达等价值约60亿美元的军火物资,违背了中美三个公报的精神,中国方面提出强烈抗议,中美关系陷入“寒冷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印度阿萨姆邦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即著名的“驼峰航线”。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万架次,美国空军先后投入飞机2 100架,双方总共参加人数有84 000人。总共运输85万吨的战略物资,战斗人员33 477人次,更加坚定了中国四万万同胞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引自刘小童《驼峰航线》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美国政府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引自《曲折发展中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四:2011年1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积极评价了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
——引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驼峰航线”的主要作用。并指出“驼峰航线”所反映的中美关系的特征。(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5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概括分析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10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主要是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的推动作用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考虑作答。第(2)问把握曲折发展的特征归纳概括。第(3)问,影响国家外交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来考虑。
答案:(1)从物质上援助了中国战场,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抗战,有利于牵制日军主力,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特征:中美结盟抗击法西斯侵略,美国援助中国抗战。
(2)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策略;双方甚至在朝鲜战场上正面冲突。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重大突破;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在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复杂情况下曲折发展。
(3)积极因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中美在国际上的广泛合作,如:“反恐”、禁毒、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在许多领域有共同利益;中美经济互补性强,经济联系密切。
不利因素: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美国对华冷战思维的存在,提出“中国威胁论”;美国反共的历史传统;台湾问题的困扰。
17.从18世纪到21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等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
材料三: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本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毛泽东
材料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胡锦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乾隆皇帝在对外政策上持什么态度?产生了什么后果?(6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对外政策?(6分)
(3)材料四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三相比有何变化?(4分)
(4)由四则材料的内容请你确定一个主题。(4分)
答案:(1)态度:中国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材料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三:以自力更生为主有限度地开放。
(3)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开放。
(4)从封闭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