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课课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课课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15 11:28: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
一、单选题
1.(2021·瑞安模拟)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揭示“细胞感知氧气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在治疗贫血和肿瘤方面已经获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一些恶性肿瘤细胞会脱落进入血液,则人体肺部的肿瘤细胞脱落后随着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心脏的( )
A. 左心室 B. 右心室 C. 左心房 D. 右心房
2.(2021·龙湾模拟)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将下腔静脉扎紧,从上腔静脉灌水,则流出水的血管是( )
A.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3.(2021·江干模拟)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4→毛细血管网乙→3→右心房
B. 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C. 血液从静脉血管流经毛细血管网乙后到达动脉血管
D. 流经毛细血管网甲前后血管内血液由鲜红变成暗红
4.(2021八下·秀洲月考)一些重症肺炎患者需要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进行急救,其工作过程如图所示。血液一般由患者股静脉(下肢静脉之一)引出到体外,通过氧合器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在动力泵的推动下回到患者颈静脉。在此过程中( )
A.氧合器模拟了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B.氧合器中氧气从浓度低处扩散到浓度高处
C.流经ECMO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D.人体在ECMO中完成了呼吸作用
5.(2021·温州模拟)如图为血管及血液中物质相对含量示意图,若a中流的是甲类型血液,c中流的是乙类型血液,则b可以表示为( )
A. 肺部的毛细血管 B. 小肠处的毛细血管 C. 肾脏处的毛细血管 D. 大脑处的毛细血管
6.(2020九上·越城期末)如图为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其中,A、B、C、D是四个塑料瓶,共同组成了心脏,D代表左心室;E和F是两根试管,代表某些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手动挤压该模型中的塑料瓶,产生的压力能使瓶中的液体在密闭管道中循环流动。下列关于此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把密闭管道中流动的液体视作血液,则管道G内流动脉血
B. 试管F可代表肺部毛细血管网
C. 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A
D. 单向阀门①、②模拟了心脏内的房室瓣
7.(2021九下·绍兴月考)图示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物质浓度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Y表示血液中尿素的浓度,则C可能是上腔静脉
B. 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可能是左心房
C. 如果Y表示血液中氧气的浓度,则C一定不是右心室
D. 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可能是小肠
8.(2020九上·柯桥月考)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各不相同,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那么( )
A.甲的红细胞上有B凝集原 B.乙的红细胞上没有凝集原
C.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D.甲的血型是AB型
9.(2020九上·滨江月考)甲图、乙图分别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某组织处局部血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肺动脉、D为右心房、⑤为静脉
B. 血液途径D→②→⑤→⑥→⑦→①→A的循环属于体循环
C. 若⑥为小肠毛细血管,则⑦内血液的葡萄糖比与⑤内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 心腔A,B中流的是动脉血
10.(2020九上·椒江月考)血型鉴定实验中,将受检者血液与标准血清分别混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甲、乙两人的的血型鉴定结果如图所示,则( )
A. 甲的红细胞中没有凝集原 B. 甲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
C. 乙的红细胞中只有B凝集原 D. 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11.(2020九上·西湖月考)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单化,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些复杂的事物。如图所示就是正常成年人的一个心动周期(即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房与心室的舒缩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心房收缩时间短于心室,原因是心房只需要把血液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通往全身的动脉
B.总体上心脏的舒张时间大于收缩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血液的充分回流与心肌休息
C.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心房与心室没有出现同时收缩的情况,但有同时舒张的时间
D.该心动周期后的下一个0.1秒,心房心室舒缩状态是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二、填空题
12.(2021·宁海模拟)如图所示,A、B、C、D、E、F代表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Ⅰ、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蛋白质经过A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Ⅰ________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图丙中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曲线表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则该气体是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
13.(2021九下·富阳期中)如图为小金老师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A、B、C、D是四个塑料瓶,共同组成了“心脏”,其中D代表的是左心室。E和F是两个试管,代表某些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可以手动挤压该模型中的塑料瓶,产生的压力能使瓶中的液体在密闭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密闭管道中流动的液体相当于血液,则图中管道a内流动的是________血。
(2)试管E代表的是________内的“毛细血管网”。
(3)某同学的扁桃体发炎,在其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________(填字母)。药物注射后到达扁桃体需要________次经过心脏。
14.(2020九上·越城期末)某伤员因失血过多被紧急送医,需要大量输血。
(1)人类的血型是一种性状,不同的血型是由不同的________决定的;
(2)医生用A型标准血清给伤员验血时,伤员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用B型标准血清验血时,伤员红细胞没有凝集。则医院须为该伤员输________型血。
15.(2020九上·杭州月考)下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水往低处流,但血管[3]内的血液却能按箭头方向向上流动,原因很多,其中该血管内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血液从血管[4]流到[5]后,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下降”);血液从血管[6]流到[7]后,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2种物质)
(3)你现在在考试,大脑思考问题需要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其分解产物为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16.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血铅增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为2.0~2.5千克的20只家兔分为两组: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分别给每组家兔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实验结果见表:
组别 A B
注射溶液类别 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剂量 10 毫克/千克 10毫克/千克
血红蛋白含量 初始测量(克/升) 60 61
第一次(克/升) 53 51
第二次(克/升) 49 40
第三次(克/升) 38 28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________有何影响。
(2)上述实验还缺少对照组,请你帮助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将10只家兔用________,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 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
(3)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在____处与氧结合。
A.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C.肺泡 D.组织细胞
(4)比较A、B两组的数据,简要叙述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
(5)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措施________。
17.(2018九上·金华月考)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 ”代表氧气或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答下列问题:
(1)在剧烈运动时, 呼吸急促, 腿部肌肉会明显有酸痛感是因为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导致________含量上升。
(2)经过组织内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3)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李刚在睡眠、散步、长跑三项活动状态 中的三种生理指标,甲表示呼吸频率、乙表示心率、丙表示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即氧气与血红蛋白没有 分离的百分比含量).请选出能正确表示李刚长跑时三种生理指标的选项 。
A.甲-a,乙-b,丙-c
B.甲-b,乙-a,丙-b
C.甲-b,乙-a,丙-c
D.甲-c,乙-b,丙-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2)
一、单选题
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揭示“细胞感知氧气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发现在治疗贫血和肿瘤方面已经获得重大进展。研究发现一些恶性肿瘤细胞会脱落进入血液,则人体肺部的肿瘤细胞脱落后随着血液循环首先进入心脏的( )
A. 左心室 B. 右心室 C. 左心房 D. 右心房
【答案】 C
【解析】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解答】血液在肺完成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将下腔静脉扎紧,从上腔静脉灌水,则流出水的血管是( )
A.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答案】 D
【解析】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解答】上腔静脉连接的是右心房,然后是右心室,血液会经肺动脉流出心脏,所以从上腔静脉灌水,水会从肺动脉流出;
故答案为:D。
3.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4→毛细血管网乙→3→右心房
B. 血管2比血管1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
C. 血液从静脉血管流经毛细血管网乙后到达动脉血管
D. 流经毛细血管网甲前后血管内血液由鲜红变成暗红
【答案】 B
【解析】 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观图可知:1是肺静脉、2是肺动脉、3是上下腔静脉、4是主动脉。
【解答】 A、肺循环的路径是:右心室→2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甲→1肺静脉→左心房,不符合题意;
B、 血管2是动脉、血管1是静脉,动脉比静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符合题意;
C、血液流向应当是从动脉血管经毛细血管网乙后到达静脉血管,不符合题意;
D、 当血液流经甲的毛细血管后,血液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B
4.一些重症肺炎患者需要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进行急救,其工作过程如图所示。血液一般由患者股静脉(下肢静脉之一)引出到体外,通过氧合器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液,在动力泵的推动下回到患者颈静脉。在此过程中( )
A.氧合器模拟了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B.氧合器中氧气从浓度低处扩散到浓度高处
C.流经ECMO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D.人体在ECMO中完成了呼吸作用
【答案】 A
【解析】根据心脏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的特点,以及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解答此题。
【解答】A..“氧合器”(即人工肺)可将人体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静脉血经管道引出,流入“氧合器”(即人工肺)进行氧合后,再经“血泵”将血液泵回人体的动脉,模拟了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正确。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氧合器不能代替了呼吸道的作用,错误。
B. 氧气从浓度高处处扩散到浓度低处 ,错误。
C..流入“氧合器”(即人工肺)进行氧合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到“氧合器(即人工肺)”,外界氧气扩散到“氧合器(即人工肺)”,进行氧合后,血液变成动脉血, 二氧化碳减少,错误。
D.该设备帮助患者在体外完成肺循环,错误。
故选A。
5.如图为血管及血液中物质相对含量示意图,若a中流的是甲类型血液,c中流的是乙类型血液,则b可以表示为( )
A. 肺部的毛细血管 B. 小肠处的毛细血管 C. 肾脏处的毛细血管 D. 大脑处的毛细血管
【答案】 A
【解析】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若c处氧含量增加,则b为肺部毛细血管。
【解答】分析右图可知,乙血液中的含氧量高于甲血液,而乙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甲血液,可以判断乙为动脉血,甲为静脉血,因为a中流的是甲类型血液,c中流的是乙类型血液,由此判断a血管内是静脉血,c血管内是动脉血。可以判断出b是肺部的毛细血管,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如图为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其中,A、B、C、D是四个塑料瓶,共同组成了心脏,D代表左心室;E和F是两根试管,代表某些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手动挤压该模型中的塑料瓶,产生的压力能使瓶中的液体在密闭管道中循环流动。下列关于此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把密闭管道中流动的液体视作血液,则管道G内流动脉血
B. 试管F可代表肺部毛细血管网
C. 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A
D. 单向阀门①、②模拟了心脏内的房室瓣
【答案】 B
【解析】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解答】D是左心室,则B是左心房,C是右心室,A是右心房,J是肺静脉,I是肺动脉,H是上下腔静脉;
A、G与左心室相连,是主动脉,主动脉流动的是动脉血;故A正确;
B、F与H上下腔静脉相连,肯定不是肺部毛细血管,可能是小肠处的毛细血管;故B错误;
C、上肢静脉注射药物后,经上腔静脉流入A右心房;故C正确;
D、单向阀门①、②连接在AC和BD之间,是房室瓣;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7.图示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物质浓度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Y表示血液中尿素的浓度,则C可能是上腔静脉
B. 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可能是左心房
C. 如果Y表示血液中氧气的浓度,则C一定不是右心室
D. 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可能是小肠
【答案】 B
【解析】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解答】A、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含量减少,血液流经除肾脏外的组织器官时尿素含量增加,经过体循环尿素含量增加的静脉血最后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尿素的浓度,则C可能是上腔静脉;故A正确;
B、流入左心房的血液是刚经过气体交换的,氧气浓度高,二氧化碳浓度低;故B错误;
C、进入右心房的血液刚结束体循环,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氧气浓度很低,所以C一定不是右心室;故C正确;
D、小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流经小肠处的血液葡萄糖含量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8.甲、乙、丙三人的血型各不相同,分别为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丙的红细胞会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已知丙的血型为B型。那么( )
A.甲的红细胞上有B凝集原 B.乙的红细胞上没有凝集原
C.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D.甲的血型是AB型
【答案】 B
【解析】在ABO血型系统中,A型血的红细胞含有A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红细胞含有B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的红细胞含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不含有抗A、抗B凝集素,O型血的红细胞不含有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
【解答】丙的血型为B型,含有抗A凝集素,丙的红细胞能与甲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那么甲的血型可能是A型或O型,而甲的红细胞会与乙、丙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所以甲为A型血,根据题意甲、乙、丙三个的血型各不相同,分别是ABO血型系统中的一种,因此乙为O型血,而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不含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甲图、乙图分别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某组织处局部血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③肺动脉、D为右心房、⑤为静脉
B. 血液途径D→②→⑤→⑥→⑦→①→A的循环属于体循环
C. 若⑥为小肠毛细血管,则⑦内血液的葡萄糖比与⑤内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 心腔A,B中流的是动脉血
【答案】 B
【解析】心脏内部有一道厚厚的肌肉壁将心脏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两个腔,上面的空腔叫心房,下面的空腔叫心室。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有血管与它相连通,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与右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连接心脏的动脉较粗,远离心脏后,动脉不断分支变细,最细的小动脉再分支成毛细血管,因而动脉血管里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后,进入静脉,流回心脏,因而静脉血管里的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路径为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肺循环的路径为右心室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
【解答】A、图甲中③是肺动脉,D是左心室,⑤血管中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体循环路径为:D左心室 →②主动脉 →⑤各级动脉 →⑥毛细血管网 →⑦各级静脉 →①上、下腔静脉 →A右心房,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若⑥为小肠毛细血管,小肠吸收来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将进入血液并流进⑦静脉,因而⑦内血液的葡萄糖比与⑤内血液的葡萄糖要多,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体循环中血液流经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血液由原来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杨较少的静脉血,静脉血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右心室,所以A右心房、B右心室中流的是静脉血,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血型鉴定实验中,将受检者血液与标准血清分别混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甲、乙两人的的血型鉴定结果如图所示,则( )
A. 甲的红细胞中没有凝集原 B. 甲的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
C. 乙的红细胞中只有B凝集原 D. 乙的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答案】 C
【解析】人的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O型,不同的血型混合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故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解答】根据图中信息可知,B型标准血清和受检者血液,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因此乙为B型血,而B型血中只含有B凝集原,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可以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单化,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些复杂的事物。如图所示就是正常成年人的一个心动周期(即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房与心室的舒缩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心房收缩时间短于心室,原因是心房只需要把血液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通往全身的动脉
B.总体上心脏的舒张时间大于收缩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血液的充分回流与心肌休息
C.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心房与心室没有出现同时收缩的情况,但有同时舒张的时间
D.该心动周期后的下一个0.1秒,心房心室舒缩状态是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答案】 D
【解析】图中表示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活动规律是心房收缩,同时心室舒张;心房舒张,同时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同时心室舒张。
【解答】A、心房的收缩时间是0.1秒,心室的收缩时间是0.3秒,可见:心房的收缩时间短于心室,原因是心房只需要把血液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通往全身的动脉,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心房的收缩时间是0.1秒,心房的舒张时间是0.7秒;心室的收缩时间是0.3秒,心室的舒张时间是0.5秒,因此心脏的舒张时间大于收缩时间,能保证血液的充分回流与心肌休息,B不符合题意;
C、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心房与心室没有出现同时收缩的情况,图中有0.4秒同时舒张的时间,C不符合题意;
D、该心动周期后的下一个0.1秒,心房心室舒缩状态是心房收缩,心室舒张,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2.如图所示,A、B、C、D、E、F代表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Ⅰ、Ⅱ、Ⅲ表示相关物质,①②③④表示心脏的四个腔。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蛋白质经过A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Ⅰ________进入血液,最先到达图丙中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填序号)
(2)图乙曲线表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则该气体是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氨基酸;①(2)Ⅱ
【解析】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在胃中在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彻底消化成氨基酸,因此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胰液。
【解答】(1)图中食物中蛋白质进入A消化系统后,在消化道中的胃开始初步消化,最终被分解为物质是氨基酸,由小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最先到达图丙中心脏四个腔中的①右心房,通过肺循环和体循环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若图乙曲线表示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则该气体是图甲中的 Ⅱ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氨基酸;① (2)Ⅱ
13.如图为小金老师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A、B、C、D是四个塑料瓶,共同组成了“心脏”,其中D代表的是左心室。E和F是两个试管,代表某些器官内的“毛细血管网”。可以手动挤压该模型中的塑料瓶,产生的压力能使瓶中的液体在密闭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密闭管道中流动的液体相当于血液,则图中管道a内流动的是________血。
(2)试管E代表的是________内的“毛细血管网”。
(3)某同学的扁桃体发炎,在其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________(填字母)。药物注射后到达扁桃体需要________次经过心脏。
【答案】 (1)静脉(2)肺(3)A;2
【解析】图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E肺泡内毛细血管,F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的路线是: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F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所以F是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E肺泡内毛细血管。
【解答】(1)、 C右心室出来的是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
(2)、试管E代表的是肺泡内的“毛细血管网”。
(3)、 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或下)肢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因此在其上肢静脉注射的药物首先到达心脏结构中的A右心房,2次经过心脏。
14.某伤员因失血过多被紧急送医,需要大量输血。
(1)人类的血型是一种性状,不同的血型是由不同的________决定的;
(2)医生用A型标准血清给伤员验血时,伤员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用B型标准血清验血时,伤员红细胞没有凝集。则医院须为该伤员输________型血。
【答案】 (1)基因(2)B
【解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发育个体和全面发育个体所能观察到的(表型的)特征。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
【解答】(1)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2)医生用A型标准血清给伤员验血时,伤员红细胞出现凝集现象;用B型标准血清验血时,伤员红细胞没有凝集,说明该伤员的血型是B型血,所以要输B型血;
故答案为:(1)基因;(2)B。
15.下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分析回答:
(1)水往低处流,但血管[3]内的血液却能按箭头方向向上流动,原因很多,其中该血管内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血液从血管[4]流到[5]后,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浓度明显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下降”);血液从血管[6]流到[7]后,血液成分含量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2种物质)
(3)你现在在考试,大脑思考问题需要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其分解产物为________。
【答案】 (1)静脉瓣(2)升高;氧气;无机盐(3)CO2和H2O
【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解答】(1)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因为静脉血管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静脉瓣,所以血管3内的血液能按箭头方向向上流动。
(2)血管4是入球小动脉,5是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中的血浆与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浆相比,蛋白质和血细胞的浓度明显增大,是因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血管6是肾动脉,7是肾静脉,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会明显减少,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也被肾脏的组织细胞利用了,因此,流出肾脏的血液氧气的含量减少,无机盐、尿素含量减少。
(3)现在在考试,大脑思考问题需要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其分解产物为 CO2和H2O。
故答案为:(1)静脉瓣 (2)升高;氧气;无机盐 (3)CO2和H2O
三、实验探究题
16.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血铅增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质量为2.0~2.5千克的20只家兔分为两组: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分别给每组家兔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实验结果见表:
组别 A B
注射溶液类别 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剂量 10 毫克/千克 10毫克/千克
血红蛋白含量 初始测量(克/升) 60 61
第一次(克/升) 53 51
第二次(克/升) 49 40
第三次(克/升) 38 28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________有何影响。
(2)上述实验还缺少对照组,请你帮助设置一个对照实验:将10只家兔用________,每3天皮下注射1次,10 毫克/千克剂量,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
(3)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在____处与氧结合。
A.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B.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 C.肺泡 D.组织细胞
(4)比较A、B两组的数据,简要叙述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
(5)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措施________。
【答案】 (1)家兔的血红蛋白含量(2)不含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3)A
(4)血铅含量越高,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越少
(5)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或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或不吃少吃含铅食品或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
【解析】 若是人体内血铅含量越高,那么血红蛋白含量会越少,不要食用含铅污染类的食品,倡导环保。
【解答】 (1)每3天注射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并且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所以注射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是为了观察注射了的家兔它的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2)在一组中家兔注射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后它的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怎么样,另外一组可以进行对比比如若是不注射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的家兔血红蛋白变化情况,这样对照实验就可以更好地探究含铅的物质对生物的血红蛋白的影响,以及含铅物质是否会导致血红蛋白出现变化。
(3)A、红细胞在肺部获取氧,然后随血液流动,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将氧释放,供细胞利用,而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A符合题意。
B、血红蛋白含铁,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而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含氧量不是最高,B不符合题意。
C、因为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故此氧气也要经过毛细血管的,所以血红蛋白是在氧气最高的地方与氧结合,自然也包括毛细血管,C不符合题意。
D、组织细胞全身都有, 血红蛋白会在含氧量最低的地方与氧分离,D不符合题意。
(4) 由图表中可以得出每一次注射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后,家兔的血红蛋白含量就下降,注射次数越多,它的血红蛋白含量就越少,血铅含量高,会导致家兔血红蛋白减少。
(5)提倡环保型交通工具,避免对人体铅污染,同时也要上级领导倡导重视铅污染,同时对有关部门落实环保措施,督促有关部门降低铅污染,尤其是在食品方面更要严厉监督。
故答案为: (1)1、家兔的血红蛋白含量 (2) 1、不含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3) A (4)1、血铅含量越高,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越少 (5) 1、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或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或不吃少吃含铅食品或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
17.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 ”代表氧气或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答下列问题:
(1)在剧烈运动时, 呼吸急促, 腿部肌肉会明显有酸痛感是因为肌肉细胞无氧呼吸导致________含量上升。
(2)经过组织内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3)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李刚在睡眠、散步、长跑三项活动状态 中的三种生理指标,甲表示呼吸频率、乙表示心率、丙表示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即氧气与血红蛋白没有 分离的百分比含量).请选出能正确表示李刚长跑时三种生理指标的选项 。
A.甲-a,乙-b,丙-c
B.甲-b,乙-a,丙-b
C.甲-b,乙-a,丙-c
D.甲-c,乙-b,丙-a
【答案】 (1)乳酸(2)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3)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4)C
【解析】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1)人体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从而导致肌肉酸痛;故答案为:乳酸;
(2)由图可知,肺部的阻值细胞,经过气体交换后把血液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氧气浓度会增加;故答案为: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3)血液中主要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其中红细胞主要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4)甲图:当李刚长跑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频率最大即b;乙图:长跑不仅消耗大量的氧气还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血液流速也是三种活动状态中最快的,即a;丙图: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越高,血液中含氧量越高,则人体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少,而长跑是三种状态中耗氧量最高的,则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是最低的,即c;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1)乳酸;(2)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3)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4)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