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实外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各国均设市官对市场进行管理,说明当时的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的管理,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与社会转型不存在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反映经商谋利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先秦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汉初黄老之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宽大、自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等理论,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学派经常探讨的仁义、道德、贤能、知识等概念。影响其思想内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的变迁 B.统治阶层的态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思想自身的演变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秦末战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之学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统治阶层的态度对黄老之学的内涵发展也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直接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的是演变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当时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时期统治思想发展演变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 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 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唐太宗要求按照官爵高下重新排列姓氏等级,这就削弱了之前世家大族的势力,说明要确立新的统治秩序,故B符合题意;
A项这一改革是打击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淡化家族门第的观念,A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改革虽然打击了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代表就消除了士族阶层的威胁,C不符合题意;
D项这一改革并没有瓦解传统宗法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4.(2021高二上·淮安开学考)《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可知,宋代的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审判程序的时间安排,并未提及具体的审判程序,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的立法的价值取向,并未提及负责官员的数量,因而未能体现其具体的审判效率,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主要涉及律令,并未涉及具体的土地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生可根据材料“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朝中期,有关开海禁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这说明,明中期( )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 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中期反对海禁政策,可见,海禁政策不得民心,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故A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未涉及明朝中期民间海上贸易,故B不符合题意;
C项对外贸易格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海防建设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朝中期,有关开海禁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分析。
6.(2021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嘉庆否决军机处抬写的提议,又责罚将领把奏报送往军机处,说明皇帝不希望军机处权力过大,表明嘉庆重在压制军机处的权势,维护君主专制,故选C项;
嘉庆年间的军机处为中枢机构,嘉庆皇帝反对军机处的优势地位,并未涉及军机处权力的分割,排除A项;
嘉庆皇帝否决户部对军机处的抬写,这一举措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机构的关系,与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无关,排除B项;
嘉庆对军机处权势的压制,无法说明这些举措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 )
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 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清政府在于英国的外交活动中逐渐取消了带有明显尊卑色彩的词汇,这说明传统的外交观念发生了转变,D符合题意;
A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
B项外交词汇的转变是逐渐融入国际外交轨道的表现,不能反映出国家主权遭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项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并未主动向西方学习,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照会”“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
8.(2021高二下·鹤岗期末)《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D.与《资政新篇》主张异曲同工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要求,体现了革命性的一面,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近代化的内容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与材料不符,A不符合题意;
C项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符,C不符合题意;
D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海关报告统计表,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871年到1893年,我国对外出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说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C符合题意;
A项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A不符合题意;
BD项根据出口货物的数量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也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2021·湖南)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 A项材料只是说汉口“舟楫之辐揍,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是说船多,货物集散量大,但并不能表明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材料只是说武汉贸易量大,没有提到工业的发展分布,故C项不符合题意;
D宪法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20世纪初武汉的贸易发展情况。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1911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11.(2021高三上·深圳月考)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资本主义经济是统治的基础 D.实业救国思想具有持续性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钦定大清商律》、《商业注册章程》、《公司注册条例》虽由不同政府颁布,但其具有一定继承性,说明促进近代化的法律措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反映出近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
《商业注册章程》继承的是清末新政中法律的有益部分,不是封建残余,A项错误;
清政府是封建朝廷,统治基础不是资本主义,C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实业救国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生可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分析。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2020高三上·新津月考)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娱乐界涌现了一大批明星,引领了社会时尚,但是娱乐界商业色彩浓厚,价值观混乱,带来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B.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娱乐场所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正确;
A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929年,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离了这些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创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 A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的任务,无法体现A项,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指出红军除了军事任务以外的其他任务,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体现了红军的性质,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一系列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的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1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
县名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并不能体现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需要扎实掌握这一时期根据地建设的史实。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光学会是近代早期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其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由此判断该机构的出发点是( )
A.推广技术缓和中西矛盾 B.加强宣传美化西方列强侵略
C.积极沟通寻求清廷谅解 D.通过舆论影响中国政治走向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材料中“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是核心,就是要通过舆论控制中国的政治精英,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D符合题意;
B项是其目的之一,但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A项和C项不符合事实,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可根据材料“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分析。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18题18分共55分。)
1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答案】(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祟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 要传播途径;提出瘟疫防治的方法。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 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 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认识:根据“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摊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
说”。”得出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根据“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疗气”所致”得出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要传播途径;根据“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得出提出瘟疫防治的发法。
(2)原因:根据“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得出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得出瘟疫频繁爆发;根据“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得出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根据“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结合材料信息可从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等方面概括。
(3)意义:根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可得出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根据“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部做了不少工作。”得出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根据“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故答案为:(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要传播途径;提出瘟疫防治的发法。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意义: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作答;第二问结合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分析;第三问结合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总结。
1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入党誓词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隐蔽,需要 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暂词指明了斗争方向,利于坚守党性、凝聚 人心、巩固政权、抗战时期,普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口,中共以民族大局 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口作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誓词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是对 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具体组织要求,为建立统一政权做准备。这一誓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维 护党的权威。 入党哲词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 进。 示例二: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 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制定“纲领”,带领广大人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 略,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专制卖国、破坏民主。中共展示合 作诚意,积极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开展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他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角度都可以,如果学生 对入党誓词中具体的内容变化进行阐释酌情得分。)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观察三幅图及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入党誓词”的“变”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变”是初心未变、使命未变。由此确定主题为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时,若论述前者,根据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分析不同。最后分析这些不同的本质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不同决定的,故而不断变化。若论述后者,则强调中国共产党无论什么时期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隐蔽,需要 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暂词指明了斗争方向,利于坚守党性、凝聚 人心、巩固政权、抗战时期,普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口,中共以民族大局 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口作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誓词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是对 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具体组织要求,为建立统一政权做准备。这一誓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维 护党的权威。 入党哲词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 进。
示例二: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 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制定“纲领”,带领广大人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 略,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专制卖国、破坏民主。中共展示合 作诚意,积极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开展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角度都可以,如果学生 对入党誓词中具体的内容变化进行阐释,本题难度较大。
1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纪最后十年以来是美国巨大飞跃的时代。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尽管增加的幅度差距很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发展和繁荣。秘书、会计、中层经理的工资增长了三分之一。工人收入也有所增加,尽管基数较低且增速很慢。钢铁工人的工资仍然增长较快,但是在有大量女工、非裔工人的行业,工资增幅很小,南方几乎所有的工业也是如此。可是,这些行业的某些工人家庭,由于女性和儿童外出工作以弥补丈夫和父亲收入的不足,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受到崛起的新兴消费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在美国,向整个社会传播消费主义观念的过程从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开始腾飞时就已开始,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膨胀而日益加快。20世纪初,美国就已展现出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到了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赚钱就是为了享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信条。尤其是在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代,大众消费主义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出现巨大飞跃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认识。
【答案】(1)原因: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清了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美国经济快 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对外侵略扩张也推动了美国经济发 展。问题: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经济发展地域差异 大;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影响: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 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消费观: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要量力而行;要警惕各种非法“网络贷”等等。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美国内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南北战争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侵略扩张等方面分析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出现巨大飞跃的原因;根据材料一“·····秘书、会计、中层经理的工资增长了三分之一。工人收入也有所增加,尽管基数较低且增速很慢····”,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根据材料一“·····但是在有大量女工、非裔工人的行业,工资增幅很小,南方几乎所有的工业也是如此······”,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根据材料一“·……可是,这些行业的某些工人家庭,由于女性和儿童外出工作以弥补丈夫和父亲收入的不足,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根据材料一“··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受到崛起的新兴消费文化的影响”,可得出,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根据材料二“·····到了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赚钱就是为了享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信条····”,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3)根据材料二“····尤其是在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代,大众消费主义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原因: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清了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对外侵略扩张也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问题: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 影响: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 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消费观: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要量力而行;要警惕各种非法“网络贷”等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第一小问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20世纪美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1 / 1重庆市重庆实外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2.(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汉初黄老之学继承了先秦道家宽大、自然、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等理论,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学派经常探讨的仁义、道德、贤能、知识等概念。影响其思想内涵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的变迁 B.统治阶层的态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思想自身的演变
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贞观初年,太宗诏令收集天下谱牒,撰成《氏族志》一书,明确指出撰修《氏族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列皇室为第一等级,后族为第二等级,山东士族崔斡为第三等。这一改革( )
A.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 B.确立了新的政治秩序
C.消除了士族阶层威胁 D.瓦解了传统宗法思想
4.(2021高二上·淮安开学考)《宋史·户婚律·婚田入务》记载:“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司法审判程序具有很大随意性 B.冗官问题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 D.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朝中期,有关开海禁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这说明,明中期( )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 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6.(2021高三上·双鸭山开学考)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 )
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 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8.(2021高二下·鹤岗期末)《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D.与《资政新篇》主张异曲同工
9.(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海关报告统计表,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10.(2021·湖南)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1.(2021高三上·深圳月考)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B.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资本主义经济是统治的基础 D.实业救国思想具有持续性
12.(2020高三上·新津月考)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娱乐界涌现了一大批明星,引领了社会时尚,但是娱乐界商业色彩浓厚,价值观混乱,带来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B.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C.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3.(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1929年,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离了这些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创建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C.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14.(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下表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
县名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15.(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光学会是近代早期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其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由此判断该机构的出发点是( )
A.推广技术缓和中西矛盾 B.加强宣传美化西方列强侵略
C.积极沟通寻求清廷谅解 D.通过舆论影响中国政治走向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6题25分,第17题12分,18题18分共55分。)
16.(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祟,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推动了政府干预公共卫生。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1848年公众健康法》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干预公共卫生,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维护公共健康中的职责与作用,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的必要性。英国从1841年就开始免费实施疫苗接种,政府直接参与推广。这属于英国首次开展的持续性公共卫生活动。为了规范防疫制度,1867年英国制定新的《防疫法》。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该研究着眼于疾病病因理论和化学原理。这种科学的预防与控制疾病,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赵玉兰、吴俊《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领导者:约翰·西蒙》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在工作大规模展开后,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重点是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同时,清除城市垃圾,消灭病媒昆虫,改善环境卫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都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9月7日,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贺诚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称: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
17.(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以下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入党誓词的“变”或“不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实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21高三上·重庆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纪最后十年以来是美国巨大飞跃的时代。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尽管增加的幅度差距很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发展和繁荣。秘书、会计、中层经理的工资增长了三分之一。工人收入也有所增加,尽管基数较低且增速很慢。钢铁工人的工资仍然增长较快,但是在有大量女工、非裔工人的行业,工资增幅很小,南方几乎所有的工业也是如此。可是,这些行业的某些工人家庭,由于女性和儿童外出工作以弥补丈夫和父亲收入的不足,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受到崛起的新兴消费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在美国,向整个社会传播消费主义观念的过程从19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开始腾飞时就已开始,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膨胀而日益加快。20世纪初,美国就已展现出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征,到了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赚钱就是为了享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信条。尤其是在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代,大众消费主义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出现巨大飞跃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 各国均设市官对市场进行管理,说明当时的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的管理,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与社会转型不存在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没有反映经商谋利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先秦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 秦末战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之学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故A项符合题意;
B项统治阶层的态度对黄老之学的内涵发展也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直接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反映的是演变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当时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时期统治思想发展演变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 唐太宗要求按照官爵高下重新排列姓氏等级,这就削弱了之前世家大族的势力,说明要确立新的统治秩序,故B符合题意;
A项这一改革是打击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淡化家族门第的观念,A不符合题意;
C项这一改革虽然打击了原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代表就消除了士族阶层的威胁,C不符合题意;
D项这一改革并没有瓦解传统宗法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不须论数世以前,支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据“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可知,宋代的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传统立法价值取向,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审判程序的时间安排,并未提及具体的审判程序,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的立法的价值取向,并未提及负责官员的数量,因而未能体现其具体的审判效率,B项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主要涉及律令,并未涉及具体的土地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生可根据材料“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刑狱事由闻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中期反对海禁政策,可见,海禁政策不得民心,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故A符合题意;
B项材料中未涉及明朝中期民间海上贸易,故B不符合题意;
C项对外贸易格局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海防建设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朝贡贸易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朝中期,有关开海禁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分析】嘉庆否决军机处抬写的提议,又责罚将领把奏报送往军机处,说明皇帝不希望军机处权力过大,表明嘉庆重在压制军机处的权势,维护君主专制,故选C项;
嘉庆年间的军机处为中枢机构,嘉庆皇帝反对军机处的优势地位,并未涉及军机处权力的分割,排除A项;
嘉庆皇帝否决户部对军机处的抬写,这一举措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机构的关系,与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无关,排除B项;
嘉庆对军机处权势的压制,无法说明这些举措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清政府在于英国的外交活动中逐渐取消了带有明显尊卑色彩的词汇,这说明传统的外交观念发生了转变,D符合题意;
A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
B项外交词汇的转变是逐渐融入国际外交轨道的表现,不能反映出国家主权遭到破坏,B不符合题意;
C项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并未主动向西方学习,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照会”“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
8.【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要求,体现了革命性的一面,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近代化的内容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与材料不符,A不符合题意;
C项与《天朝田亩制度》不符,C不符合题意;
D项《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871年到1893年,我国对外出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说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C符合题意;
A项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A不符合题意;
BD项根据出口货物的数量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也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 A项材料只是说汉口“舟楫之辐揍,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是说船多,货物集散量大,但并不能表明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材料只是说武汉贸易量大,没有提到工业的发展分布,故C项不符合题意;
D宪法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20世纪初武汉的贸易发展情况。 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1911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钦定大清商律》、《商业注册章程》、《公司注册条例》虽由不同政府颁布,但其具有一定继承性,说明促进近代化的法律措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反映出近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B项正确;
《商业注册章程》继承的是清末新政中法律的有益部分,不是封建残余,A项错误;
清政府是封建朝廷,统治基础不是资本主义,C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实业救国思想,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生可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吸收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钦定大清商律》中部分内容,出台了《商业注册章程》。同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公司注册条例》,其条款绝大多数源自《商业注册章程》”分析。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娱乐场所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D正确;
A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娱乐事业十分丰富多彩,新旧杂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13.【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 A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的任务,无法体现A项,A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指出红军除了军事任务以外的其他任务,要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体现了红军的性质,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一系列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的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 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三三制原则,并不能体现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需要扎实掌握这一时期根据地建设的史实。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 材料中“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是核心,就是要通过舆论控制中国的政治精英,影响中国的政治走向,D符合题意;
B项是其目的之一,但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A项和C项不符合事实,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可根据材料“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分析。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祟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 要传播途径;提出瘟疫防治的方法。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 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 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认识:根据“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摊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
说”。”得出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根据“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疗气”所致”得出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要传播途径;根据“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得出提出瘟疫防治的发法。
(2)原因:根据“19世纪后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显现。”得出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加之霍乱等瘟疫的频繁爆发”得出瘟疫频繁爆发;根据“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流行病肆虐的恐慌中,开始出现政府干预控制疫情的迹象。”得出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根据“1865年,英国开始着手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结合材料信息可从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等方面概括。
(3)意义:根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进行了很多环境卫生工程建设的工作”可得出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根据“在预防肠胃系统传染病的饮水卫生、城市饮食卫生管理等方面,全国各地也部做了不少工作。”得出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根据“经过21个月的艰苦工作,全国范围内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等,各种疫病发病人数均大大减少。”得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故答案为:(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从鬼神作崇到“瘴气说”再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主要传播途径;提出瘟疫防治的发法。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瘟疫频繁爆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度逐渐增高;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意义:提高了英国政府的形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公共卫生朝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3)意义: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疫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积累了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作答;第二问结合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分析;第三问结合新中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意义总结。
17.【答案】示例一: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隐蔽,需要 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暂词指明了斗争方向,利于坚守党性、凝聚 人心、巩固政权、抗战时期,普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口,中共以民族大局 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口作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誓词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是对 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具体组织要求,为建立统一政权做准备。这一誓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维 护党的权威。 入党哲词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 进。 示例二: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 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制定“纲领”,带领广大人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 略,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专制卖国、破坏民主。中共展示合 作诚意,积极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开展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他如: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角度都可以,如果学生 对入党誓词中具体的内容变化进行阐释酌情得分。)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观察三幅图及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入党誓词”的“变”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变”是初心未变、使命未变。由此确定主题为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时,若论述前者,根据文字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入党誓词,分析不同。最后分析这些不同的本质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革命任务不同决定的,故而不断变化。若论述后者,则强调中国共产党无论什么时期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入党誓词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誓词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坚定信念等内容。此时期党的力量弱小,斗争隐蔽,需要 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组织纪律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暂词指明了斗争方向,利于坚守党性、凝聚 人心、巩固政权、抗战时期,普词不提“阶级斗争”,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口,中共以民族大局 为重,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对口作战胜利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誓词注重党的组织纪律,是对 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具体组织要求,为建立统一政权做准备。这一誓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维 护党的权威。 入党哲词变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 进。
示例二:入党誓词不变的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初心使命”。 土地革命时期,民族危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制定“纲领”,带领广大人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 略,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以全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反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独裁反动统治、专制卖国、破坏民主。中共展示合 作诚意,积极应对国民党军事进攻,开展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对党忠诚,永不叛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角度都可以,如果学生 对入党誓词中具体的内容变化进行阐释,本题难度较大。
18.【答案】(1)原因: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清了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美国经济快 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对外侵略扩张也推动了美国经济发 展。问题: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经济发展地域差异 大;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影响: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 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消费观: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要量力而行;要警惕各种非法“网络贷”等等。
【知识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美国内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南北战争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外侵略扩张等方面分析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出现巨大飞跃的原因;根据材料一“·····秘书、会计、中层经理的工资增长了三分之一。工人收入也有所增加,尽管基数较低且增速很慢····”,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根据材料一“·····但是在有大量女工、非裔工人的行业,工资增幅很小,南方几乎所有的工业也是如此······”,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根据材料一“·……可是,这些行业的某些工人家庭,由于女性和儿童外出工作以弥补丈夫和父亲收入的不足,家庭收入有所提高····”,可得出,美国在19世纪末以来存在的社会问题是: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根据材料一“··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受到崛起的新兴消费文化的影响”,可得出,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根据材料二“·····到了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赚钱就是为了享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信条····”,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
(3)根据材料二“····尤其是在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的时代,大众消费主义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20世纪以来大众消费主义的影响是: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1)原因:南北战争废除了黑奴制,扫清了美国发展的一大障碍;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对外侵略扩张也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问题:行业收入差异大,阶层分化明显;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存在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雇佣童工现象严重。
(2) 影响:消费文化影响了整个社会阶层;拜金现象严重,“金钱万能”影响了人们的活动;勤劳 致富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超前消费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享乐主义对美 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消费观: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要量力而行;要警惕各种非法“网络贷”等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第一小问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20世纪美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