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认识人物
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认识新闻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形象性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事件通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
本文体裁
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他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对人民有贡献的普通人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涉及范围大,但写法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
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人物事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任务
事情+价值+精神品质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2、全文有4个小标题,他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3、大标题和后面的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1)小标题的结构
(2)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3)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全文有4个小标题,他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小标题 典型事件 过程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确定研究方向。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创研究新纪元。
当下
起点
小标题 典型事件 精神品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驳斥“三不稻”,捍卫事实与真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并付诸实践。
坚持
愿景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3、大标题和后面的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大标题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小标题是对袁隆平各个阶段性科研成果的小结。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一部分中的“思想线”。
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像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二部分中的“思想线”。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
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二部分中的“思想线”。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
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
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三部分中的“思想线”。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
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三部分中的“思想线”。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再读文章,找出文章第四部分中的“思想线”。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2.“怎么写的”: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
细节描写
体现研究工作的艰辛,以及袁隆平工作的认真负责。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植株上……他马上把这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
细节描写
实例论证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实例论证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实例论证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小标题的结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表达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写作特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