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 2021-2022 学年上期期中考试
高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大记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 篇增加到了及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武,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顺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肾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制,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青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直室乌中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整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旭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通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摘编自唐晓敏《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作者认为加大古诗文背诵的力度不是负担而是捷径。
B.新课标虽然大幅度增加子古诗文背诵篇目,但与我国唐宋以来要求考生必须把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相比,还是很少的。
C.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数学任务。
D."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最初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在背
诵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举顾炎武、戴震、梁启超、王国维的事例意在说明我国传统教育对背诵很重视,学生背诵水平高。
B. 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俄罗斯教盲家乌电斯基的话强调教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背诵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背通效率
C.朱光潜、赵元任的度习经历都有力说明儿童时期的"听觉"记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儿敢只有通过"听",才能背诵优美舌诗文。
D.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最初的记忆与后来的形象有,关联,最初的东西记得越牢固,安
以后的形象就会越容易记住。,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发挥得越大,儿童的背诵潜能就发掘得越深。
B.民国很多大师的成才得益于早期大量的背诵,说明传统教育优干现伐教育。
C.中课程标准增加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越多,学生长远的学习就越轻松。
D.儿童时代是背诵的黄金期,如果不重视早期记忆的开发利用,成年以后记忆力就会衰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宪成下面 4~6.题。
材料一∶
12月10日,习近平致信祝贸首届全因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成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技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段精种"。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种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让工医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全龙,与马达结螺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宠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形成相应体制机制,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天中小学客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客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202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为深入学习并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浸润式"实践团于7月19 日至 24日,赴湖北武汉开展"走进匠心"实践活动,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并深入一线进行"浸润式实习实践,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浸润式"实践团来到中建三局科创公司,与两位行业翘楚开展了大国工匠座谈会议。中建三局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范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勉励大家用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浸润式"实践团依托中建三局广阔的平台,进行了重点项目参观、大国工匠访谈以及"浸润式"在岗实践。同学们且行且思,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摘编自荆楚网 2021年7月29日《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体悟大国工匠精神》)
材料三∶
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内又添新内容,工匠精神展示厅于今天上午正式开馆,这也是全国首个工匠精神展示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工匠精神展示厅正是契合了时代要求,在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暨劳模工匠展示厅的基础上,倾力打造而成,历时半年之久。
展示厅分为"思想引领,闪耀光芒""工匠精神,,杭州实践""舆论反响,社会评价"三个部分。全厅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进行展示,既包含杭州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的探索,
又包含杭州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所做的一系列实践等内容。
“这是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名誉会长郑荣胜介绍,自2016年以来,杭州市总工会率先在全国开展“杭州工匠”认定工作,并设立了全国首个“926工匠日”。而后,杭州市总工会又相继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工运史资料陈列室、“926剧场”、全国首个劳模工匠文化公园,通过持续举办庆祝“926工匠日”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摘编自 2021年09月 18日《人民网》)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菜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B.材料一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
平凡的业绩,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更具说服力。
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与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有望成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D.杭州市工会率先在全国开展"杭州工匠"认定工作,庆祝"926工匠日",举办系列活动,是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里程碎。
5.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经过改靠开放近40 年的发展,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到处可见,许多产业的规模居世界前列。
B.《核舟记》中,巧匠用"长不盈寸"的桃核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情录,构思精巧,形象
逼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C.航天科我集团九院的铣工李峰心细如发,探手轻柔,在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允
许范围内的5微米的误差他也要"执拗"返工。
D.中国兵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其手工电弧
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
6.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仍然需要坚守,何弘扬这种精种泥 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素特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六月天走过山顶,遇见风雹,行人也会冻死。
这几天情况紧急,区委书记夜里来通知杨医生、叫他往山上转移,住到蒿儿梁去。他的身上,东西已经不少。一支大枪,三十粒子弹,五个手榴弹,一个皮药包。两条米袋像围巾一样缠在他的脖子里。背上,他自己的被包驮着刘兰的被包。他挺身走着,山底子鞋拍啦啦沉重地响着。
"杨医生,我们的药棉又不多了。"刘兰跟在后面说。"到蒿儿梁、我们做。"
.
"怎么着弄个消毒的小锅吧,做饭的大锅,真不好刷千净,老百灶也不愿意叫使!""这也要到蒿儿梁想办法。
"刘兰又同∶伤号光吃莜麦不好吧 "
"到蒿儿梁,弄些细粮吃。"萎
"蒿儿梁、蒿儿梁!列了蒿儿梁,我们找谁呀 "
"找妇救会的主任。区委书记没说她叫什么名字,只说一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她不过二十五岁,披着一件男人的深黑面的黑羊皮袄,紫色的圆顶帽子装饰着珠花。她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她的相貌,和这一带那些好看的女人一样,白胖胖的脸,鲜红的嘴唇和白牙齿。
杨纯说;"你就是主任呀 我们把你的房子占了。"
"不要紧!"主任说,"老头子说你们来了、我真高兴。"
她转身走了,踢着露上的雪和石子。转过山坡,她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来,减道∶"杨同志,我们当家的病了,你去给他看看吧!"
杨纯问∶"什么病呀 "
"准是受了风寒,你给他点洋药吃吧!"
她那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里,惊起阵阵的回响。
隔了一天,老人的病好了,可是情况更紧了,他和杨蚀商量,在附近山里,找个严实地方,预备着伤员们转移。
吃过晌午饭,他带着杨纯,从向西的一条山沟跑下去。
到了山底,他们攀着那突出的石头和垂下来的荆条往上爬,半天才走进了那杉树林。他找着那条陡峭的小路,杨纯紧紧跟上去,身上反倒暖和起来,流着汗。主任的丈夫转脸告诉他∶把你的扣子结好,帽子拉下来,到了山顶,你的手就伸不出来了。
杨纯站在山顶上,他觉得是站在他们作战的边区的头顶上。千万条山谷,纵横在眼前。那山谷里起起伏伏,响着一种强烈的风声。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地的脊梁上。瀑布,是为了养育她的儿女,永远流不尽的乳浆,现在结了冰,一直垂到她的脚底!
忽然,主任的丈夫喊∶"不好,你来看,敌人到了成果庵吗 "
杨纯看见,在远远山脚下面,成果庵那里点起火,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他隐隐约约听见了山的下面有枪声,那是放哨人的警号!
他们慌忙寻找下山的道路,主任的丈夫跑在前边。他们从雪上往下滑,石头和荆条撕碎了他们的衣裳,手上流着血。
当他们跑进那通到村里去的山沟,他们迎见了主任!她满脸流着汗,手拉着踉跄跑来的刘兰!在她旁边是由蒿儿梁老少妇女组成的担架队,抬来了五个伤员。她们把伤员抬到了杉树林的深处,安置在地窖里。她们还抬来主任从川里弄来的粮食和菜蔬,如女们也都带夜晚,飘起雪来,妇女们围坐在地容旁边,照顾着伤员。杨纯到前面放可,杉树林的边球站商。
她们靠在一棵杉树上,主任把羊皮大农解开,掩盖着刘兰的头。主任紧紧抱着刘兰。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刘兰呼吸着从地
意叫使!"
怀放散的热气,这孩子竞有些困倦。
主任望着前面,借着地的好眼力和雪光,她看见杨纯,那个菁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抱着一支大枪,站在山坡一块突出的尖石上。他那百色围帽,成了一顶雪帽,蓝色的大棉该脊后,也落上一质厚雪。杨纯站在那里,尖着耳朵,听着山谷里的一切声音。不久,他跺一联购上的雪,从石头上轻轻跳下来,走到主任的面前说∶"蒿儿梁什么声音也没有,敌人想是在成果庵过夜了,看黎明的时候吧!"
主任说∶"要紧的时候,我们就转移到山顶上去,原班人马都在这里!"又说∶"刘兰睡着了,就叫她这么着睡一会吧!"
杨纯说∶"你们帮助了我们!""我们不是自己人 "主任笑着问。
"这就叫鱼帮水,水帮鱼吧!"杨纯也笑着说。
主任问∶"谁是水,谁是鱼 "
"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杨纯说。
"你这比方打错了!"主任说,"老百姓帮助你们,情愿把心掏给你们,为什么 这为的是你们把我们救了出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物和后文情节的展开显得合情台理
B.对蒿儿梁女主任的刻画,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播写相结合的方式。"区委书记说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幕山谷秀美风光,既有客观描绘,也有主观感受,表现了杨纯登上山顶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结尾部分,两个人物关于"鱼"和"水"的关系的讨论,一方面为作品增添了轻松的格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小说主题。
小说塑造了以杨纯医生,女主任及主任文夫为主的蒿儿梁抗日后方菜雄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三个人物的个性特征。(6分)
,,
孙犁的"诗化小说",风格清新自然,和《百合花》《哦,香雪》在审美取向上有相同的诗美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待根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会规/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11.下列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三年,古代纪年中的年号纪年法,建安是汉献帝年号。统编教材中如唐玄宗天宝三载,唐宪宗元和十年,宋文帝元嘉元年都是年号纪年法。
B. 郎,对年轻男子的称呼。按照当时品评人物的标准,不单单要长得好看,还要有品格、有修养才行。同样被称作"郎"的还有孙策。
C.拜、授、都有授予官职之意;顿,表兼任;职并流放;出言、指京言贬佳地方任职。
李迁,为是贬言、降职的委婉说法∶迁璃,降
中国古代有公、保、他、手、男五等爵位。本文中的"曹公"和"周公吐哺"中的"厕公"。都是指君主对费戒功臣封赐的鹏号,位列第一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客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英勇誉战。他助孙策占领横江、当利,破窄融、蘸礼,击败刘影。后被孙策封为纯威中即将。
B.周输慧眼识主,袁术想任用他做将领,他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请求出任后巢长。假装迷路返回江东,找寻孙策。
C.周瑜善用计筑。在赤壁大战中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后又请求孙权用美人古玩等物来麻痹刘备,将关明、张飞分开。
D. 周瑜精通音乐。即使饮酒后,弹赛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当时有歌谣;"曲有误,周郎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时刘备为曹公所酸,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 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④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⑤。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后主,指蜀汉刘禅 宠信宦宜终手亡国。⑤《梁甫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与"感时花溅泪,根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反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颌联写登楼所见。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写登楼所想。上句表明大唐帝国气运将尽,下句则是希望吐蕃不要前来侵扰,从而透露出诗人对国运已衰的焦虑。
D.尾联用典,寓意深远。诗人用刘禅宠信宦官以致亡国和诸葛亮吟诵《梁甫吟》的古人古事讽喻现实,寄托个人怀抱。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6分)
(三)名著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李白的《梦游填姥吟留别》中,“ ”一句话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 ”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满酒祭翼江月的豪举来抒发壮志难酬
的感叹的句子是“ ,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叹宋武帝刘裕在京口平定叛乱,率领北伐军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发,迈出了中国人遨游星汉的第一步。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升空,开启了中国人又一次 太空的壮举。
18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
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 。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
又是一载金秋十月,又是一度家国梦圆。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科学探索再次与航天梦想在太空奏响协奏曲。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让我们一同期待神舟十三号乘组在浩瀚苍穹再立新功!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遨游 探索 如椽大笔 无畏险途
B.遨游 探索 惊鸿之笔 永无止境
C.探索 遨游 惊鸿之笔 无畏险途
探索 遨游 如椽大笔 永无止境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乱石穿空 惊涛拍案 卷起千堆雪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
进一步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我们更能和他一起体验在大空过春节…
B.通过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开展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们一起体验在太空过春节….
C.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刷新中国人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料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我们更能和他一起体验在大空过春节…
D.这次太空之旅,不仅能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开展高水平科学成果。进一步刷新中国人在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我们更能和他一起体验在大空过春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张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校长,她以病残之躯,帮助将近两土名大山里的女孩子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被誉为"最关燃灯者"。63岁,20多种疾病,扎根浪西贫困山区教有一线40余年,募捐筹款办成华坪女高12载,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把1804名赁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张桂梅创造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人生的轨选,帮助一个个家庭改变困难的处境,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桃李不言,下自成埃"。女高毕业生,很多人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投身偏远艰苦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回报社会,把张桂梅身上的精神之光传递下去。当地村民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这是张桂梅坚守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请把划线句整合为一个长单句,要求句子完整、通顺,不得改变原意。(5分)
21.华坪县要编写《家乡人物志》,请你根据材料内容,简述张桂梅应该入选的理由。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席慕蓉《械树下的家》
酸甜苦辣都是人生味道,喜怒哀乐皆是情感体验。席慕蓉关于"甜蜜的酸楚"这番话,也许在你儿时的记忆中,也许在你青春的纪念册里,也许就在你目光所及之处……那些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和经历,打上了成长的印记,也塑造了现在的自己。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文体明确,主题鲜明,题目自拟;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