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政治史·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49年
1919年
1912年
1927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学习目标: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以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
鸦 片 战 争 (1840-1842)
这次战争实际始于1839年完成于1842年,而这第一发子弹却是在46年前的1793年射出的。
——[美]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沦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马嘎尔尼访华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英国国书: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国书: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等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棉纺织品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元/40年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4000
12576
20331
35445
40200
50—100公斤/箱
7889
烟馆世相:颓废的国民
请君莫畏大炮子,
百炮才闻几人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
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
杀人不计亿万千。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
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
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
可以充饷之银。”
虎 门 销 烟
“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和原料。
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导火线:禁烟运动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封锁广州
攻陷定海
直逼天津
进攻厦门
查办林则徐与英国议和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5月
二、经过
占香港
进吴淞
逼近南京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厦门 定海 镇海 宁波失守
材料一:1840年中国GDP总量为44.8亿两(1300亿美元),占世界的33%,而英国仅占世界的5%。
——刘 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
材料二: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 投入前线的总兵力达到10万,英国远征军18000人。
——摘编自田秉锷《大国无兵》
材料三:关天培,虎门提督,战死虎门炮台。将弁兵勇四百数十人战死” 。定海之战,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率5000守军血战至最后,全部战死。英军进攻吴淞口时,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激战多时后重伤7处战死。镇江之战,副都统海龄率1500兵士血战至最后一人。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三、结果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虎门条约》: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允许英国人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五口通商章程》: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法黄埔条约”、“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刺萼尼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广州黄埔签订,附有《海关税则》,规定:法国享有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准许法国人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还逼迫清政府解除了西方宗教的禁令。
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亦称“中美望厦条约”、“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与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强化协定关税原则;还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美国军舰可任意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同时美国具有12年后修约的权利。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PK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
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亿 人均 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扩大权益
担心危及统治利益
提出“修约”要求
拒绝“修约”
清政府
英法等国
矛盾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6年10月 英军炮轰广州(爆发)
1858年签《天津条约》
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2、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
英国 13艘舰参战 6艘失去战斗力 毁沉4艘
1200人参战 死伤578人 法国 60人参战 死伤14人 中国 炮台遭轻度破坏,阵亡32人 1859年大沽之战双方的损失情况
10名囚犯在水米不沾、被迫在圆明园下跪、双手用浸水的绳子和皮带捆绑所引起撕心的痛楚和幻觉后死去……因为发炎和长蛆,皮带从四肢滑落到身体其他部位。濒死的人都羡慕伯拉巴赞上校和杜鲁神甫的死法——他们两人在八里桥被斩首。
——特拉维斯《鸦片战争》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 ,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 ,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1)1858年《天津条约》
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
开放十处通商口岸;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开放十处通商口岸
2)1860《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准许华工出国。
3)美俄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689年中俄规定的待议地区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40多万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44万平方公里。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1)主权进一步丧失;
2)清政府自主性减弱;
3)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经济:外国侵略势力向内地扩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史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史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鸦片战争的变化
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出现
随着五口开放行业垄断贸易制度被废除,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权利,向中国倾销廉价的商品,牟取经济利益,致使东南沿海的防止也纷纷破产,中国的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外国租界的出现,列强设法抢夺中国对租界的主权,随后租界完全摆脱了中国政府的管理,成为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国中之国。
半殖民地经济的产生
鸦片战后,外国资本家在通商口岸设立贸易商行,并投资办厂,买办阶层随之出现。
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走私的扩大
政府对外贸易的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西方对华正常贸易遭受挫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另一方面是由于鸦片走私和贩卖影响了正常贸易导致大量白银外流,使银贵钱贱的现象更趋严重。
从经世思潮到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局势,研究外国状况,对国家前途和命运进行的深入思考,有了改革的呼吁。
鸦片战争的变化
对于鸦片战争,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称之为通商战争;
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认为是一场侵略战争;
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得出两种文明冲突的结论。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这是今天历史学界都会同意的观点。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鸦片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1984-1985)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的战争,并使其一败涂地,迫其签订城下之约——《马关条约》。至此,中日两国地位天翻地覆。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制定了“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战争爆发的原因——国殇之缘
材料一 日本四面环海……则永远难免国防之危机,故在大陆获得领土实属必要。如欲在大陆获得领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不能不首先染指中国与朝鲜。
——[日]副岛种臣1871年《大陆进出意见》
材料二 1894年3月,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写信给驻英公使青木周藏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不能用一般手段使这种慌乱的人心安定下来。但是毫无借口就发动战争也是不可能的。”
材料三 1894年6月9日,日军登陆仁川时,清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李鸿章给在朝陆军的指令是:“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的指令是:“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只要英俄德法美等国家调停,战争就不会爆发。”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材料四 西方人对战争的态度。
(2)世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西方列强默许纵容。
(4)中国: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备战。
(3)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概况
(1)挑起战端: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四次战役
①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但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1894.11
北洋舰队 日本联合舰队 比较
军舰总数(艘) 10 12 -2
总吨位(吨) 31366 40849 -9483
总马力(匹) 46200 73300 -27100
平均马力(匹) 4620 6108 -1488
平均航速(节) 15.5 (本队)15.6 -0.1
总兵力(人) 2054 3630 -1576
火炮总数(门) 173 268 -95
20cm以上口径炮(门) 24 11 +13
速射炮(门) 无 97 -97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结果和影响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设工厂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军费2亿两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破坏主权,刺激瓜分
加重负担,控制经济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加深掠夺,阻碍民资
《马关条约》——19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野蛮基础上的“文明”
对中国:
①地位下降;
②激起抗争与探索:反割台斗争、维新运动迅速展开;
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对日本:
①经济利益;
②国力增强;
③刺激军国主义倾向。
对局势:
①瓜分狂潮;
②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
德
英
日
法
国家 割占和强租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租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租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沈沈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客观上促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史料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
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海军史》第27页
史料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06页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台湾岛已割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1.背景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原因
义和团运动
山东义和团等团,非欲谋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借以捍卫身家。
——《义和团档案史料》
当时所有的基督教会都是以“反孝”甚或“仇孝”作号召的。他们认为人只能向上帝尽孝,不应向父母尽孝。……基督教这种上帝独大的“反孝”立场,因此与当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伦理,便针锋相对了。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2日夜间,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目睹了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景:月光照耀着这些丧失理智的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到了下去。
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来迎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义和团之杀教民毛子也,备诸酷虐,烧磨、活埋、炮烹……殆难尽述。京西天主堂坟地,悉遭发掘,若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南怀仁诸名公遗骨,无一免者。在载漪亲贵集团的指使下,义和团还曾闯入宫禁,企图搜杀光绪皇帝,并……围攻各国公使馆。
——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其口号?(“扶清灭洋”)
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教会势力猖獗
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
1901年9月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中央结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表明帝国主义者凭借多个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中国人。
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1.侵华方式
(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
(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2.趋势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
(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
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