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6 动物的行为》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6 动物的行为》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15 18: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5.16 动物的行为》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的是(  )
A.警犬通过嗅觉寻找藏匿的毒品
B.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
C.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
D.雌性美国白蛾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2.下列现象中,与动物的繁殖行为无关的是(  )
A.池边蛙群声声鸣 B.蜂王雄蜂空中舞
C.花丛蜜蜂翩翩舞 D.蜻蜓点水款款飞
3.桑尺蠖身体细长呈灰褐色,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像一节树枝,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尺蠖的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桑尺蠖的拟态行为属于防御行为
C.桑尺蠖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D.桑尺蠖运动离不开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
4.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一组是(  )
A.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B.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鼠走迷宫 D.狗辨主客、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5.下列个现象中,不是通过动物“语言”发挥作用的是(  )
A.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赶来吃食
B.雄类飞蛾感受到雌类飞蛾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前来交配
C.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D.蜜蜂通过飞行动作告知同伴蜜源方向
6.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动物行为作了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B.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C.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7.下列不属于蜜蜂社群行为特点的是(  )
A.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单个个体分开,都能独立生存下去
D.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8.同学们列举了一些动物的行为表现,其中错误的是(  )
A.蜻蜓点水 B.蚂蚁搬家
C.青蛙冬眠 D.牛的胃肠蠕动
9.杜鹃将卵产在苇茑鸟的鸟巢中,苇茑代为孵化和育雏,这种行为是(  )
A.防御行为 B.生殖行为 C.社群行为 D.觅食行为
10.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蚯蚓 B.蝴蝶 C.青蛙 D.黑猩猩
11.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  )
A.学习行为 B.社会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捕食行为
12.下列不体现社会行为的是(  )
A.果盘上的一群苍蝇 B.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D.一块稻田里的所有青蛙
13.下列关于蜘蛛织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蛇的冬眠”一样是生来就有的
B.是先天具有的本能
C.属于先天性行为
D.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学来的
14.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老虎钻火圈 B.狗熊骑车 C.小狗算术 D.母鸡育雏
15.一种蝴蝶—眼蝶遇到敌害时,会抬起前翅,暴露出翅上的“眼斑”(四只眼睛的图形)。眼蝶的这种行为属于(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社群行为
16.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下列几组动物“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多的是(  )
A.小鸡、小鸭 B.大鸡、大鸭 C.小猪、小狗 D.大猪、大狗
17.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候鸟迁徙②鹦鹉学舌③孔雀开屏④鲫鱼觅食⑤蜘蛛结网⑥蜻蜓点水⑦惊弓之鸟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⑦
18下列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母鸡带领小鸡觅食
B.山洞里居住着一群蝙蝠
C.蜂王依靠工蜂喂养
D.草原上共同生活着大量食草动物
19.某同学进行“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了他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  )
A.作出假设 B.实施计划 C.制订计划 D.表达与交流
20.乌贼遇到敌害会释放墨汁,将周围海水染黑。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乌贼释放墨汁属于先天性行为
B.乌贼释放墨汁是为了借机逃跑
C.释放墨汁的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
D.乌贼释放墨汁是给同伴传递信息
21.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捷
B.用摄像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C.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D.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22.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描述法 D.收集资料法
2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人们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的是(  )
A.寻找乐趣 B.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C.认识和利用动物 D.控制和防治有害的动物
24.科学家长时间隐蔽在丛林中、草丛里用摄像机等工具研究动物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
A.示踪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分析法
25.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观察一般比较直接,所以都不需要很长时间
B.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
C.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
D.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后一行为比前一行为更能   .
(3)红雀飞来,金鱼游到岸边张口等待,对金鱼来说是   行为,原因是   .这种行为能否持续很长时间?   .为什么?   .
27.(10分)阅读下列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   ;此种行为主要是由   调节的.
(2)蚯蚓与小白鼠相比,学习能力较强的是   .
(3)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填“实验法”或“观察法”)
28.(10分)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于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头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   ,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体(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   ;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   ;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进行通讯.
29.(10分)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森林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森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黑猩猩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说属于   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   。
(3)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   。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   的基础上建立的。
30.(10分)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和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据此分类,请你判断下列描述的分别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1)两只雄性盘羊为争夺与雌性盘羊的交配权而争斗:   行为
(2)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假死:   行为
(3)黑猩猩用蘸有水的树枝从蚁穴中钓取白蚁:   行为
(4)狒狒群中有严格的优势等级,有首领,有分工:   行为
(5)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   行为.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5.16 动物的行为》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5分)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的是(  )
A.警犬通过嗅觉寻找藏匿的毒品
B.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
C.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
D.雌性美国白蛾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解答】解:A、警犬通过嗅觉寻找藏匿的毒品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A错误。
B、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的方位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B正确。
C、蚂蚁根据同伴留下的“气味”找到食物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C正确。
D、雌性美国白蛾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D正确。
故选:A。
【点评】明确信息交流的特点及方式即能正确答题。
2.(2.5分)下列现象中,与动物的繁殖行为无关的是(  )
A.池边蛙群声声鸣 B.蜂王雄蜂空中舞
C.花丛蜜蜂翩翩舞 D.蜻蜓点水款款飞
【分析】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有繁殖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等,此题可从繁殖行为的概念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一切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A、池边蛙群通过鸣叫进行求偶,属于繁殖行为。
B、蜂王、雄蜂空中舞属于繁殖行为。
C、花丛蜜蜂翩翩舞是蜜蜂在采食花粉,属于觅食行为。
D、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体现了动物的繁殖行为。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基础题,关键是理解各种行为概念、特点。
3.(2.5分)桑尺蠖身体细长呈灰褐色,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像一节树枝,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尺蠖的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桑尺蠖的拟态行为属于防御行为
C.桑尺蠖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D.桑尺蠖运动离不开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
【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例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解答】解:A、桑尺蠖的体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桑尺蠖的拟态行为属于防御行为,B正确;
C、桑尺蠖的形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桑尺蠖运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而桑尺蠖属于无脊椎动物,没有骨骼肌,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2.5分)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一组是(  )
A.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
B.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鼠走迷宫
D.狗辨主客、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A、蚂蚁搬家、大雁南飞、孔雀开屏都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不符合题意;
B、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都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鹦鹉学舌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B不符合题意;
C、蜘蛛结网、公鸡报晓,都是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而鼠走迷宫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C不符合题意;
D、狗辨主客、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
5.(2.5分)下列个现象中,不是通过动物“语言”发挥作用的是(  )
A.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赶来吃食
B.雄类飞蛾感受到雌类飞蛾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前来交配
C.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D.蜜蜂通过飞行动作告知同伴蜜源方向
【分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解答】解:A、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赶来吃食,这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正确。
B、雄类飞蛾感受到雌类飞蛾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前来交配,是通过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正确
C、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不是通过动物的“语言”发挥作用的,错误。
D、蜜蜂通过飞行动作告知同伴蜜源方向,这是通过动作进行信息交流,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6.(2.5分)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动物行为作了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B.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C.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分析】根据获得途径的不同,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解答】解;A、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错误。
B、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错误。
C、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防御行为,错误。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正确。
故选:D。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的特点.
7.(2.5分)下列不属于蜜蜂社群行为特点的是(  )
A.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单个个体分开,都能独立生存下去
D.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分析】社群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解:A、蜜蜂社群中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密切合作,正确;
B、蜜蜂社群中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正确;
C、蜜蜂社群中如果单个个体分开,有的不能独立生存下去如蜂王、雄蜂等,错误;
D、蜜蜂社群中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群行为的特征.
8.(2.5分)同学们列举了一些动物的行为表现,其中错误的是(  )
A.蜻蜓点水 B.蚂蚁搬家
C.青蛙冬眠 D.牛的胃肠蠕动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行为.解答时可以从动物行为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动物行为是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牛的胃肠蠕动是牛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动物行为。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动物行为概念、特点.
9.(2.5分)杜鹃将卵产在苇茑鸟的鸟巢中,苇茑代为孵化和育雏,这种行为是(  )
A.防御行为 B.生殖行为 C.社群行为 D.觅食行为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动物行为的分类,思考解答。
【解答】解: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目的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节律行为、领域行为等。杜鹃将卵产在苇茑鸟的鸟巢中,苇茑代为孵化和育雏,等行为都属于繁殖行为,也是先天性行为。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
10.(2.5分)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
A.蚯蚓 B.蝴蝶 C.青蛙 D.黑猩猩
【分析】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一般来说,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解答】解:题干中的四种动物中,蚯蚓是环节动物,蝴蝶属于昆虫,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黑猩猩是哺乳动物。其中黑猩猩最高等,因此学习能力最强,学习行为也越复杂,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也越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学习行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
11.(2.5分)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  )
A.学习行为 B.社会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捕食行为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
【解答】解: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还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2.(2.5分)下列不体现社会行为的是(  )
A.果盘上的一群苍蝇 B.森林中的一群狒狒
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 D.一块稻田里的所有青蛙
【分析】社会行为是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解:ACD、果盘上的一群苍蝇,花盆下的一群鼠妇,一块稻田里的所有青蛙,它们群体内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也没有等级,因此不属于社会行为。
B、森林中的一群狒狒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组织,因此属于社会行为。
故选:AC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
13.(2.5分)下列关于蜘蛛织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蛇的冬眠”一样是生来就有的
B.是先天具有的本能
C.属于先天性行为
D.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学来的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ABC、蜘蛛织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属于一种先天性行为,ABC正确。
D、蜘蛛织网是动物生来就有,不是小蜘蛛向大蜘蛛学来的行为,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14.(2.5分)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老虎钻火圈 B.狗熊骑车 C.小狗算术 D.母鸡育雏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ABC、老虎钻火圈、狗熊骑车、小狗算术,都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
D、母鸡育雏,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母鸡育雏。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5.(2.5分)一种蝴蝶—眼蝶遇到敌害时,会抬起前翅,暴露出翅上的“眼斑”(四只眼睛的图形)。眼蝶的这种行为属于(  )
A.攻击行为 B.防御行为 C.繁殖行为 D.社群行为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防御行为.解答时可以从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A、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B、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C、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求偶、交配等。
D、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眼蝶遇到敌害时,会抬起前翅,暴露出翅上的“眼斑”(似眼睛),眼蝶的这种行为属于防御行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16.(2.5分)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下列几组动物“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多的是(  )
A.小鸡、小鸭 B.大鸡、大鸭 C.小猪、小狗 D.大猪、大狗
【分析】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捕食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的绕道取食。
【解答】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故选:A。
【点评】关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理解。
17.(2.5分)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①候鸟迁徙
②鹦鹉学舌
③孔雀开屏
④鲫鱼觅食
⑤蜘蛛结网
⑥蜻蜓点水
⑦惊弓之鸟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⑦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解:①候鸟迁徙、③孔雀开屏、④鯽鱼觅食、⑤蜘蛛结网、⑥蜻蜓点水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②鹦鹉学舌、⑦惊弓之鸟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8.(2.5分)下列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
A.母鸡带领小鸡觅食
B.山洞里居住着一群蝙蝠
C.蜂王依靠工蜂喂养
D.草原上共同生活着大量食草动物
【分析】社会行为是指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解答】解:ABD、母鸡带领小鸡觅食、山洞里居住着一群蝙蝠、草原上共同生活着大量食草动物,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等级,因此都不具有社会行为,ABD不正确;
C、蜂王依靠工蜂喂养体现了蜜蜂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因此蜜蜂具有社会行为CA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19.(2.5分)某同学进行“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了他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  )
A.作出假设 B.实施计划 C.制订计划 D.表达与交流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本题以“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为知识背景,包括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和处理数据能力。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该实验研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实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了他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达和交流。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的操作能力。
20.(2.5分)乌贼遇到敌害会释放墨汁,将周围海水染黑。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乌贼释放墨汁属于先天性行为
B.乌贼释放墨汁是为了借机逃跑
C.释放墨汁的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
D.乌贼释放墨汁是给同伴传递信息
【分析】从动物的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上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乌贼遇到敌害会释放墨汁,将周围海水染黑属于防御行为。
【解答】解:A、乌贼释放墨汁是生来就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A正确。
B、乌贼释放墨汁是为了借机逃跑,B正确。
C、释放墨汁的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C正确。
D、乌贼不营社群行为,释放墨汁是为了借机逃跑,不是给同伴传递信息,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21.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A )
A.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捷
B.用摄像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C.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D.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22.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描述法 D.收集资料法
2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人们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的是( A )
A.寻找乐趣 B.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C.认识和利用动物 D.控制和防治有害的动物
24.科学家长时间隐蔽在丛林中、草丛里用摄像机等工具研究动物的行为,这种方法是( C )
A.示踪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分析法
25.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观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观察一般比较直接,所以都不需要很长时间
B.观察时要全面、仔细并做好观察记录
C.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
D.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题,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养自己的雏鸟一样,一连喂了好几个星期.
资料二: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偷喝了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属于 先天性 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 学习 行为.
(2)美国红雀喂鱼的行为是由其体内的 遗传物质 所决定的行为.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在 遗传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 环境 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后一行为比前一行为更能 适应复杂的环境 .
(3)红雀飞来,金鱼游到岸边张口等待,对金鱼来说是 学习 行为,原因是 环境因素的作用,后天学习形成的 .这种行为能否持续很长时间? 不能 .为什么? 红雀的育雏行为结束后,金鱼的这种行为也会消失 .
【分析】本题考查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答】解:(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红雀喂鱼的行为就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其他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从维持动物自身生存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
(3)材料中红雀喂鱼的行为中金鱼张口是偶然,而恰逢育雏鸟的红雀,让红雀误以为是自己的孩子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对于金鱼看见红雀飞来,金鱼游到岸边张口等待,是因为那次偶然的相逢,这是环境因素的作用,后天学习形成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随着红雀的育雏行为结束后,金鱼的这种行为也会消失了,所以学习行为需不断的强化.
故答案为:(1)先天性;学习
(2)遗传物质;遗传;环境;适应变化的环境
(3)学习;环境因素的作用,后天学习形成的;不能;红雀的育雏行为结束后,金鱼的这种行为也会消失
【点评】关键知道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27.(10分)阅读下列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1)从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 先天性行为 ;此种行为主要是由 遗传物质 调节的.
(2)蚯蚓与小白鼠相比,学习能力较强的是 小白鼠 .
(3)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填“实验法”或“观察法”)
【分析】动物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解:(1)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是生来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2)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多.蚯蚓与小白鼠相比低等多,所以学习能力较强的是小白鼠.
(3)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故答案为:(1)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
(2)小白鼠;
(3)实验法
【点评】同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不同的动物在学习某种行为时,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28.(10分)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于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一个蚂蚁洞 ,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头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 无食物 ,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一些有气味的物体(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 气味行走 ;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 靠气味 ;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气味 进行通讯.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1)①选一个蚂蚁洞,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C岛(有食物)、A岛(无食物)形成对照实验和B岛放蚂蚁(无食物).C岛的蚂蚁发现食物,A岛上的蚂蚁“空手”而回.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对换,发现蚂蚁还是源源不断顺着桥BC爬上岛A,在A岛上转来转去找不到食物,很少有蚂蚁爬上桥AB.
结果分析: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的气味行走.
步骤⑤:蚂蚁的行动靠气味.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故答案为:(1)①一个蚂蚁洞;③无食物;
(2)④气味行走;⑤靠气味;
(3)气味;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29.(10分)当香蕉被挂在高处,黑猩猩拿不到时,它会尝试着把几个森林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森木箱顶上去摘香蕉。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黑猩猩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说属于 学习 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能否完成这种行为? 不能 。
(3)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 强 。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遗传物质 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 遗传因素 的基础上建立的。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解:(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喜鹊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黑猩猩的这种行为是后天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步建立起来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2)刚出生不久的幼猩猩因为生活经验不足,学习能力差,因此不能完成这种行为。
(3)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 强,越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后代。
(4)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在 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
故答案为:(1)学习。
(2)不能。
(3)强。
(4)遗传物质;遗传因素。
【点评】关键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会正确的判断。
30.(10分)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和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据此分类,请你判断下列描述的分别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
(1)两只雄性盘羊为争夺与雌性盘羊的交配权而争斗: 攻击 行为
(2)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假死: 防御 行为
(3)黑猩猩用蘸有水的树枝从蚁穴中钓取白蚁: 取食 行为
(4)狒狒群中有严格的优势等级,有首领,有分工: 社群 行为
(5)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 领域 行为.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解答】解:(1)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两只雄性盘羊为争夺与雌性盘羊的交配权而争斗属于防御行为.
(2)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假死属于防御行为.
(3)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黑猩猩用蘸有水的树枝从蚁穴中钓取白蚁属于取食行为.
(4)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同种动物群体内的集体合作的行为,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狒狒群中有严格的优势等级,有首领,有分工属于社群行为.
(5)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属于领域行为.
故答案为:(1)攻击;
(2)防御;
(3)取食;
(4)社群;
(5)领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动物行为的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