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 《劝学》《师说》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 《劝学》《师说》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22:2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预习案
劝 学 一、识作者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①,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伴读] ①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二、知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②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伴读] ②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 三、拓知识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③ [伴读] ③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2.通假字 (1) 以为轮( )通( ),(2)虽有槁暴( )同(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4)君子生非异也( )通( ) 3.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义: 今义: (2) 以为轮 古义: 今义: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疾 ①声非加疾也( )②问之民所疾苦( ) ③君有疾在腠理(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疾风知劲草( ) (2)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③无从假书以观( )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3)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佛印绝类弥勒( ) ⑤斩尽杀绝( )⑥天柱折,地维绝( ) (4)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④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 ⑤此人凶强侠气( )⑥强不知以为知( ) (5)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锲而不舍( )⑥蟹六跪而二螯( ) (6)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善假于物也(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 ⑤贫者语于富者曰( )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⑦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苟全性命于乱世( ) 5.词类活用 ①非能水也( )②故木受绳则直( ) ③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⑦积善成德(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⑨用心一也( ) 6.文言句式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师 说 一、识作者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⑧,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⑨ [伴读] ⑧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⑨韩愈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虽说韩愈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二、知背景 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⑩ [伴读] ⑩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三、明文体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伴读]还有《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名篇,大家可以找来读读。 四、拓知识 1.“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伴读]韩愈和柳宗元一生都能推心置腹。也正是脾气直白、才华横溢又追求一致的两位君子,才能有这样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视一笑的友情吧。 2.“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句读(dòu)②或不焉(fǒu)③位卑(bēi)④近谀(yú)⑤也欤(yú) ⑥郯子(tán)⑦苌弘(cháng) ⑧老聃(dān)⑨蟠(pán)⑩六艺经传(zhuàn)贻(yí) 2.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2)或师焉,或不焉( )通( ) 3.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师 ①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 ③则耻师焉(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④为五百人立传( )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③内惑于郑袖( )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5)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6)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5.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 )②小学而大遗( ) ③圣益圣,愚益愚( )④不耻相师( ) ⑤孔子师郯子( )⑥耻学于师( ) ⑦吾从而师之( )⑧则群聚而笑之( ) 6.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④不拘于时 ( ) ⑤耻学于师 (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以诵读提高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择师而向学”的道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各种情况的观察与分析我认为高一新生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不到位、不得法。比如在书写方面很不规范,缺乏严格的训练。   (2)学习态度不明确。通过对作业及听课等方面的观察,有六分之一的学生仍有抄袭他人作业的情况;反映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表现了学习上是在被动的学习、被动的在接受知识,课前不预习、课堂不积极、课后不反思的现象普遍存在。   (3)方法不得当、学不得法。 这主要表现在:一、听课不得法,既没有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不知知识的内涵;也没有专心听课,对要点或重点没听或听不全,有的是在忙于记笔记。   二、课后自律性较差。对课堂所学知识点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对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或机械模仿,结果只能是事半功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文章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任务驱动合作法 诵读法、训练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任务探究一 对照鲜明,立论严密——品读文章的对比论证 1.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答 掌握课文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议论方法
任务探究二 喻巧而理至——赏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1《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答 掌握课文难点掌握议论文的议论方法
2《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答 掌握课文难点
任务探究三 尊师重学,塑形铸魂——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答 掌握课文重点
2.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答 掌握课文重点
七、教学反思
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课程增加,难度增大,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只好舍文抓理。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八、板书设计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