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防
减
灾
f a n g z a i j I a n z a i
课标解读
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课标呈现]
[课标解读]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设立
缘由
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
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
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
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
CONTENTS
01
防灾减灾手段
02
自救与互救
目录
防灾减灾手段
f a n g z a i j I a n z a I s h o u d u a n
section
1
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
防抗救相结合
z h I d a o
f a n g z h e n
灾害监测
灾害防御
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后恢复
ZAIHAIJIANCE
灾害监测
人造卫星
artificial satellite
ZAIHAIJIANCE
灾害监测
气象站
weather station
ZAIHAIJIANCE
灾害监测
水文站
hydrometric station
ZAIHAIJIANCE
灾害监测
地震台
seismic station
ZAIHAIJIANCE
灾害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站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
工作原理:
gongzuoyuanli
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发出警报。
ZAIHAIFANGYU
灾害防御
水库
reservoir
ZAIHAIFANGYU
灾害防御
堤坝
dyke-dam
ZAIHAIFANGYU
灾害防御
防护林
shelter forests
ZAIHAIJIUYUANYUJIUZHU
灾害救援与救助
救援物资与人员
relief materials
& rescue workers
ZAIHAIJIUYUANYUJIUZHU
灾害救援与救助
救助伤员
rescue the wounded
ZAIHAIJIUYUANYUJIUZHU
灾害救援与救助
心理援助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ZAIHOUHUIFU
灾后恢复
灾后重建
disaster recovery
汶川新貌
认识地震
专业救援队
地震救援对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相关技能的要求很高。地震发生后,地震专业救援队是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世界上多个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成立了地震专业救援队。
renshidizhen
zhuanyejiuyuandui
表6.2 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救援行动(2001-2015年)
时间 救援事项 时间 救援事项
2003年2月 新疆伽师地震救援 2010年1月 海地地震救援
2003年5月 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 2010年4月 青海玉树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 新疆昭苏地震救援 2011年2月 新西兰地震救援
2003年12月 伊朗巴姆地震救援 2011年3月 日本地震海啸救援
2004年12月 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救援 2013年4月 四川芦山地震救援
2005年10月 巴基斯坦地震救援 2014年8月 云南鲁甸地震救援
2006年5月 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 2015年4月 尼泊尔地震救援
2008年5月 四川汶川地震救援
1.你认为地震专业救援队应包括哪些专业救援人员。
2.计算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与国际地震救援次数占全部地震救援次数的比重。.
3.讨论强震发生后国际救援的重要性。
zijiuyuhujiu
section
2
自救与互救
自救与互救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zi
jiu
&
hu
jiu
洪涝、台风
天气预报
灾害预警信息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地震
应急救援包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逃生路线
洪水:地势高
地震:安全地带
泥石流: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洪水浸泡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煮沸的热水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全面消毒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完全干燥
多
难
兴
邦
祝愿祖国明天更美好
板书设计
第3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4.灾后恢复
二、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2.灾中救助
3.灾害自我保护
随堂巩固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1)甲为地震。(西邻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性设施;加强防灾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