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5 07: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1227
1234
防弊之政——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新弊之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消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新弊之灾——“靖康之乱”
太祖(赵匡胤)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问题:如何解决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这两个问题?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再在中央内部加强君主权力
中央
路(监察区)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帅司) --地方军务
转运使司(漕司) --地方财政
提举常平司(仓司) --地方农业
提点刑狱司(宪司) --地方司法
知州(知府、知军、监事)
通判(监州)
禁军
厢兵
乡兵
内重外轻
中央集权
令文官权知
四 监 司
路下的府、州、军、监同为一级。一般多称州,领数县或十几个县;国都、陪都以及皇帝即位前居住过或任过职的州称府;军事要冲之地称军;盐铁矿冶之区称监。
二府三司、台谏制
殿


皇帝
枢密院
三衙


使(文官




使
侍卫
亲军
马军

侍卫
亲军
步军

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三司
盐铁使
户部使
度支使
台谏
知谏院
御史中丞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尽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宋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有效的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制度僵化,权力分割太细,行政效率低下,政治风气保守;
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史·职官志》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这不能反映(  )
A.唐宋两朝中央都曾设置政事堂 B.宋代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C.宋代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大权 D.唐宋中央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后梁 朱 温 梁 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 王.河东节度使
五代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
一、“防”之因
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初期所面对的最大危机。
宋 北宋 赵匡胤 殿前都点检
归德军节度使
内部危机(武将干政、藩镇割据)
1.太宗两次北伐惨败
2.真宗与辽定澶渊之盟1005年: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3.仁宗与西夏交战战败:
“岁赐”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
两宋的对外战争
材料一: 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如果把他们也统计在内,那么数量将猛增数倍。
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125.9万。 ——《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宋灭亡的原因。
保守疲沓、军队战斗力低下
冗官
冗兵
冗费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
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
积贫:三冗即积贫,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推行“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清理不合格、不作为官吏,打击贪污腐败官吏。
庆历新政严重地冒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让官员再不能“躺着挣钱”,引发了其集体对抗,以“朋党”之罪弹劾之,并使之被贬。
1.背景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3) 王安石个人能力突出。
王安石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目的)
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假如你是个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或是从事经商的大商人……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剥削,同时需要交纳比以往更多的税收。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业生产时间,调动农民积极性。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假如你是个农民,变法哪些措施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为什么?
材料二: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场上争辩。例如青苗法即未曾如现代之标准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请贷款、调查申请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证、到期不能还款之处置,及没收其担保之财产等,全无着落。县令只将款项整数交给农民而责成他们集体负责,按时连本带利的归还,丝毫没有顾虑到村民的意愿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与责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认为青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执行依靠道德,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条款;没有考虑到人民的意愿。
失败原因:
1.加重百姓负担 2.保守势力强大
如表为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据此可知(  )
A.庞大军费支出是北宋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B.北宋屈辱外交丧失国家主权
C.王安石变法未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困难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
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
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靖康之变(1127年)
2.绍兴和议(1141年)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的和议
双方 时间 主要内容 评价
澶渊之盟 北宋辽 1005年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③双方撤军,各守边境;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 ①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②双方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
宋夏和议 北宋西夏 1044年 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赐”;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绍兴和议 南宋金 1141年 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南宋向金送交“岁供”;③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 ①南宋实力进一步削弱;②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时间轴
960
1069
1127
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1276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1141
宋朝建立
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北宋灭亡
宋金绍兴和议
1004
宋辽澶渊之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