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6汽化与液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16 10: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汽化与液化
一、单选题
1.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升华
2.我们常说“湿冷比干冷更冷”,其原因是气温相同时,若空气中湿度较大,会有大量细小的液滴附着在人的体表,吸收人体热量而发生( )
A. 熔化 B. 凝固 C. 汽化 D. 升华
3.如图所示,下雨天汽车后视镜就会沾满雨滴,严重影响安全驾驶。小明家的新车后视镜有防雾功能,这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升高,从而起到防雾效果。从物态变化角度看此过程属于 ( )
A. 液化 B. 汽化 C. 熔化 D. 凝固
4.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制造云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 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5.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 “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 “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 “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
6.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 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 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 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7.工业上采用蒸发液态空气,利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沸点不同,使其在不同的温度下汽化,再冷凝,从而将各种气体分离出来(如图所示)。在蒸发液化空气时,最后被汽化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氩气 C. 氮气 D. 无法确定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 先液化,后汽化 B. 先汽化,后液化 C. 都是液化 D. 都是汽化
9.从冰箱的冷藏室中拿出碗,会看到碗壁“出汗”。这是( )。
A. 冰箱中带出的水蒸气液化 B. 冰箱外面的空气液化
C. 冰熔化 D. 较冷的碗壁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0.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凌的形成 B. 冰雪消融
C. 露珠的形成 D. 雾松的形成
11.“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B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A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 A端流体液化吸热,B端流体汽化放热 B. A端流体液化放热,B端流体汽化吸热
C. A端流体汽化吸热,B端流体液化放热 D. A端流体汽化放热,B端流体液化吸热
12.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熔化 C. 汽化 D. 凝固
二、填空题
13.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 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 ________的方法。
14.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点火后发射塔下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
(1)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出高温火焰,使导流槽里的水发生________(选填“液化”、“汽化”或“升华”),从而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然后再液化产生白雾。
(2)嫦娥五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会产生10000℃以上的高温,为了保护内部的设备,科学家在返回舱外面加了一层固态的烧蚀材料,该材料在高温下会迅速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带走大量的热量,使返回舱保持合适的温度。
三、解答题
15.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题
16.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________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________;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 , 并与t2比较,t2高于t3 , 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弄清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常温下,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小液滴附着在人体表面,吸收人体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分析】确定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镜面上的小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4.【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各个现象中“白气”的成因即可。
【解答】A.文艺演出时,抛洒出的“干冰”吸收空气的热量而升华,周围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舞台上的“白气”,故A错误;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 A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驱蚊液受热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再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 A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因此液化现象总是发生在温度较高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冬季时,户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因此进入温度高的室内水蒸气会在镜片上液化形成水雾,故A正确;
B.夏季时,室外温度高,而空调房内温度低,所以从房内出门时,室外的水蒸气会在低温的镜片上液化出现水雾,故B错误;
C.冬季时,玻璃外侧温度低,内侧温度高,因此水柱出现在内侧,故C错误;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玻璃外侧温度高,内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外侧,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 A
【解析】【分析】沸点是物质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一般情况下,沸点以下熔点以上为液态,而沸点以上为气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氮气的沸点最低,它最先沸腾变成气体;氧气的沸点最高,它最后沸腾变成气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 A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卫生间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冷在镜面上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因此模糊不清;一段时间后,小水珠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于是镜面又清晰起来,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 D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从冰箱的冷藏室中拿出的碗的温度很低,而它周围的空气温度较高。其中的水蒸气遇到碗后,迅速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在碗的表面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出汗”,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体叫液化。
【解答】A.冰凌的形成,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故A不合题意;
B.冰雪消融 ,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故B不合题意;
C.露珠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故C符合题意;
D.雾松的形成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 C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体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解答】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热管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从而将热量携带出来;当气体到达B端时,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将携带的热量释放出去,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 C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常温下的汽油吸收空气的热量,很容易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3.【答案】 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解答】小杨看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向妈妈展示刚学到的厨艺,他点燃燃气灶,开始烹饪,供燃气灶燃烧的石油气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 钢瓶中的,为了使气体液化除了采用上述该方法外还有降低温度的方法。
14.【答案】 (1)汽化;吸收
(2)熔化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
(2)在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而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1)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出高温火焰,使导流槽里的水发生汽化,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然后再液化产生白雾。
(3)嫦娥五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会产生10000℃以上的高温,为了保护内部的设备,科学家在返回舱外面加了一层固态的烧蚀材料,该材料在高温下会迅速发生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带走大量的热量,使返回舱保持合适的温度。

三、解答题
15.【答案】 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解析】【分析】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
【解答】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液化
(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向外放热;
(2)一般情况下,物质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温度升高;
(3)对照实验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然后改变研究的因素,据此解答。
【解答】(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要探究是100℃的水蒸气放出的热量多,还是100℃的水放出的热量多,就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将100℃的水蒸气换成100℃的热水,因此步骤②为: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故答案为:(1)液化;(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