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5 20: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
专题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考点梳理
导言:宋朝人的物质生活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稻麦复种普及南方,提高粮食产量,人口增长
(苏州地区)其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稻有早晚,其名品甚繁。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
早田刈获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
——[南宋]陈旉《农书》 内地植棉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棉纺织业发展
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绵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注意:政府收税征棉,说明棉花种植普及。
元政府大力提倡植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曾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设立“木棉提举司”,为专门征集棉布的机构。其时每年征收棉布约十万匹。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8卷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王祯《农书》中的织机
经济作物专业户的出现突破传统自然经济
彼中人唯藉桑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一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每五两丝织小绢一匹,每匹绢易米一石四斗,绢与米价相侔也。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的也,以一月之劳,贤于终岁勤勤,且无旱干水溢之苦,岂不优裕也哉。
——[南宋]陈旉《农书》
辽夏金元开发边疆,边疆农业进步
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
——《宋史·夏国传》
(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
——《元史》
1. B 考古发现北宋随葬品出土成组的铁制农具较多,如犁、 耧耙、锄、镰等;据史书记载,北宋农民很注意积肥和施肥,认为“用粪如用药”,同时,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生产工具出现革新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土地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
D.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较大
手工业的发展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
煤大量开采,用于生活燃料,提高了冶金效率
印刷业发展迅速,带动造纸业发展
商业与贸易
2. B 宋末,江南市镇的佃户携米到镇上店铺购买“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准之”,店铺将这些米集中运至杭州、苏州等城市“粜钱,复买物归售”。这说明( )
A.江南市镇上各类商品的交易规模大
B.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为主
C.粮食成为联系城镇两级市场的媒介
D.租佃制关系下佃农的生活十分艰辛
宋与辽夏金之间官方设置的榷场互市与民间贸易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迩来户口虽增出,主户中间十无一。
里闾风俗乐过从,学得南人煮茶吃。
——[金]刘迎《淮安行》(节选)
3. B 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元朝商业发展:纸币流通、政局稳定、交通发达
贸易发展:瓷器大量出口,关税成为重要财源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瓷器
贸易发展:瓷器大量出口,关税成为重要财源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关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政府设置市舶官员管理对外贸易
政府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主要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宁波)
宋代东京、临安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
4. B 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B.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元代杭州、大都是重要经济中心
小结
农业:粮食产量提高,专业户,棉花种植推广
手工业:制瓷业、采煤业、印刷业
商业:空前繁荣,草市普及,纸币出现;榷场
贸易:瓷器大量出口,关税成为重要财源
城市:东京、临安、大都;泉州
5. B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 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归纳两宋时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专题2 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变化
导言:唐宋变革论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过程
唐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朝,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影响:元朝的南北运输
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
元朝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1. B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通过海运运抵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影响:南方文化的繁荣
北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齐鲁河朔之士往往守先人训诂,质厚不能为文辞,所以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南宋,江浙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2. B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门第观念的淡化
隋唐时期,门第观念仍流行
宋朝科举更加开放公平,使门第观念淡化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所以人尚谱牒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南宋]郑樵《通志》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宋以前长期存在贱民阶层
雇佣取代奴婢,租佃关系普遍化
3. B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
宋以前,国家严格控制商业和户口
宋朝完善契约制度,减少对社会的行政干预
4. B 宋代曾明确规定:“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这反映了宋代( )
A.已有明显产权意识
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
C.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小结
经济重心南移,南北交通发展,南方文化繁荣
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趋于平等,国家控制减弱
5. B 材料 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使用地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它避免了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成为对地主和农民都有利的合约选择。南宋时期在国有土地上实行永佃制,农民拥有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
概括两宋土地制度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案答案
专题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1. C
2. C
3. C
4. A
5.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专门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出现。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2 经济重心南移与社会变化
1. D
2. D
3. B
4. A
5.变化:长期租佃制和永佃制盛行,租佃权可交换转让。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分租制不利于化解土地用养的矛盾;顺应地主和农民双方的利益需求;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市场逐渐完善;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