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定风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定风波》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5 09: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PPT唯美呈现苏轼《自题金山画像》文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教师深情导入:
一首词究竟能流传多久,一个偶像究竟能让人崇拜多久呢?
东坡词——流传了一千年,东坡居士——被中国文人崇拜了一千年。
东坡居士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要问我这一生的成就在哪里?不在徐州、密州、杭州这些做过大官的地方,反而是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何等的幽默诙谐,乐观潇洒!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黄州,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并写就最好的诗词。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里,苏轼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900多年前激荡中国文坛的一曲深情吟唱——《定风波》。
(教师过渡词:本节课,我们将采用“项目推进”学习方法来展开,学生齐读四大项目)
项目一:初读:感音韵﹒通词义;项目二:探读:识东坡;项目三:深读:悟异同;项目四:化读:入骨髓
二、项目推进﹒解读诗词
【项目一】初读:感音韵﹒通词义
初读:感音韵
1.读对字音﹒读准节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学习古诗词,要做到“三分鉴赏七分读”。在早读指导的基础上,今天在课堂上,让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全诗一遍,尤其要注意大屏幕上红颜色的字的读音(PPT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shuí)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xiāo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读好韵脚
所谓“韵脚”,主要是指词中句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朱光潜先生说:“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在中国诗中。” 这句话对词同样适用。
A.韵脚在读的时候声音稍微拉长;
B.上下片的结尾处读的时候字与字之间可以稍作停顿给听者一种示意。
教师请学生单独读完后再提醒,并且着重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再读一遍
按照所标出的韵脚字诵读该词【分组朗读上片与下片】
莫听/穿林/打叶/。何/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洒/。归。也无/风雨/也无/。
教师提问:初读这首词,给你的整体感觉如何?
(二)初读:通词义
1.研读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教师强调:苏轼词多用题序,往往用来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2. 找关键词﹒悟词境:
教师在文中找出了两组关键词,请大家根据这两组关键词,来品悟词的意境。
教师提问:你发觉这两组关键词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组:林、打叶声、竹杖、芒鞋、烟雨、春风、山头、风雨
第二组:莫听、徐行、何妨、谁怕、任平生、却相迎、回首
明确:第一组:词中的意象;第二组:表示诗人的动作行为和态度
结合注释读懂词意,说说你对第二组关键词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先自行理解然后向教师提问
预设:
谁怕——不理解:怕谁。
却相迎——却:表转折;乐观的心态
【任务一】根据你对第二组词的理解,将第一组词连词成句。(可任选两个词)
预设:
1:选择词语:竹杖、芒鞋和烟雨
手执竹杖,脚踩芒鞋,身前烟雨如梦,身后春风微冷,也罢,就这样在烟雨中度过我的平凡的一生。
2:选择词语:竹杖、芒鞋、烟雨和春风
我手执竹杖,脚踏芒鞋,谁怕这路上的风风雨雨,我身披蓑衣度过我烟雨般的一生;春风给我带来些许寒意,拂去了我的酒意。
3:选择的词语:林、打叶声、竹杖、芒鞋、烟雨、春风、山头、风雨
不必去听那风穿树林,雨打叶生,只管高声吟咏,缓步而行,手把竹杖,足踏芒鞋,轻便如飞,胜过骑马,谁怕!这风雨中的行程,我这一生身披蓑衣,在茫茫烟雨中度过此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教师过渡词:诗人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才可以写出这样的词句呢?
【项目二】探读:识东坡
【任务二】文中有多处矛盾之笔,找出来并思考
预设:
疑问一:穿着草鞋怎会轻巧胜过马?
疑问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更是疑问重重,一是此句中披着一件蓑衣在烟雨中行走,可小序中明明已交代“雨具先去”,何来蓑衣?
疑问三:作者分明写的是沙湖道中遇雨之事,却又为何牵出“平生”二字?
疑问四:“微冷”,冷的仅是身体吗?不是还有山头的一抹斜阳吗?
疑问五:诗中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可作者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疑问六:同行皆狼狈,为何余独不觉?为什么只有苏轼不觉得狼狈呢?
辅助阅读资料呈现:
元丰二年,盛夏七月,徐州任期已满,调任湖州太守的苏轼,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感谢信。好巧不巧,在这封《湖州谢上表》里他写了如下几句“阴阳怪气”的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皇帝知道我愚昧不合时宜,难以追随那些升迁迅速的官场新贵,也知道我年纪大了不会胡来,所以安排我到小地方照顾老百姓。
这几句话算是彻底捅了马蜂窝。因为苏轼名气高,诗歌传播度广,变法派早就对这个整天唱反调的“大喇叭”咬牙切齿,正愁找不到地方下手。苏轼就此锒铛入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不过,万幸的是,神宗到底还是怜惜苏轼的才华,再加上太后和一些元老重臣的纷纷求情,关押四个多月后,苏轼终于虎口脱险,免于一死。
此时苏轼45岁,人到中年,却深陷低谷。1082年的某天,因为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了几十亩荒地,在路上遇雨,信步于急雨之中,啸歌于天地之间,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的道路上,尽显名士的气度。既而诗情顿起,给世人留下这一次出行,一场风雨,一点感悟——这就是《定风波》!
【任务三】朗读背景材料,合作探讨,展示释疑
【小组合作】
步骤一:
小组内六位同学,自行结对形成三对,每对至少讨论解决两个疑问。
步骤二:
三分钟后六个小组抽签展示讨论结果,其他组补充。(板书贴卡:苏轼是 的人)
先各自讨论——整合回答
预设
疑问一:穿着草鞋怎会轻巧胜过马?
“竹杖芒鞋轻胜马”意思: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1泥泞的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要轻快呢?这里显然不是写实,是写心态。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活,高头大马是达官显贵才骑得起的,这里表现出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感觉。
2“竹杖芒鞋”的村野农夫似的形象,与其为官者形象不符——被贬黄州后,生活艰辛,常亲自躬耕劳作,以补家用。自号“东坡居士”也源于此。所以是他真实的写照。
3所谓的“轻”,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他心里觉得自己在跟风雨抗击,他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来面对人生。可能有九死一生后的侥幸;暂离政治旋涡的清静;身居闲职“无案牍之劳形”的轻松……“轻”是一种放下、一种知足、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
一个洒脱的苏东坡
疑问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更是疑问重重,一是此句中披着一件蓑衣在烟雨中行走,可小序中明明已交代“雨具先去”,何来蓑衣?
预设:
1. 这个“蓑”不是指真的蓑衣,而是指他内在的精神,是“穿”在心里的,可以抵挡风雨和挫折。意思是随便你们怎么迫害我,我心里有自己的保护伞,对吧?“任平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任你风吹雨打,我都无所畏惧。“任”字体现了作者的傲骨和豪情。
2. 同学们知道哪些带有“蓑”这个意象的诗句?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根据古代文人的写作习惯,“蓑”可代指渔夫,那词人想借“蓑衣”这个意象来表达什么呢?
这里可以理解为词人意欲像渔父那样,以达观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得失、荣辱,即人们所常说的“随遇而安”。如此一来,“谁怕”的这种豪迈之情才有了坚实的思想后盾。
一个豁达的苏东坡
疑问三:作者分明写的是沙湖道中遇雨之事,却又为何牵出“平生”二字?
预设:
1.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雨是指人生的风风雨雨,诗人用一个“任”字,自己可以坦荡地去面对政治上的任何风雨;
2. 你看到怎样一幅画面。(诗人披蓑戴笠,手拄竹杖,脚着芒鞋,风雨中前行。)
3.为什么是“一蓑”,不是“一场”?(随遇而安的心境)
最能体现诗人主观心态的是——“任”,有“任意”“任凭”之意。——任意洒脱的表现背后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
追问:此时的“烟雨”还只是刚才大自然中那场“风雨”吗?
预测:暗指人生风雨。此句读来意味深远,“任”和“生”读得逍遥自在些、悠远绵长些。
一个自信的苏东坡
疑问四:“微冷”,冷的仅是身体吗?不是还有山头的一抹斜阳吗?
1. 微冷:双关。作者淋着大雨的时候都没有觉得冷,这阵风吹来却觉着冷了,为什么?——因为酒醒了。这里既是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回到现实中的心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
雨中的从容豪迈、乐观洒脱和雨后的通达觉醒,让我们看到苏轼在风雨中表现的生命的韧性。
2.作者被贬,酒后淋雨,身寒心也寒,当时他心中是有苦闷的,但苦闷的程度很轻,只是用“微冷”来形容,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阳光总在风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迎的不只是山头斜照过来的阳光,还有未来的希望。
“迎”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改成“山头斜照却相逢”,意思一样吗?“逢”是指“我”走着走着遇到了太阳,“迎”是太阳主动在前方迎接“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代表希望,希望在前方等着“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和豁达。苏轼在路上遇到一场雨,他从中看到了风雨之后有阳光,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大起也有大落。对此,他始终淡然处之。
一个乐观的苏东坡
疑问五: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可作者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层次一:两个“也无”感受到诗人豁达、无畏。 层次二:叩问“归”——归向何处?
引导语:苏轼是有“归去”情结的,360首词中,“归”字出现了100多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预测1:归向朝廷。苏轼的确是个心中有政治抱负的人,否则也不会因为痛砭时弊而得罪人,而且他每到一处任职都是勤于政务、造福百姓。
预测2:归向故地。因为那里有熟悉的故友旧交,把酒吟诗的生活的确令人向往。
教师过渡语:心中有追求向往,现实有风雨坎坷,哪里才是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地方呢?——“心”!只有心的江海可以远离世俗之外。人生就是一场风雨,无边无际,无处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
一个豁达的苏东坡
教师总结:所以有人评价,苏轼这一生融合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旷达出世和佛家的超脱尘世。被贬黄州后他开始不断调适着自己的内心,在以后的贬谪中,无论是惠州还是远在天涯海角的儋州,此心不改,无论阴晴,泰然自若。真可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疑问六:同行皆狼狈,为何余独不觉?为什么只有苏轼不觉得狼狈呢?【坚毅】
经过“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深知“前方有雨”,无论天上人间,还是庙堂江湖,对此时的苏轼来说均为“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无疑是他的旷达、乐观的精神世界。在一个“独”字中,我们可以读出:在风雨交加的磨难中,他习惯了一切,造就了自己,勇于直击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迎难而上!所以,我们组认为苏轼是一个“坚毅”的人!
一个坚毅的苏东坡
【项目三】深读:悟异同
【任务四】与同写于黄州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比较,分析情感表达的异同
(多媒体出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预设: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下阙: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教师资料引用: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波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项目四】化读:入骨髓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苏轼黄州期间词作阅读》,名字的改变、称谓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黄州对苏轼名字的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1.“东坡”一词从何而来?
教师补充资料:
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东坡”是当时黄州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苏轼就向官府申请了五十亩荒地,开始了“躬耕”生活,养牛一头,垦田半顷,播植稻麦,一家多口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苏轼管这块地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预设:
①当苏轼的名字由苏轼变成苏东坡,意味着苏轼的精神境界、人生格调,已经由最初遭遇贬谪时的痛苦、悲愤,升华为经历磨难之后的淡定、从容。
②而黄州是促成这次生命升华的地点和根本原因。黄州一带,尤其是赤壁这个地方纵横捭阖的历史,铸就了苏轼大开大合的胸襟气度。
三、作业布置
苏轼是有浓烈的“归去”情结,360首词中,“归”字出现了100多次。结合以下诗句,
思考:苏轼之“归”与陶潜之“归”有何区别?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满庭芳》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行香子》
“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万里归来年愈少”;“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四、结束本课﹒情感升华
从苏轼转型为苏东坡,历典八州,长达3700多公里的贬谪旅行。然而苏轼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苏轼身上,那种笑对坎坷人生,笑对不幸生命的态度让人敬佩,更值得后人学习!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经历低谷。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不妨想想苏子,不妨效仿苏子,用豁达、超然心态尽扫个人一切的阴霾、昏暗!课堂即将结束,但是祝福我们的体悟永不结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经典诗文的阅读中收获滋养生命的力量!
【推荐阅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