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5 15: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在等高线涂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等山地的基本形态。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山脊与山谷的判断、鞍部的判断。
过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景设计:
开放的学习氛围。
评价方法:
以及理性评价为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方法设计: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法和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仅陆地上,就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气势磅礴的高原,起伏和缓的丘陵,以及群山环抱的盆地。在海洋底部更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海沟等海底地形。如何把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准确的表示在地形图上,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媒体演示 图片1: 坐标标出山体海拔100m、200m、300m等处。 图片2 :水平截面沿100m、200m、300m的点水平切割这座山体。 图片3:从水平截面与山体周围的各交点向下引垂线,垂线与水平面的各交点连接在一起。 图片4 :山体上的外缘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形成闭合曲线,并在曲线上注明海拔为100m、200m、300m。
想一想 思考:山体的形状与等高线形状的关系;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引导归纳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山体的形状决定了等高线形状; 3.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学生活动 1.出示几幅有错误的等高线图,请学生指出错误,及修正的方法。 2.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从A、B哪个地点爬出到山顶容易,说出原因。
教师引导 我们所见到的山峰,尽管千姿百态,但不外乎是由山顶、山脊、山谷、鞍部、斜坡等基本形态组成,了解这些基本形态及它们的表示方法,是识别地形图的关键。
媒体演示 山的不同部位及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观察并组织发言 说出山体不同部位名称及用等高线表示的方法。
引导小结 教师引导、点拨: 山顶:山的最高部位,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曲线。 山脊:指从山顶到山脚的凸地部分,等高线向海拔低出凸出。 山谷:两条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位。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 鞍部:指相领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类似与马鞍,两条等高线的凸侧相互对称。 峭壁(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形象演示 学生观察 伸出右手,五指并拢捏成拳头扣在桌面上,让学生边看边模仿。
教师引导 讲述:其实我们的手就是一座五指山,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向手背撒些水,水顺着手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山体的集水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学生活动 找出山地的五种形态。
教师总结 祝贺大家顺利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