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两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12 20: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诗两首》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基础演练
1.艾青原名叫________,成名的诗篇是《___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寄予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汹涌 邮票 模糊 怅惘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óu( )咙 悲fèn( ) fǔ( )烂 坟 mù( )海xiá( )
4.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下面诗句怎样朗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下面是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赏析,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①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辛酸和执著的爱。( )
②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
③“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
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的是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
6.请你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尽量多写几句吧。
二、同步解读
阅读品味《我爱这土地》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8.鸟儿唱歌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黎明────光明的未来
9.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10.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含义?
11.《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很短小,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你觉得呢。
三、美文欣赏
阅读品味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回答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2.诗中作者提及了哪些事物?
1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样事物呢?作者借助这些事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4.诗中的四个诗节结构非常相似,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何在?
15.“思乡”是中国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你还知道哪些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吗?
四、创新作文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你的爱国热情一定汹涌澎湃了,那就来抒发一下吧,请借助具体形象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要求:1.体裁不限。
2.200字左右。
答案:
一、1.蒋海澄 《大堰河——我的保姆》
2.xiǒng yóu mó chàng
3.喉 愤 腐 墓 峡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 √ √ ×
6.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7.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的爱。
8.土地────受蹂躏的国土、河流────满腔的悲愤、风────愤怒的反抗
9.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10.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11.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12.长江、海棠、雪花、腊梅
13.“长江水”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