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共33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件(共33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5 13:44:05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导入
“问鼎中原”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欲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后来,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原始社会的石器、骨器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
春秋时期的铁器
1.生产工具的改进
一、动荡根源: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影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
行业
发展体现 春秋后期,___农具和_______ 出现,促进了_____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的____不断扩大,____业、_____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_____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经济发展的体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制
牛耕
农业
规模
青铜
冶铁
城市
金属
结论:私田的大量开垦,导致周天子在井田制上的赋税减少,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这是导致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
二、动荡主因:王室衰微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二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西周什么制度的瓦解?
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西周与东周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朝代
西周
东周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政局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调兵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周天子仍是天下“共主”,权力的真空由崛起的大诸侯国占据,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他们竞相称霸,导致社会动荡。
为何争霸
以何名义
何人争霸
评价争霸
三、动荡体现:诸侯争霸
看视频,知春秋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诸侯争霸
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出现权力真空。齐桓公首创霸主政治,但他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只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为何争霸
周王室衰微
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争斗(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权)
民族间矛盾有所发展,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
争霸
以何名义
攘,排斥、抵御。
“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何人争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越王勾践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两种代表性说法
首霸是谁?
齐桓公。
他为什么能成为首位霸主?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临淄东周殉马坑(与兵马俑齐名)位于淄博市河崖头村。墓主为齐景公,是继姜太公后第25代国君,在晏婴辅佐下在位58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
殉马在600匹上下,世界罕见。全部是壮年战马,被处死后人工排列而成,马两行,前后叠压,昂首侧卧,作奔跑状,呈临战姿态。那时“千乘之国”就有威加四海的雄风,600 多匹马可装备 150 多辆战车,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的全部军力。
实力强大
兵力的强盛
图中遗迹证明了什么?
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首霸
问题
探究
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首位霸主?
1.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兼备,渔业和煮盐业发达
2.管仲改革
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影响: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3.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会盟
主要形式
晋文公争霸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楚庄王争霸
一鸣惊人
吴越争霸
以史为鉴
评价争霸
“春秋无义战”
春秋诸侯争霸有利有弊
材料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
材料一反映了诸侯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量减少。
材料二否定了战争的积极影响。
活动探究: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请你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破坏经济的发展等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统一步伐
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
全面客观
一分为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紧紧围绕课题中“动荡”一词展开,这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动荡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春秋末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争霸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也给人民带来灾难。到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变化。
随堂练习
1.研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专题知识,你认为下列资料中最有价值的是( )
A.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 B.齐国历史博物馆文物
C.《春秋十九霸》 D.管仲纪念馆游记
B
2.“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失,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A
3.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冶铸工艺的提高
C.战争武器的改进 D.生产力不断进步
D
石器和骨耜
铁农具和牛尊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时代,列国的事情都有可考见,和西周以前所传的“一个王朝的历史”大不相同了。要讲春秋时代的历史,就得先把当时几个大国提出来讲讲。春秋时代的大国,是晋、楚、齐、秦,其后起的就是吴、越。
——《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代和西周以前所传的历史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西周以前所传的历史,王室强大。
(2)根据所学,指出“春秋时代的大国”位于最东边、最西边的分别是哪两个诸侯国?
齐国,秦国。
(3)写出材料中“后起的”两个诸侯国的方位。
长江下游。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列宁
就材料一、二对战争的评价,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材料二,因为能够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两个方面评价战争,而材料一只看到了春秋争霸的消极影响。
板书设计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动荡根 源)
铁制农具
牛耕
王室衰微(动荡主因)
分封制
瓦解
统治力
大减
诸侯争霸(动荡体现)
看视频,知春秋
为何争霸
以何名义
何人争霸
评价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