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3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课件(共31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5 13:59:01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米饭
水稻
小米粥

如果让你来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原始居民》,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农之始
稻粟黍的人工栽培

农之工
先民的劳作与生活

农之用
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
遗址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10 000年至8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距今12 000多年至
10 000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水稻



时间线索










识读教材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回答问题。
(1)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位置。
(2)从地图上看,分析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空间分布
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位于长江流域。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位于黄河流域。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材料一 水稻是由野生稻经过培育改良而产生出来的人工品种。这些炭化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由于堆积层位浸没在水位线以下,与空气隔绝,水稻出土时,谷粒尚呈金黄色,可以看出外形完好,芒刺清晰,稻秆碧绿挺直,稻粒近椭圆形,与野生稻区别较大。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食:炭化稻谷
说明这些稻谷和野生稻区别很大,是人工栽培的品种。
材料二 在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的地板下面,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包括大量稻谷、稻壳、稻秆、稻叶和芦苇在内的堆积物,其厚度约为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堆积中的稻类遗存如果换算成新鲜稻米,可达数万斤。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食:炭化稻谷
稻类遗存数量很多,说明当时水稻产量大,单靠采集植物不会有这么多的剩余。
材料三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附近的田螺山遗址还发现了一块古稻田遗迹。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食:炭化稻谷
以上这些证据都表明,河姆渡人已将稻米作为主食,稻作农业已经进入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古稻田遗址的发现说明河姆渡人确实种植了水稻。
用:农具骨耜
材料一 耜是一种铲状工具,一般是木制的,由于木质容易腐朽,木耜的实物资料罕有发现,河姆渡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木耜仅发现了1件,而骨耜却发现了170多件。
相比木耜,骨耜耐磨、耐用,更耐保存。
专家依据骨耜边缘的磨蚀痕迹判断骨耜经常用于生产劳动,可以用来平地、挖沟、引水、排水。
材料二 这些骨耜边缘磨蚀得都很厉害,农业专家认定它们是河姆渡人在水田中使用的农具,主要用于(挖土)平地、挖沟、引水、排水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用:农具骨耜
材料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均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长木柄,再用藤条绑紧木柄头。用骨耜翻地,可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地力,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
大量骨耜的发掘,说明河姆渡遗址稻作农业已经十分成熟,完全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进入耜耕农业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用骨耜翻地可以增加地力,延长土地可供种植水稻的年限。
钵体表面的猪纹,尖嘴、竖鬃,形态生动逼真。它的前半身比现代猪要长很多,保留了较多的野猪的特征。
猪纹陶钵的出土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制作提供了实物资料,也使人看到了7 000多年前野猪向家猪过渡阶段的形态,为人们研究原始农耕时代家畜饲养的发展提供了史料。
用:猪纹陶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河姆渡人对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比较熟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远古时期家畜饲养的发展。
住:干栏式建筑
材料一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潮湿闷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功能,发明并建造了干栏式房屋。
材料二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结合材料,思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河姆渡人为什么建造干栏式房屋。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干栏式建筑有哪些功能?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
通风和防潮。
住:干栏式建筑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材料二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材料一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寒冷,雨水稀少,他们建造的这种半地穴式房屋,既能遮挡风雨又能保暖。
结合材料,思考:
(1)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有什么特点?
(2)他们为此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起到什么作用?
气候寒冷,雨水稀少,风沙大。
遮风挡雨,保暖防寒。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建造的房屋、种植的农作物的差异,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气候、环境因素。
用: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彩陶是红底黑色,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以鱼纹、鹿纹为多,说明半坡人日常生活中与鱼和鹿联系密切。
黑陶杯最薄处只有0.2毫米,极度精致。黑陶杯有快轮制作的痕迹,用快轮制作如此薄的陶器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工艺高超。这种高端的器皿只能被少数人使用,体现了当时社会权力和等级分化的变化趋势。

项 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在地区
距今年代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粮食品种
牲畜品种

项 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所在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住房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 骨耜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粮食品种 水稻 粟
牲畜品种 猪、狗、水牛 猪、狗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农作物的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的出现
磨制石器的使用
水稻、粟、黍
猪、狗、水牛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出土大量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方面人类对于动物、植物以及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人口得以较大规模地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B.耒耜等翻土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C.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A
2.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半坡人的房屋为半地穴式建筑;而河姆渡人则住“干栏式”房子,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野兽虫蛇。这反映出当时( )
A.居住形式与自然条件密切联系
B.人类生存环境恶劣
C.南北方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巨大
D.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D
A
4.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D
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种植技术的改进
C.自然环境的变迁
D.建筑技术的发展
A
板书设计
原始农耕生活
、农之始:稻粟黍的人工栽培
1.时间:距今10 000年左右
2.长江中下游:稻
3.北方地区:粟、黍
二、农之工:先民的劳作与生活
1.河姆渡人
2.半坡人
三、农之用: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1.标志
2.意义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