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1·安徽)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2.(2021·安徽)图1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3.(2021·安徽)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4.(2021·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5.(2021·安徽)表1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表1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
6.(2021·安徽)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国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国专科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7.(2021·安徽)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
A.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8.(2021·安徽)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吐过“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9.(2021·安徽)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0.(2021·安徽)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新的矛盾日益凸显,罗马缺乏一个适用于外来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关系的法律。针对这一情况,罗马帝国( )
A.颁布了成文法 B.建立了元首制
C.编制了儒略历 D.推行了万民法
11.(2021·安徽)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任何政府部门都有扩张权力的野心,而“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基于这一理念,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
A.总统和议员均由选民选举产生 B.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C.黑人和白人不能享有平等权利 D.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
12.(2021·安徽)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3.(2021·安徽)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14.(2021·安徽)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15.(2021·安徽)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
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二、辨析改错(8分)
16.(2021·安徽)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贾思勰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 )
(2)齐白石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鸿篇巨作《愚公移山》。( )
(3)王进喜于1960年率队参加胜利油田建设大会战,以他为代表的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
(4)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18.(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
19.(2021·安徽)读图2,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 (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 (填字母)。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可知,老子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根据“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所以孔子和老子都主张以民为本。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老子和孔子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主要掌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倡导“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不能胡作非为,不能以严刑峻法来威逼百姓。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后期各封国面积大幅度减小,原来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内出现多个封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嫡长子外的其他子弟,这样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需要掌握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这些巩固措施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交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民族融合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改革。
4.【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为皇帝,但仍然他们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识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设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赋税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B符合题意;
C.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故C不符合题意;
.D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知识的能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休养生息政策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6.【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分布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题干“科技人才增多”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明显增多。因此,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C符合题意;
D.题干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学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
7.【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抗日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中日战争的胜利。
8.【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拥有核武器是英国媒体认为应该赶快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原因,说明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两弹的研制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工人工资翻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造纸厂 的状况。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的重点首先在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城市也开始了试点探索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10.【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版图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原来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制定万民法,适应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万民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知道罗马法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罗马法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庞大帝国的统治;罗马法巨大的历史影响,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11.【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和所学知识,1787年,美国制宪议会在费城召开,华盛顿被一致推举为会议主席。会议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它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实行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2.【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厂内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平等,说明科技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要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重视科技。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题干意在说明一战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注意一战的影响:造成了人力,财力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对欧洲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战争导致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爆发,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促进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军事科学技术;
14.【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表现为北约组织的成立。题干反映的是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同时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体现,它在政治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策略。
15.【答案】C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可知,福利政策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亦称“福利国家”制度,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6.【答案】(1)错误,“《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错误,“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正确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著作。故题干错误,应该把“《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鸿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故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故题干错误,把“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20 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故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
(1)错误;“《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错误;“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 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徐悲鸿、贾思勰以及王进喜等相关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识记历史人物的主要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17.【答案】(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时代主题;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可知,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工人运动从独立战争到国民革命。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有: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故答案为:
(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人运动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近代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应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8.【答案】(1)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等。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等。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庄园制度;根据“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2)根据材料二“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的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改革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故答案为:
(1) 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 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等。
(3)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庄园制度、封君封臣制和西欧城市的兴起等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市民阶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19.【答案】(1)A;D
(2)示例: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图中是A;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D。(2)根据题干地图可以看出当时欧洲与中国之间存在贸易往来,说明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提炼观点后,结合世界历史中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开辟市场、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和鸦片战争等信息展开阐述。例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 1、A;2、D
(2) 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日益强大,而中国在此时却进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所以,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 / 1安徽省2021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1·安徽)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可知,老子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根据“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所以孔子和老子都主张以民为本。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老子和孔子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主要掌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倡导“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不能胡作非为,不能以严刑峻法来威逼百姓。
2.(2021·安徽)图1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A.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后期各封国面积大幅度减小,原来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内出现多个封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嫡长子外的其他子弟,这样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需要掌握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这些巩固措施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2021·安徽)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交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民族融合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改革。
4.(2021·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为皇帝,但仍然他们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识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设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2021·安徽)表1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表1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
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
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
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
A.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赋税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B符合题意;
C.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故C不符合题意;
.D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知识的能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休养生息政策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6.(2021·安徽)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国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国专科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题干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分布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题干“科技人才增多”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明显增多。因此,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C符合题意;
D.题干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学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
7.(2021·安徽)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
A.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抗日力量,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中日战争的胜利。
8.(2021·安徽)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吐过“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拥有核武器是英国媒体认为应该赶快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原因,说明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弹一星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试爆成功。两弹的研制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9.(2021·安徽)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工人工资翻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造纸厂 的状况。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的重点首先在农村,农村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城市也开始了试点探索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10.(2021·安徽)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新的矛盾日益凸显,罗马缺乏一个适用于外来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关系的法律。针对这一情况,罗马帝国( )
A.颁布了成文法 B.建立了元首制
C.编制了儒略历 D.推行了万民法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版图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原来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制定万民法,适应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万民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知道罗马法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罗马法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庞大帝国的统治;罗马法巨大的历史影响,欧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11.(2021·安徽)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任何政府部门都有扩张权力的野心,而“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基于这一理念,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
A.总统和议员均由选民选举产生 B.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C.黑人和白人不能享有平等权利 D.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和所学知识,1787年,美国制宪议会在费城召开,华盛顿被一致推举为会议主席。会议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它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实行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12.(2021·安徽)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厂内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平等,说明科技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要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重视科技。
13.(2021·安徽)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题干意在说明一战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注意一战的影响:造成了人力,财力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对欧洲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战争导致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爆发,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半殖民地,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促进了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军事科学技术;
14.(2021·安徽)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答案】A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表现为北约组织的成立。题干反映的是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推出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同时在经济上遏制了苏联。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体现,它在政治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延伸,是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策略。
15.(2021·安徽)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 )
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答案】C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可知,福利政策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亦称“福利国家”制度,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辨析改错(8分)
16.(2021·安徽)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贾思勰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 )
(2)齐白石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鸿篇巨作《愚公移山》。( )
(3)王进喜于1960年率队参加胜利油田建设大会战,以他为代表的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
(4)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
【答案】(1)错误,“《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错误,“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正确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著作。故题干错误,应该把“《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鸿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故题干说法错误,应该把“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故题干错误,把“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20 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故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
(1)错误;“《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错误;“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 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徐悲鸿、贾思勰以及王进喜等相关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识记历史人物的主要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时代主题;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可知,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工人运动从独立战争到国民革命。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有: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故答案为:
(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3)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工人运动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近代工业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应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8.(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答案】(1)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等。
(3)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等。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城市居民的身份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庄园制度;根据“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2)根据材料二“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知,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的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改革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故答案为:
(1) 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
(2) 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等。
(3)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封君封臣制、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庄园制度、封君封臣制和西欧城市的兴起等相关知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市民阶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活动与探究
19.(2021·安徽)读图2,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 (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 (填字母)。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A;D
(2)示例: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图中是A;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D。(2)根据题干地图可以看出当时欧洲与中国之间存在贸易往来,说明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提炼观点后,结合世界历史中的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开辟市场、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和鸦片战争等信息展开阐述。例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 1、A;2、D
(2) 观点:清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畅销海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日益强大,而中国在此时却进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所以,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