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估算方法优化的交流,懂得需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点优选合适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数感与估算意识。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推理、判断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为了悬赏的神秘大奖,小黄人要闯关。这个任务是给下面的得数找到它们真正的家。
700+900= 300+200= 1500-700= 500-300=
为什么你算得这么快?
问题情境:闯关成功。小黄人领到500元奖金。它看上了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吹风,价格如下:电话机358元,电吹风218元。用5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师:1、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这个问题和平常遇到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会怎么提问?
生:买这两件东西一共多少钱?……比……多/少多少钱?
师:这时我们就要准确地算。1、这里问够吗?实际上只需要你怎么做?(估算、估一估)那什么是估算?猜猜看。2、你想怎么解答?
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师:板书思路。358元超过了300元,218元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元),实际上358+218肯定大于500。带500元不够。
太了不起,用这种办法把这么难的问题解决了!是什么办法?估算太方便了!
师生一起研究能不能用数学符号翻译得更简洁!师板书规范解答格式。
师:但又怎么确定是正确的?(你们都是再加一遍来验证,还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生:小组讨论该怎样检验。
【设计意图】由学生独立想、相互说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精算遇到困难再转为认清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通过追问进一步探索,明确估算方法要根据情境和数据特点选择最合适的,从而培养灵活的估算能力。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问题情境:好,既然500元不够,带700元呢?还是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生:把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师:展示估大、估小两种学生答案。这两种答案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不喜欢(估小)?这个问题跟上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为什么刚才用估小,现在估大?什么时候估大,什么时候估小,由谁决定?看来怎么估还得看数据特点呢!
【设计意图】重新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用估算的最合适的方法与具体情境的特点有关的灵感。
综合练习,提升认识
问题情境:买完东西,小黄人想去礼堂看演出。城关镇礼堂有3000个座位,来的三所小学各有八百多名学生。如果这三所小学的学生同时来参加活动,能坐下吗?
师:这道题能不能用估算?你怎么知道的?展示估成900的两种书写答案。为什么想到用乘法?为什么不估小,不估成800?其实不够坐是看什么决定的?
【设计意图】学生主导,再次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尤其是这里的“八百多”既可能接近800,也可能接近900,更能体现学生是否具备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的能力。
变式练习:我把3000个座位改为2300,又该怎么解决?
生自主探讨。
【设计意图】提升难度,巩固解决问题的过程。本题旨在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境估大,什么情境估小由谁决定。
回顾反思,总结收获
师:学习到这里,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了吗?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
小黄人也从生活中找到估算小助手的影子,请看!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500元:358>300 700元:400+300=700(元)
218>200 358+218<700
300+200=500(元) 答:带700元够。
358+218>500
答:带500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