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5 21: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马 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一食(shí)
粟(sù) 食马者(sì)
(2)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奴隶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仅。
辱:受屈辱。
一食: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策:鞭打。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2.重点句子翻译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
答案示例: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4.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
答案示例: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答案示例: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生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
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答案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的?
答案示例: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2.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答案示例:《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马 说托物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