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清朝学者顾栋高发现,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有二十个国家曾经迁移过:同一个国名,在
不同时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有学者仔细地将这些国家的迁移记录画在地图
上。几乎毫无例外,这些国家都是从比较接近宗周(今西安)或成周(今洛阳)的核心地
区,逐步往外移。这主要反映了
A.兼并战争的激烈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统治范围的扩大
D.宗法分封的破坏
2.东汉名臣刘宽,他的一块墓碑上竟然列出约三百个门生的名字,其中有九十六个是当时在
职的官吏。不仅如此,他的另一块墓碑上还列出了五十个属吏的名字。这主要体现了
A.宗法制度全面恢复
B.豪强势力趁势而起
C.地方势力把持选官
D.地方政治腐败黑暗
3.有学者指出:“(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字,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
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
这一现象体现了
A.纲常伦理逐渐淡薄
B.君主素质不断降低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君臣矛盾日益激化
4.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
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公民大
会通过。这一设计
A.排除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改变
C.确保了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
D.体现了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
5.1806年,英国政府为了提高征募新兵的效率,内阁建议准许天主教徒在军队可出任所有军
职,但国王乔治三世却下令内阁撤回建议,而且要承诺日后不要再提出这样的建议。当时
内阁同意撤回建议,但反对承诺日后不作同类建议,结果内阁在1807年被罢免,这反映
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文官制度建立势在必行
C.责任内阁尚待完善
D.宗教矛盾激化一触即发
6.1788年,麦迪逊在《纽约邮报》上发表文章称:“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数量有限,
而且都有明确定义。而其他留给各成员国政府(即各州政府)的权力,数量众多且没有明
确限定。”该观点
A.背叛了独立战争的承诺
B.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
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保证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答案
1.C解析: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国不断向外迁徙,可见西周分封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可得 C。
A 选项中兼并战争是春秋时期时代特点,不符合;B选项中央集权是战国后期逐渐出
现,也不符合,D 选项不合题意。
2.B解析:刘宽门生故吏众多,反应了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崛起。故选 B。A选项“全面”一
词不当;C、D选项未体现。
3.C解析:明清时代君主对臣子批答用语粗鲁,反映双方地位悬殊,由此可知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A选项宗法观念使用不当;BD选项材料中未显示。
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巴达城邦的长老会议,主要由国王和贵族组成,国家大
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这体现了贵族寡头政治的特点,D项正确;虽然斯巴达城
邦实行寡头政治,但是公民也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排除 A项;根据“凡国家大事都
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可知公民大会职能并没有发生改变,排
除 B项;“确保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C项。故选 D项
5.C解析:内阁与国王发生冲突并屈服于国王,说明责任内阁尚待完善。ABD 表述不当,均
未体现。
6.C解析:根据 1788 年可知新宪法即 1787年宪法,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宪法明确了中央与
地方的权力界限,所以选 C;ABD均未能体现。
7.C解析:从内阁成员可以看出,清政府实行假立宪、真独裁,最终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
立;AB均未体现,D时间不符合。
8.C解析:从 “党权代民权”等语可知,国民党力图维持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
理念。B选项未能体现;D选项时间不正确。
9.D解析:秦朝二十等爵制为军功爵制,依功劳晋升,按级别享受不同等级特权,所以选
D;ABC均未体现。
10.A解析:从“难于法之必行”、“询事而不考其终”等语可以看出张居正旨在强调官吏考
核的必要性。BCD 均未体现。
11.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荐举制的影响,据此可以得出 C。
12.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存在严重取解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所以选 A;BCD均
未体现。
13.A解析:从台谏职能变化可以看出,用于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功能加强,用于监察君主的
谏官智能削弱,故而选 A。
1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而
西欧则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科举制在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归根结底是因为中
西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故 D项正确;综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应该
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作答,A、B、C三项明显不是根本原因,均排
除。故选 D项。
15.D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实行文官政治改革后,文官的独立性增强,不受选举和执政党
更迭影响,这有利于保障政府机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D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没有涉及政党制度,排除 A项;英国文官政治
改革只是有利于预防官员腐败问题,但并没有彻底防止官员的腐败,排除 B项;英国
的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故选 D项。
16.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为扼杀革命思潮、笼络留日学生,颁布了《奖励游学
1 / 3
毕业生章程》,故选 A.
17.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何廉旨在批评国民政府裙带之风盛行,官员选拔不由考试院
而由权贵推荐,故而选 C;ABD均未体现。
18.A解析:综合材料可以得出 A;BCD均未体现。
19.D解析:以君主律令为法律条文,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所以选 D;ABC均未体现。
20.C解析:结合材料可以得出,安福乡约之所以失败在于程文德离职后,地方官不能以礼
相待,所以选 C;ABD均未体现。
21.A解析:从禁止无限制复仇与用罚金代替同态复仇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具有理性主义
精神;BCD未体现。
22.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2世纪意大利地区兴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这适应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BD选项未体现出来,C选项时间符合。
23.C解析:新教伦理鼓励信徒通过劳动获得财富,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A选项逻辑混
乱;B选项时间不符合;D选项无法对应。
24. A解析:根据“客观上迫切需有一部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法律”可知是基于我国社会
不断发展而实施的,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A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在建国初期已经确立,排除 B项;1954年宪法颁布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排除 C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志,排除 D项。
25. C解析:据题意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墨家和法家
的内容,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照搬”
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A项;材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
非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排除 BD项。故选 C项。
26 题:(1)先秦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关系,而汉代察举制主要考察官员的德行,隋至
清朝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是官员的才学。(每点 3分,共 6分)
(2)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
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每点 3分,共 6分,任意答
三点即可)
特点:政治中立,工作隐名;职务常任,论功晋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分,
每点一分,答出两点即可)
(3)意义:中国: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多民族封建国
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西方:提高了文官质量和政府行政效
率;保障了国家政局稳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现固了工业资产
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4分,答到中西方两面即可)
27题:(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教育对
象扩大。(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变化:家训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反思八股取士的弊端;开始受西方
文明影响 。(6分,每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
背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商品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社会矛盾复杂化;鸦片战
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开展,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始
学习西方。(4分,每点两分,答出两点即可)
(3)当代价值:有助于营造健康的政风及社会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关
系;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分,每点两分,答出两点即可)
28题:【答案】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10分)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
称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称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
2 / 3
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称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
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
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
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柔和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
奠定了思想基础。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