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石拱桥》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12 21: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教学目的:
1.能认识说明文及与记叙文的区别。
2.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3.能记住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难点:
1.会懂得本文的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
2.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先学):自主学习-----质疑----合作学习----提交问题
第二课时 (后教):出示目标---听写字词---探究学习---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先学)
课文导读
一、字词
1、生字词
弧形(hú) 拱桥(gǒng) 洨河(xiáo) 桥墩(dūn) 河堤(dī)
推崇(chóng):表示对人或事物的优势十分推重。
古朴(pǔ):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匀称(chèn):均匀,比例和谐。
巧妙绝伦(lún):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或模仿的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交头接耳(jiē):形容彼此靠的近,低声说话。
2、多音字与形似字
(zǎi)记载 (héng)横向 (chèn)匀称 (xiāo)姓肖
载 横 称 肖
(zài)记载 (hèng)蛮横无理 (chēn)名称 (xiào)惟妙惟肖
崇(chóng)推崇 弧(hú)弧形 陡(dǒu)陡峭 皎(jiǎo)皎洁
孤(gū)孤独 徙(xí)迁徙 洨(xiáo)洨河
祟(suì)鬼鬼祟祟 狐(hú)狐狸 徒(tú)徒弟 狡(jiǎo)狡猾
二、作者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培养了大批的桥梁设计人才。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2、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我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加强对华经济制裁、叫嚣“红色中国不攻自倒”的反华论调极为猖獗的时代。在经济贫困,自然灾害连续而至,以及反华势力猖狂叫嚣的情况下,有些人产生了前途渺茫的心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一大批进步作家和知识分子写出了大量反应我国聪明智慧、坚强不屈精神的科普性文章,大大鼓舞了当时全中国人民的斗志。这些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茅以升以其对桥梁专业的深厚造诣,结合我国桥梁发展的悠远历史,写下了这篇文章。
3、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是对客观事物作说明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用途、关系等,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包括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以及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种类、成因、功能等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
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
首先明确是哪类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为主;事理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为主);其次,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另外,还可按行文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弄清文章的脉络,说明的顺序就能理清了。
(4)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10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说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将“卢沟桥”与“永定河的河堤”作比较,得出“足见它的坚固”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10.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⑺引用:引用,标记是引号。
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准确;举例子、作比较:通俗、具体;引言论: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
(5)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 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三、课文内容详解
1、文章内容与结构
《中国石拱桥》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闪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歌颂了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文章结构
(1——2段)石拱桥的形状及特点
以赵州桥为例
(3——8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 以卢沟桥为例
(9段)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10段)我国石拱桥当代的发展
2、重难点句子解析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句子中的“大约”和“可能”这两个词能不能去掉?他们有什么作用?)
“大约”和“可能”都是表示估计,即不肯定。因为“旅人桥”究竟建成于哪一年,不十分清楚,只能用“大约”,而“旅人桥”究竟是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也没法考究,所以也只能用“可能”表示估计。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所以不能去掉。
(2)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也就是理性认识。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此“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以省略,而正要使用他们来确定递进关系。
3、写法探寻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采用了从一般到个别、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先介绍了一般石拱桥在外形和结构上特点,然后介绍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设计巧妙的特点,并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作具体说明。最后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光辉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石拱桥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后教)
一 、导入新课。
导语:桥是大地上最真实、最亲切的形象,它总是那样的平凡又像是没人关心似的,从溪流的这一边跨搭到那一边,经受千人踩踏,暴洪冲刷,坚贞的挺立是它不变的形象。以上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桥。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又该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石拱桥》。
二、合作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石拱桥有哪些特征?
3、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
4、文章举哪些事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是惊人的杰作?
5、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6、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各说明了什么?
7、 卢沟桥有哪些特点?
8、 课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举例说明。
9、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10、 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1、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新发展?试举例说明。
三、拓展训练:
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采。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________。
2.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________。
3.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逻辑顺序
4.风雨桥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与其他木石结构桥相比,在建筑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是 : [    ]
A.不怕风雨             B.更为壮观
C.建桥不用一颗铁钉     D.比其他桥长
5.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四、布置作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坐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成“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3.文中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