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了解其运用作用 。
3、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作者笔下的画意美。
学习重难点:
1.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了解其运用作用
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法导航:
建议你这样读说明文。
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明确说明的方法;品味语言的特点
二、资料链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
专家名人说园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陈从周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刘国正《闲步网狮园》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三、预习、导学
(一)课前预热
1. 1)辨明字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
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 庸俗( )
镂( )空 蔷薇( )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2.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
(二)(1)你认为文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建筑中的地位?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2)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3)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苏州园林的具体设计主要有哪些讲究?
(三)课堂研讨
(一)读课文3——9自然段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用笔划出来。
(2)3、4、5、6段与第二段什么关系?
(3)7、8、9段与中心什么关系?
(四)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标明序号。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 哪几句是写局部 哪几句是写细部?根据所标序号,你能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五)为了更好的说明事物的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2.游览 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6.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7.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六)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四、巩固、拓展: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 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3.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五、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 、 、 ,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 阻挡 吸收 B.过滤 吸收 阻挡
C.吸收 阻挡 过滤 D.阻挡 过滤 吸收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
(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
(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建筑美,根据我们所学的欣赏美的方法,介绍文登学公园(雕像 石刻 树木等)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