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利与弊。
2.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3、了解宋辽、宋夏的关系和南宋的偏安,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恩平黄冈实验中学
孟凡彬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CONTENTS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01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02
王安石变法
03
目录
04
南宋的偏安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此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背景
(1)收权——收归地方权力(“方镇太重”)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2)分权——分散机构权力(“君弱臣强”)
中央:二府三司制
探究: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①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文人治国”----崇文抑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
唐代二百九十年共得进士6442人,平均每年不过二三十名进士。宋太宗执政22年间,仅进士一科即取近万名,平均每年450余人。
宋末,一次录取多达六七百人,再加诸科,官僚集团迅速膨胀。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
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杯酒释兵权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经济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军事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分散地方权力,加强监督 四监司—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小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2.分散中央机构的权力 中央 (三分相权)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分析宋初集权政治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③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县日就困弱。——《朱子语类》
影响:
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1)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2)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北宋积弱局面。
(3)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积贫局面。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
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1.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2.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3. (2020·西安模拟) 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这反映了此时( )
A .官僚机构简洁高效 B .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
C .文官政治不断发展 D .奉行“重文轻武”政策
C
真题再现
D
C
4、“宋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宋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宋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 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B 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
C 台谏分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 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2020·济南模拟) 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
A .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 .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 .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 .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D
B
积贫积弱
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1)北宋与辽
①北宋两次夺取燕云十六州失利
②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岁币”
(2)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但保持帝号;“岁赐”
【思考】“积弱”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什么?
军政败坏、“养兵”政策;阅读(P51“历史纵横”)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统治危机的出现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钱穆)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燕云十六州
宋辽“澶渊之盟”
(“岁币”)
宋夏“庆历和议”(“岁赐”)
1.“积弱”—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①养兵:实行“募兵制”,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冗兵)
②养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冗官)
三冗两积
积贫
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
花钱买和平
加剧
二、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统治危机的出现
1.“积弱”—边防压力
2.“积贫”—财政危机
【学术争鸣】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朝的误解,应予纠正。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的商榷》(陕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
练一练:
1、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西夏王。这说明 ( )
A .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 B .力图保护边境贸易
C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 D .坚持平定的民族政策
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人们休养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发老迈的人,都不识识打仗的武器了)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A
B
1.背景
相关史料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3)“庆历新政”的失败。
加强中央集权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战斗力削弱,频吃败仗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4)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三、王安石变法
练一练:
1.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共同点是(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 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
3“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A
B
B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靖康之变”
1127年,靖康之变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
宋金对峙,南宋偏安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2,梳理教材思路。
四、积弊难返——南宋的偏安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防弊:
强中央集权
二、新弊:
危边防财政
三、解弊:
王安石变法
四、积弊:
南宋的偏安
1、背景
2、措施:削弱地方、分散相权、崇文抑武
3、影响:积极、消极
1、积弱:边防压力
2、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1、背景
2、基本概况:时间、原则、目的、内容
3、影响
1、南宋的建立
2、南宋的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