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石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石首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5 19:4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首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以正确的填涂方式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栏内,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代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茝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只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皎而愈明。
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穷”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穷”。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穷”也没有多大关系。
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穷”!《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 “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
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憙,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二个月后溘然长逝。
“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
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
(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刘继才《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的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
B.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
C.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进退无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来,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
D.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
C.李熹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士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
D.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D.“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
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
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幽林深壑,滑道溜索,奇峰险壁,高峡断谷相映成趣。所有一切如同人间仙境。
B.文章倾向与视觉景观的描写。油菜黄花闹嚷,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登场,槐花柳絮喧腾,又把栗叶误当树花。所有的一切呈现出花团锦簇的形象。
C.文章写老屋的丰富内涵,听随着云气团上来的豫剧老腔,老人一声“回来啦”,让人找回老家的感觉,充满了融入乡愁的人文气息。
D.文章写范家门的重生,从乱采滥伐到发展旅游,走上了一条幸福路,又落笔村里挖掘出溶洞,从而与第三段所写的古洞展厅珠联璧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
B.第三段以“且不算完”来承接上文写特色的内容,旨在引出下文写村中的一个倒三角小洞口,寥寥数语就揭示出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广博优势。
C.文中写“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由实入虚,从原生态的生活气场发散,透视出生活中的不变与变,使感性与理性完美融合。
D.作为一篇“状物散文”,本文突破写景状物的传统,用浓墨重彩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用鞭辟入里的议论为文本注入丰富内涵。
8. 文章在语言描写上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4分)
9. 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之伟,字子大,吴郡钱塘人也。家世儒学,以《三礼》专门。父规,梁奉朝请,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善。
之伟幼精敏,有逸才。七岁,受《尚书》,稍习《诗》《礼》,略通其学。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其早成。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乃启补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钞撰群书,各为题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之伟为序。及湘阴侯萧昂为江州刺史,以之伟掌记室。昂卒,庐陵王续代之,又手教招引,之伟固辞不应命,乃送昂丧柩还京。仍侍临城公读。寻除扬州议曹从事、南康嗣王墨曹参军,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梁皇太子释奠于国学,时乐府无孔子、颜子登歌词,尚书参议令之伟制其文,伶人传习,以为故事。转补安前邵陵王田曹参军,又转刑狱参军。之伟年位甚卑,特以强识俊才,颇有名当世。吏部尚书张缵深知之,以为廊庙器也。
侯景反,之伟逃窜山泽。及高祖为丞相,素闻其名,召补记室参军。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高祖受禅,除鸿胪卿,余并如故。之伟启求解著作,曰:“臣以绍泰元年,忝中书侍郎,掌国史,于今四载。臣本庸贱,谬蒙盼识,思报恩奖,不敢废官。著作之材,更宜选众。御史中丞沈炯、尚书左丞徐陵、梁前兼大著作虞荔、梁前黄门侍郎孔奂,或清文赡笔,或强识稽古,迁、董之任,允属群才,臣无容遽变市朝,再妨贤路。尧朝皆让,诚不可追,陈力就列,庶几知免。”优敕不许。寻转大匠卿,迁太中大夫,仍敕撰梁史。永定三年卒,时年五十二。之伟为文,不尚浮华,而温雅博赡。所制多遗失,存者十七卷。
(节选自《陈书 杜之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B.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C.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D.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包含各领域礼乐文化的理论。
B.钞撰是一种史书编纂形式,其创作法为专钞一史,节略重组后拟题作序。
C.廊庙是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古礼规定重要国事要在廊庙谋划。
D.著作是古官职名,专掌文史之任,大著作是著作郎中年资较高者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之伟家学专一,传承友善家风。他的家庭世代研习儒学,专治《三礼》之学。父亲杜规,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好。
B.杜之伟幼学早慧,少时博览群书。他幼年精勤聪敏,有出众的才智。七岁后先后受教《尚书》《诗》《礼》,十五岁遍读文史及礼仪之类古籍。
C.杜之伟受人推重,从而担当要职。仆射徐勉看重他的文章有笔力,启奏补他为东宫学士;吏部尚书张缵认为他是能为朝廷负重任的大臣之才。
D.杜之伟名闻天下,受到高祖赏识。他凭着强识俊才,在当世享有盛名。高祖久闻其名,召补他为记室参军,后又诏命他不要辞去著作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昂卒,庐陵王续代之,又手教招引,之伟固辞不应命,乃送昂丧柩还京。
(2)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高祖受禅,除鸿胪卿,余并如故。
14.杜之伟上奏疏请求解除大著作之职,是从哪几方面陈情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双莲①
赵长卿
二乔姊妹新妆了。照水盈盈笑。多情相约五湖游。似向群花丛里、骋风流。
丁香枝上千千结。怨惹相思切。争如特地嫁薰风。吐尽芳心点点、绛唇红。
①双莲:指并生于同一枝干的两朵荷花,又名并蒂莲。古代以之为祥瑞征兆。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了”字饱含妆容初成的惬意,与“小乔初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B.姣花照水,盈盈一笑,把清水出芙蓉的清纯和含苞欲放的娇羞集于一身。
C.“相约”暗写花开并蒂,双莲在花丛中风流无限,岂是惹怨的丁香可比?
D.薰风作伴,荷香四溢,更有芳心点点,红艳绛唇,与首句新妆遥相呼应。
16.在咏物诗词中,本词独辟蹊径,体现描摹物象的新颖性,请结合全词赏析这一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不以吃饱居安为念,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君子好学的概念。
(2)在《老子》四章中,强调人们只要始终如一,事情总能成功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印证了“不忘初心”的理念。
(3)李白《将进酒》中,用极其夸张之笔,写盛情款待、纵情豪饮的热闹场面,体现借宴饮之乐暂以忘忧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就要结束外科实习时,有天晚上,护士长通知我到主任办公室个别谈话。
日光灯非常明亮,发出丝丝叫声,好像灯管里潜藏一条白蛇。
外科主任说,你可知道,外科是医学的王冠?
我点头。外科主任接着道,女外科医生,是王冠上镶嵌的宝石。
外科主任接着问,小毕医生,你有没有发现我对你特别好?
这回我非得开腔不可了。我说,对不起,主任,没发现。如果让我实事求是地说,我觉得您对我,是比对一般人还不如的。
主任惊诧道,此话怎讲?难道不是我经常在大查房时提问你吗?难道不是我把更多的手术机会安排给你吗?难道……
我说,主任,您大查房时,提问本不是我所诊治的病人相关问题,让我万分紧张。您把手术机会多多分配于我,让我不堪重负。然而,我很不安。当您的第三助手,让渴望得到此机会的很多医生嫉妒我,同学们也迁怒于我。
外科主任难得愣怔,浮现错愕神情。我从未见过他这表情,面对病人,面对下属,在所有时间内,他都是运筹帷幄地镇定。
片刻,他调整了思绪,说,在任何一个行业里,你若想出类拔萃,除了痛下苦功之外,也要忍受风必摧之的考验。
我觉得这话更像是他说给自己听的。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项是(3分)
A.“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B.“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
C.“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D.“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您的第三助手,让很多渴望得到此机会的医生嫉妒我,同学们也迁怒于我。所以,我很不安。
B.所以,我很不安。当您的第三助手,让渴望得到此机会的很多医生嫉妒我,同学们也迁怒于我。
C.可是,我很不安。当您的第三助手,让很多渴望得到此机会的医生嫉妒我,同学们也迁怒于我。
D.当您的第三助手,让很多渴望得到此机会的医生嫉妒我,同学们也迁怒于我。可是,我很不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日光灯这一平常的事物作了新奇的描摹,请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修辞特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速滑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外观采用了22条“冰丝带”环绕跃动的设计,将冬奥体育文化与“谁持彩练当空舞”的中华之美融为一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 ),天然材质瓦片铺就的独特遮阳节能屋面,恰似龙鳞一般熠熠生辉,被网民昵称为“雪游龙”。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了敦煌飞天的元素,飞天衣袂翩跹的曲线,映射在雄浑硬朗的首钢老工业园区遗址上,凸显出滑雪大跳台灵动飘逸的身姿。延庆冬奥村按照中国北方山村文化特色进行设计建造,“村落”依山形地势而建,秉承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半开放的院落中,原生树木成为主角,让掩映山林中的延庆冬奥村有了“十里山村道,千峰栎树林”的诗意。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如巨龙般的1.9公里赛道蜿蜒而下到小海坨山上
B. 蜿蜒而下从小海坨山上 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一般
C. 从小海坨山上蜿蜒而下1.9公里的“巨龙”是赛道
D. 1.9公里的赛道如巨龙般从小海坨山上蜿蜒而下
22.请用一句话压缩上面的文字,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往今来,描绘海棠的名句佳篇层出叠现。如元好问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苏东坡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是,文人墨客只注重海棠的花与色,而忽略了其风骨、精神、品格。
高明的画家重神而略形,如文同画竹,“扫取寒梢万尺长”,在虚与实之间,更能体现竹子的神采。而那些只追求形似的人,却往往达不到这种形神兼备的效果。
请借鉴而不拘泥以上材料,以“形与神的把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与原文表述不同,材料一第二段认为屈原所处的时代更是开放自由的时代,第三段指出他的自沉与外在社会环境关系不大。C项“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错,材料一第四段“古今论者……最为知音”是指李商隐是阮籍的知音。D项“变化”“改变”与原文不符,材料二主要指出比兴内涵和外延在增加,是在承认原有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而不是推倒炉灶式的改变。
2.【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C项“这是洁身自处的士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表述不当,从后文对嵇康的例析中可以看出,洁身自处的士人们,也可能选择高歌猛进,从容赴死之途。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ACD项所选诗句均运用了比兴手法,B项只描写景象,借以抚今追昔,故选B。
4.【答案】比兴是运用具象类比,在描绘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从而情理交融、抒怀言志的文学修辞手法。
【评分标准】按答题要点赋分,“具象类比”“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抒怀言志”“文学修辞”各1分,共4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主观题,结合材料内容,对主述对象“比兴”的定义进行概括。“定义=种差+邻近的属”,因此下定义首先要找准“临近的属”,即概念的本质属性,随后通过概括,找出种差,然后把定义写成“什么是什么”的形式。只要结合两则材料,不难选出“具象类比”“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抒怀言志”“文学修辞”等关键词句,再组合作答即可。
5.【答案】①区别:屈原妙用比兴,使深邃意旨更加明白晓畅;阮籍恰恰相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②原因:屈原生活在策士脱颖而出,楚材晋用,天地四方任遨游的精神自由的大时代,他可以畅所欲言;阮籍却生活在权杖森冷,士人气骨屡遭打压的黑暗时期,他只能借比兴一吐胸中浊气,隐喻难言之隐。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是一道主观题,结合材料一进行梳理。考查学生从点到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找出支撑分论点的论据即可简要分析。材料一主要对屈原和阮籍运用比兴的区别和原因作了分析,要筛选要点,尽可能全面回答问题。
6.【答案】D
【解析】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选项D“与第三段所写的古洞展厅珠联璧合”表述有误,这两处写的是同一景观,属于前后呼应。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D项说“用浓墨重彩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这一判断是错误的。文中关于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的片段叙述,在文本中的比重并不大,算不上“浓墨重彩”。
8.【答案】①整句与散句和谐组合。如“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对仗句与简洁明了的散句自然契合,读来颇有韵味。②穿插运用修辞手法。如“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运用拟人,“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运用比喻,从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范家门的精致“妆容”。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散文语言特色的能力。作答时,结合阅读初印象,可理出骈散结合和修辞手法两个答题点,再针对性地举例分析即可。
9.【答案】①情思: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视角,移步换景,层层渲染,借以表达对这一方土地的热情礼赞。②理趣:通过对范家门的历史与现实的趣味性审美观照,揭示平常中的高贵、可持续发展、文物与文化传统等事理。③情理交融,浑然天成。在看似散漫的笔触中,融情入理,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不着痕迹地提示了改革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这一潜在主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从表达方式角度答抒情、议论并分析也应该酌情给分。
【解析】本文用生动的笔触,对乡村振兴加以讴歌,在对这片土地的赤热深情中,也用趣味性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若干理趣。如果从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10.【答案】B
【解析】第一处区分为“重”,“重”在此处应是动词,看重,故排除AC项。第二处区分为“舍身”,“舍”后是否断开,是选择正确与否的关键。如果把“寺舍”理解为一个词,就导致误判。此处“舍身”是指帝王为宣扬佛法自加苦行,故排除D项。整个断句应为:仆射徐勉尝见其文,重其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舍身,敕勉撰定仪注,勉以台阁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11.【答案】B
【解析】选项中“专钞一史”判断有误,钞撰有“专钞一史”“合钞众史”两种情形。此题可从文中得到启迪,“与学士刘陟等钞撰群书”,“群书”指多部史书,可见是博览群书的钞撰方式。
12.【答案】C
【解析】C项与原文不符,“启奏补他为东宫学士”原因在于梁武帝驾幸同泰寺为宣扬佛法自加苦行,诏徐勉撰定仪注,徐勉认为台阁先前无此礼,召杜之伟草拟其仪,属于因事荐任,C项却单一表述为因才荐任。
(1)【答案】萧昂去世,庐陵王萧续接任,又亲手写教令招引他,杜之伟坚决推辞不应召,于是护送萧昂丧棺回京。
【评分标准】卒,去世,1分;手,亲手,1分;固,坚决,1分;句意1分。
(2)【答案】升任中书侍郎,领衔大著作之职。高祖接受禅位,授予他鸿胪卿之职,其余职务都照旧。
【评分标准】迁,升任,1分;受禅,接受禅位,1分;除,授予……官职,1分;句意1分。
【解析】先选出文言采分点,选择准确词义,再联系上下文,借助课本文言知识迁移,要特别注意词义的联想价值,如“领”可联想到“领衔”之义。
14.【答案】①回顾自己任职经历,逊称自身平庸不堪其任;②推荐适合担任其职的人选,诚恳举贤;③表达自己退职让贤的心愿。
【评分标准】每层观点分析1分,共3分。
【解析】杜之伟上奏疏论说了自身辞去大著作之职的理由,说理思路明晰,体现了雄辩的气势,仔细研读可发现,该论断注重分层说理,学生答题时,分层剖析并合理表述即可。
【文言译文】
杜之伟,字子大,是吴郡钱塘人。家庭世代治儒学,以《三礼》为专门之学。父亲杜规,梁朝任奉朝请,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好。
杜之伟幼年精勤聪敏,有出众的才智。七岁受教《尚书》;稍后又学习《诗》、《礼》,略通这些学问。十五岁遍读文史及礼仪方面的古书,当时有名人士称他早成。仆射徐勉曾见到杜之伟的文章,看重他的文章有笔力。中大通元年,梁武帝驾幸同泰寺为宣扬佛法自加苦行,诏徐勉撰定仪注,徐勉以台阁先前无此礼,召杜之伟草拟其仪。于是启奏补杜之伟为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抄撰群书,各为题目。所撰《富教》、《政道》二篇,都由杜之伟为序。到湘阴侯萧昂为江州刺史,以杜之伟掌记室。萧昂去世,庐陵王萧续接任,又亲手写教令招引他,杜之伟坚决推辞不应召,于是护送萧昂丧棺回京。于是侍奉临城公读书。不久封扬州议曹从事、南康嗣王墨曹参军,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梁朝皇太子祭拜于国学,那时乐府无孔子、颜子登歌词,尚书参议命令杜之伟拟制其文章,艺人传习,成为佳话。转补安前邵陵王田曹参军,又转任刑狱参军。杜之伟年纪地位卑下,只凭借强识俊才,在当世享有盛名。吏部尚书张缵深为了解他,认为他有能为朝廷担负重任的大臣之才。
侯景反叛时,杜之伟奔逃到山泽。到高祖担任丞相,久闻其名,召补为记室参军。升任中书侍郎,领衔大著作之职。高祖接受禅位,授予他鸿胪卿之职,其余职务都照旧。杜之伟启奏请求解去大著作之职,说:“我在绍泰元年,愧任中书侍郎,掌国史,至今已四年。我本是平庸卑贱之辈,谬蒙重视赏识,我思报恩奖之情,不敢废官职。著作之才,更应从众人中选。御史中丞沈炯、尚书左丞徐陵、梁朝前兼大著作虞荔、梁朝前黄门侍郎孔奂,他们有的文清笔富,有的强识通古,司马迁、董狐之职,完全属于他们这些人才,我不应迅速改变市朝,再妨碍贤路。尧在朝时都让贤,我既不能追上他们,勉强列于其中,希望能够去职。”帝诏不允许。不久转任大匠卿,改任太中大夫,仍诏令他撰写梁史。永定三年去世,殁年五十二岁。杜之伟撰文,不崇尚浮华,而是温雅博富。所撰文章多遗失,存下来共十七卷。
15.【答案】B
【解析】“含苞欲放”表述有误。从诗句“吐尽芳心”可知本词描绘的是自在盛放的并蒂莲花。
16.【答案】①以人喻物,赋予生机。上阕用二乔姊妹暗喻双莲,表现并蒂莲花在五湖群花中显风情,竞风流。②以物衬物,突显物象。下阕用惹怨愁思的丁香,反衬出双莲的自在盛放,明艳动人。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每点的观点2分,分析1分。答比喻、衬托也可。
【解析】通过审题,可看出考查角度为艺术手法和情感把握,结合上下阕看,上阕重在用美丽的二乔作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双莲同气连枝的属性;下阕重在以丁香结反衬双莲,通过对比突出双莲艳丽无比、飘逸洒脱的精神特质。
17.【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评分标准】每句全对1分,有错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共6分。
【解析】此题中情境提示对默写诗文名句至关重要,第一句用“而是”引导考生留意孔子在谈论“吃饱居安”时,认为好学的具体表现;第二句注意情境提示语“始终”“成功”可知应填写句子;第三句“盛情款待”“纵情豪饮”都限定了要填写的内容。尤其需要注意“敏”“慎”“烹”“须”的书写。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文中标点用法为列举的省略,C项也是对可能存在的原因的列举省略,从文章看都属于行文的省略。A项表示含糊其辞,B项表示语言中断,D项表示停顿,三项都属于说话断断续续。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原画波浪线句有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我很不安”类似于总结陈词,应放在段末;该句与前句形成因果关系,故前面应该用“所以”。
20.【答案】①修辞手法:运用比拟(拟物),赋予日光灯以蛇的特性,间接反映“我”内心的畏惧心理。②艺术特点:通过事物间的相似特性,展开合理联想,使被描摹的事物呈现新奇的特点。
【评分标准】判断修辞手法1分,每点分析2分,共4分。如果答为“比喻”或“拟人”酌情给分。
【解析】通过审题,可将考点“修辞特点”分解为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两点,再思考“日光灯发出丝丝叫声”是拟人还是拟物,注意区分真假比喻,“好像灯管里潜藏一条白蛇”不是比喻,学生误以为这里把“灯管”比喻为“白蛇”,却忽略了“里”“潜藏”等字眼,可通过与比喻句“好像灯管是一条白蛇”比较加以鉴别。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上文提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一主语,为保持表述的一致性,下句的主语应该是“赛道”,故排除C项。A项表述重点落在了“小海坨山上”,B项状语“从小海坨山上”应修饰“蜿蜒而下”,目前的表述都显得叠床架屋,缠夹不清,故选D。
22.【参考答案】北京冬奥建筑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气质。
【评分标准】“冬奥建筑”“中华文化”“中国气质”三个要点每点2分,关键点答对即可。
【解析】本则材料属于新闻报道,主话题是“冬奥建设”的文化气质,因此要围绕这一话题进行筛选和压缩。
23. 【材料分析】
无论是诗文创作还是绘画作品,“形神兼备”都是理想和终极目标。“重神略形”,在我们日常普遍感知的“形似”基础上有了拔高,从而形成思维的张力,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任务指令“形与神的把握”则体现了对写作维度的限定,与目前主张的学科核心素养紧密呼应,有助于学生即时写作,展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①形神兼备,虚实相生
②从象形到传神,从技进化为道
③重神略形与重形略神的辩证
【参考素材】
理论素材:
1.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
2.神贵于形也,以神制形。(《淮南子》)
3.前形虽死,神却可以暗中传于后形。(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4.画不徒写彤,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李贽《焚书·读史·诗画》)
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事例素材:
1.庖丁解牛,使养生者悟道。
2.顾恺之画人物时有时甚至几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范缜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用刀口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5.在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下,魏晋的人物品藻有一种略形而重神的倾向。想“神姿”、“神隽”、“神明”、“神采”、“风神”、“神味”等概念大量出现在人物品藻中,这些概念指的是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即“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