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旧石器时代
1
3
2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
打制石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人的渔猎采集生活场景
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使用火)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砍砸器、括削器等)
旧石器时代
距今年代(万年) 文化分期 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 周口店系统 匼河系统 西南 东南
200—100 旧石器早期 小长梁石器 西侯度文化 元谋文化
周口店文化 蓝田文化 匼河文化 观音洞文化 和县龙潭洞
50—10 5 旧石器中期 许家窑文化 丁村文化 岩灰洞文化
东海大贤庄
1.5 旧石器晚期 峙峪文化 虎头梁文化 下川文化 富林文化 穿洞文化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4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良渚文化
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具有哪些特征?
燕辽文化区
山东文化区
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
大河附近;平原地带;南北西东、多元一体……
01
02
03
04
半坡遗址碳化谷物
原始人定居生活
磨制石刀
彩陶鱼纹盆
从事原始农业,
开始定居生活
出现陶器
私有制已经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原 始 农 业的产生
01
OPTION
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
02
OPTION
标志
种植业取代采集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03
OPTION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04
OPTION
特点
南稻北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原始农具:耒耜
私有制的产生
简要说明
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公社,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必然产生私有制?
黄帝
炎帝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
汉族
蚩尤
其他部落
涿鹿之战
你知道华夏族的由来吗?
1.部落
(1)形成
二、从部落到国家
(2)禅让制
①含义:
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国家
史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1)时间:
(2)建立者:
(3)权力继承方式:
(4)中央机构:
(5)地方管理: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
禹(最高统治者称“后”)
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史料
探究
材料:中国学者吴庆龙等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来自于此,从而佐证了夏朝的存在。这一结论在学界引起广泛质疑:首先,积石峡位于青海省,华夏先民没有能力在这里构建水利工程——虽然《史记 夏本纪》中有“导(道)河积石”的描述,但“积石”与堰塞湖遗址所在的积石峡,未必是同一码事;其次,现在最有可能是夏朝故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和积石峡洪水有约200年的时间差。
思考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对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史学界有哪些看法?
一种主张肯定夏王朝真实存在;
另一种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思考2:为什么史学界会质疑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
一是文献不足,缺乏记录夏朝史实的文字史料;
二是实物不足,缺乏确凿有力的考古实物材料。
用卜询问天地意志是殷王的特权,它意味着殷王就是天帝在地上的代理者。 ——贝冢茂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1.以神权强化王权,宗教色彩浓厚
三、商和西周
维护统治、强化王权
(一)商的国家特征
王朝: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五类;
地方: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即“族尹”。
第一,神职的地位较高。有些部门缺乏明确的分职,职务不固定,职人同职事不一致,由此产生“官事可摄”的现象。
第二,商代的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商朝的官制带有明显的宗族血缘性质。
第三,“臣仆用事”官制中的“小臣”占有相当的比重。
2.国家机构(官制)完备
有何特点?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夏商维系中央和地方方国和部族联盟的政治体制。通常以天子国都为中心,每外延五百里为一服,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3.(地方)内外服制
4.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商王世系传承表
(二)西周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和商最大的不同,一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产生了宗法和丧服之制,并由此产生了分封子弟的制度;二是庙数之制;三是同姓不婚之制。
——王国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1.分封制和宗法制
其一,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重要。
其二,与灭殷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有关。
其三,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展布四方,维系着封建体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
其四,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
为何实行?
1.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西周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按血缘形成的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天子
始祖
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平民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诸侯
诸侯
诸侯
意义: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小结
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课堂检测
1.宗法制是西周王朝的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
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 B.稳定了政治秩序
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 D.国家本身的制度
B
【详解】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B项正确;ACD项均与宗法制有关,但是并非是核心意义,排除。故选B项。
2.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
①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③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④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玉器出土的情况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既多元又一体的特征;根据材料中从东北到长江流域都有玉玦、玉璜的使用,从陕北到广东都有玉琮的出土,这说明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各地文化中的玉器情况,不能说明文明全面辉煌,所以③错误;故排除B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所以④错误,故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