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6 12: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春 秋
战 国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
华夏意识的建立
天子
诸侯
诸侯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方面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
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业:
商业发达,城市景象繁荣,货币广泛流通。
史料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 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经济发展的表现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1、经济发展
各国变法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君主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大量私田被开垦


2、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目的及影响
比较 内容 作用 目的 性质 影响
政治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编定户籍;严明法度。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 集权 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 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经济发展 富国 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增强 强兵 商鞅变法的内容
2、变法运动
措施:废井田,废世卿世禄
废分封、燔诗书
实质:废除奴隶制
破 旧
立 新
措施: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
量衡;立军功爵制,行县制、
户籍制,连坐法,小家庭、
行秦律
实质:确立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的破旧与立新
变法比较
变法成败的评价标准: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启示:
①国家方面: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②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对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深化理解
商鞅变法的评价及启示
12
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于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屡遭冷遇。
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1)生平
三、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仁”
——仁者爱人
“礼”
——克己复礼
(3)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
16
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学习态度:
(4)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02
03
04
首创私学
05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育贡献:
“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 是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中。
2
老子
17
2
老子
(2)核心思想
①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老子
(3)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19
②朴素的辩证法
2
老子
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3)哲学思想
以柔克刚
(4)政治思想:
2
老子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
百家争鸣的背景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企图影响现实政治;
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各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实质: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
四、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流派与观点
学派 代表人物 提倡观点 代表阶层
儒家 孟子 N/A
儒家 荀子 N/A
道家 庄子 N/A
阴阳家 邹衍 N/A
墨家 墨子 下层平民
法家 韩非子 新兴地主阶级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治、中央集权
材料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同“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xǐng,显明)不省耳。
夫儒者以六艺③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家学派思想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儒、墨、道、法各自的特点何在?
相同之处:都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旨在扭转社会混乱的状况,为统治者设计治国平天下的方案。
各自特点: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重视君臣、长幼、尊卑秩序。
墨家—重视发展生产,“节用”、“节葬”(生活俭朴),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法家—强调“法治”,要求打破贵族特权。维护君主权威,主张名分、职分明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顺应自然、万物天性为实用原则。
问题探究
课后小结
30
动荡中宽松,变革中发展
文化
私学兴起
士人壮大
百家争鸣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政治
经济
课堂检测
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
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
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C
解析: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2.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
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B
解析:材料“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务完物,无息币”指的是加速商品和货币的周转流通,故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