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人来源
2.据统计,北魏最盛时期户口数“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东汉时的水平”。《齐民要术》记载的黄河中下游农副业技术领先于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A.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B.经济重心南移即将完成
C.北朝农业技术比东汉先进 D.土地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3.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据此可知,《考课法》颁行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C.打击门阀土族势力 D.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4.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妇女也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能手;昔日作为蛮荒之地的南海和交趾,也是“各一都会也”;“广州刺史但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隋书》记载,东晋南朝时“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南方贪腐行为相当严重 B.南方社会经济较为活跃
C.经济重心南移程度加深 D.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5.唐初,“崔卢李郑王”号称一流大姓。唐朝历任宰辅中,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即占27人,其余如荥阳郑氏10相、博陵卢氏8相。五姓“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以至于唐文宗也发出“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的慨叹。由此可知
A.贵族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B.世家大族把持中枢权力
C.君主权力受到相权制约 D.科举制度积极作用有限
6.唐太宗修唐律时将此前《贼盗律》中“谋反大逆”条规定的“谋反大逆人父子、兄弟皆处死,祖孙配没”改为“谋反大逆人父子处绞,祖孙、兄弟皆配没”。这一变化
A.强调以礼入法的法律传统 B.体现了礼与法的相互渗透
C.一定程度减轻了刑罚力度 D.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7.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A.漠视农业发展条件 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C.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8.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前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国破”的原因是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9.唐初进土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土考试的法定项目。开元以来,进土考试内容以帖经、杂文、策为主,但更加重视文词。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改变了文坛骈丽浮艳之风 B.端正了科举考试考场考风
C.加强了中央选拔官吏权力 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学素养
10.《旧唐书 食货志》里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这种赋税制度
A.是我国赋役制度封建化开始的标志 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C.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其反对 D.建立在均田制实施的基础之上
1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门下省的魏征不肯属敕,结果太宗收回成命;武则天时期,有人逐告刘祎之……(武)则天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日:“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乃赐死于家。魏征和刘祎之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劝谏方式的差异 B.三省制内部的牵制
C.丞相权力的衰微 D.皇权至上的随意性
12.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把“无为”视为儒家理想人格一圣人的最高德性,把虚静、恬淡视为圣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无”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成了人格的本体。这反映出当时
A.三教并存局面的出现 B.儒学的地位出现动摇
C.道教神权势力的崛起 D.儒学深受道家的影响
13.唐代文人创作的诗篇可以传通于“土庶、僧徒、孀妇、处女、牛童、马夫之ロ”,“衙卖于市井”,题写于“观寺邮侯墙壁之上”,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表明唐代
A.统治政策的开明 B.儒学与佛道融合
C.诗歌传播范围广 D.中华文化圈扩大
14.唐代僧人编著《父母恩重经》,阐明佛教并非不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11世纪,许多佛教学者坚称,佛教与儒家的孝道观念并不矛盾,就尽孝而言佛教比儒家更胜一筹。这说明
A.佛教教义重视家庭伦理 B.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
C.儒家思想对佛教的整合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15.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土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 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 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
16.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大唐王朝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 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 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 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政策的理解。(要求:结合 史实,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2.A3.D4.B5.A6.C7.B8.C9.D10.D11.D12.D13.C14.D15.D
16.(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2)示例 ;选取玄奘西行。
主要体现在学习其文化,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7.示例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同其他民族的矛盾,一部分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之后,民族政策也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