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宣布收回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新中国顶住美国威胁,一方面揭露美国“撤侨”真相,一方面催促前美国官方人员尽快离开中国。到4月30日,美国撤回其全部驻华外交人员。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保持了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C.面临两大阵营的激烈斗争 D.打破了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2.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 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3.1954年6月至9月,我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活动。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问题、意见和建议。这一活动( )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4.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5.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 113人。“5.15协定”( )
A.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
C.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6.195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 )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 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7.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8.1956年,苏联驻华使馆对《论十大关系》进行分析后做出评论:在毛泽东提出的干顿方针中,最重要的几项同苏共二十大的决议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表明当时中苏两党之间( )
A.对苏共二十大的决议态度基本一致 B.都认识到需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都在思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D.都以提高福利和发扬民主为工作中心
9.1957年,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讲道:“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决定的
D.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10.1960年,安徽省公布“评工记分、包工包产”的方案后,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材料反映( )
A.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D.城乡经济差异有了显著改善
11.1969年7月尼克松从关岛出发经亚洲五国到罗马尼亚访问。8月20日尼克松对同行的罗杰斯国务卿说希望在适当的时期抓住适当的机会同中国对话。美国的举动( )
A.旨在应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冲击 B.反映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C.是基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思考 D.体现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2.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战略线,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共同抗衡苏联。在这样的对外战略指导下,中国取得的最重要外交成就是( )
A.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日建交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3.记录片《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有这么一段描述:“在大会发言中,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乔冠华发言结束后,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排着队和乔冠华握手,向中国表示祝贺。次日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的“乔的大笑',成为新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该记录片描述的这次会议( )
A.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
B.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1971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这里的“主动行动”是指( )
A.电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宣布对华新步骤B.派国安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C.尼克松亲自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D.接受中国三原则与中国正式建交
15.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
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的早期现代化,晚于广东、上海、天津,早于多数内地城市,故就时序言之,在全国处于中上级次。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洋商设厂,中经张之洞督鄂18年(1889—1907年)的洋务兴革,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后来居上,发展成为超过广州、与天津争胜、直追上海的全国最大的现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材料二 建国伊始,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1952年,中国争取了苏联156个工业援建项目,党中央决定将其中一个钢铁项目设在武汉,以实现毛泽东主席的重工业布局。1954年,武汉钢铁公司开始筹建,苏联专家组将厂址选在了武汉市青山区。1958年9月13日武钢建成投产,此后,武钢蓬勃发展,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为工业和国防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
——摘编自黄旭珂《百年武钢重生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武汉早期现代化兴起的背景。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兴建武汉钢铁公司的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外交。材料中美国等兵营地产权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主权问题,新中国通过收回美国等兵营的主权,直接体现反帝斗争的彻底性与捍卫国家主权的问题,彰显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战略,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不管是清朝的慈禧太后还是后来的袁世凯及蒋介石,他们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是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项说法错误;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故排除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外交遏制的僵局,故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充分体现民意。
B.在当时中国还没有步入法治国家。
C.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之中多次修改,材料强调的是宪法制定程序的民主性特征。
D.人民普遍参与的说法不准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的制定。据材料“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问题、意见和建议”,可知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活动促进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选B项;该活动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但不能“保证”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这一活动没有反映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6年我国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此时中苏签订“5.15协定”,苏联开展大批技术援华项目,配合了中国“一五”计划发展战略需要,故D项正确。1949—1952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外交策略,仅从苏联对华的技术援助不能体现此项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材料“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说明国家希望通过利用工业化成果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外贸易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1955年我国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农产品和工业品同时出口,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农业集体化运动,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以及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都体现了我国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C正确。
A错在“领导者”,故排除。
万隆会议以及日内瓦会议召开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故排除B。
和平外交符合我国利益,于世界和平有利,D与题无关,故排除。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9.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艰苦的历程,各民族应是平等团结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依据材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可知,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尼克松总统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并明确表示为缓和中美关系要采取主动行动。结合题干中1971年可知,尼克松所说的主动行动是指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5.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三线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素养。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东南沿海大规模挑衅,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进行“三线建设”是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故C项正确。改变旧有工业布局和发展内地经济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故A、B两项排除;创新科技调整经济不符合“三线建设”的主旨,故D项排除。
16.(1)背景:武汉对外开埠通商;外资企业创办;洋务运动开展;张之洞主政湖北。
(2)作用:提升了武汉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提高了新中国的钢铁产量;优化了中国重工业生产布局;有利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和国防事业发展。
17.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