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
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
②出现贫富分化
③生产力水平提高
④产生了私有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青铜铸造世界领先
3.公元前681年,齐桓公被周天子任命为东部国家的“伯”。在先秦“伯”与“霸”相通,本义是兄长。如果说周天子是天下诸侯之父,那么“霸”就是诸侯之长。材料反映出( )
A.周王的权力得到加强 B.宗法分封秩序得到强化
C.礼治的内核依然存在 D.周天子的统治彻底瓦解
4.据先秦古籍记载:黄帝、尧、舜等五帝后期,邦国林立,“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虞书-大禹谟》)、“明明我祖,万邦之君"(《夏书五子之歌》)。据此可知,五帝后期( )
A.已具有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管理体制
C.奠定了周代分封制度的基础 D.形成了严重的分裂对抗状态
5.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华夏族)”。而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出现这一变化说明( )
A.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基本实现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并发展
C.国家治理体现家国一体的色彩 D.周代分封制下的疆域得到扩展
6.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主张( )
A.仁者爱人,反对任意刑杀 B.克己复礼,矫正社会等级秩序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7.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在战国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B.适应统治者的需求
C.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带有辩证法思想的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9.“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10.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
A.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11.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12.汉文帝时,全国大约有54个郡,各诸侯国所据达39个,中央政府所辖“京师、内史,凡十五郡”,且“公主、列侯颇邑其中”;中央政府所辖郡县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受封诸侯国所辖郡县人口则占66%。
可见,这一时期( )
A.郡县制推行较艰难 B.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C.分封制取代郡县制 D.中央财政收入增多
13.元狩六年,汉武帝一方面强迫前帝所立的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另一方面在立自己的三子为王时故意文饰其分封之意,从而使得分封过程颇为曲折,经过霍去病等人的三次奏请,武帝下制曰:“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汉武帝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对诸侯王的素质要求高
B.汉朝同姓子弟之间的矛盾尖锐
C.当时“推恩令”正在全面实施
D.汉武帝已完全解决了王国问题
14.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1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其父死后发丧用, 但被人以“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的理由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二、材料题
16.材料 班超幼时家贫,曾立志说:“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遂投笔从戎。……班超出使西域,到鄯善国后,鄯善王先礼敬后疏远。班超得知是因为匈奴使者到来后,鼓动随从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事成后,鄯善举国震恐,班超晓告抚慰,鄯善王决心臣服汉朝。……班超欲完全平定西域,于是上疏请兵曰:“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今西域诸国,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汉和帝认为其事可成,发兵相助,大败龟兹等国,自是威震西域。次年,汉和帝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先帝遂开西域,置都护……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摘编自《后汉书·班超传》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能够威震西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班超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17. 材料 汉武帝连年用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以商贾豪强兼并无厌,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封年间,关东流民多达200万口。天汉二年(前99)以后,南阳、楚、齐、燕、赵之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汉武帝派“直指绣衣使者”分区镇压,但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难以平息。严峻的社会形势使汉武帝感到不改变现行政策,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征和四年(前89),武帝下诏(轮台诏)追悔往事,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只求不乏武备而已。随后,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意在“思富养民,任赵过为搜粟都尉,命他推行代田法,改革农具,以示鼓助农业生产。“轮台罪己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台,使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又稳定下来。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解决现实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1.D2.B3.C4.A5.B6.C7.B8.A9.A10.A11.B12.B13.C14.A15.D
16.(1)东汉综合国力强大,采取积极的边疆政策;汉和帝的支持;班超个人立志立功异域,且有勇有谋。
(2)削弱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统治的威胁;维护了西域的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17.(1)背景:汉武帝连年用兵,经济遭到破坏;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量破产;农民起义不断,危及其统治;武力镇压难以平息农民起义;吸取秦亡教训。
(2)措施:公开承认错误;停止用兵;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影响:停止用兵,有利社会稳定;发展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矛盾,有利统治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