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贝”的故事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3“贝”的故事 第2课时 优质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5 17:50:30

文档简介

3 “贝”的故事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的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由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贝壳吗?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贝壳图片):不同种类的贝壳。
(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贝壳,为什么。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yǔ cái qián jiǎ ɡǔ bèi ké huài bì ɡuān
与 财 钱 甲 骨 贝 壳 坏 币 关
自由练读,指名读,随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④教师随机纠正读音:“钱、关”前鼻音,“财”是平舌音,“甲、坏”是三拼音节。
(2)认读本课新词:(课件出示)
漂亮、贝类、珍贵、饰品、随身、损坏、容易、赚钱、赔本、购物、贫困
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注意“珍、饰、赚”是翘舌音,读音分别是;“随、损”是平舌音,“品、贫”是前鼻音。:“漂亮”的“亮”读轻声。
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字读。
3.(课件出示):与 财 钱 甲 骨 贝 壳 坏 币 关
识记生字“与 财 钱 甲 骨 贝 壳 坏 币 关 ”。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故事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开火车读、齐读。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财”是“贝+才”,“坏”是“土+不”,“币”是“丿+巾”,“关”是“丷+天”,“甲”是“日+〡”。“壳”是“士+冖+几”。
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线”把“纟”换成“钅”,就是“钱”。
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它们:“写”去掉“冖”,是“与”。
还有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城头月”就是“骨”,“回来团圆”是“贝”。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钱、骨、壳”
(课件出示):钱、骨、壳的动画笔顺图
(1)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2)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师点拨:
“钱”的部首是“钅”,注意中间是竖提,右边不是“戈”,多一横;
“骨”的上部注意书写笔顺,第二笔是横折,第三笔是横折;
“壳” 的上面是“士”。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4)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短文,你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了汉字“贝”的有关故事。)   
(四)总结:
我国的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本课词语自由读一读。
甲骨文 贝类 珍贵 漂亮 饰品 钱币 购买
偏旁 钱财 携带 货物。
(2)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3)全班齐读词语三遍。
(4)单独出示文中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5)一起朗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指名说明每个自然段的大致意思。
3.精读理解,重点突破。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贝壳是什么?出示贝壳图片。
(贝壳是保护动物身体的铠甲。)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B.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归纳:这一段讲的是贝壳在古代的作用作为饰品。
(1)除了珍贵、漂亮,贝壳还有什么特点?
(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
(2)它在古代有什么用途?
(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3)根据这个特点,用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表示什么。
(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4)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她贝字旁的字吗?
(学生查字典回答)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为什么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贝字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板书设计
2 贝的故事
贝的特点:珍贵、不容易坏 装饰品
用途:用贝当作钱币
赚 赔 购 贫 货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共23张PPT)
识字3“贝”的故事
第二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目 录
课文品读
课文赏析
课文拓展
1
2
3
课文品读
1
课文回顾
“贝”的故事是怎样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课文理解
这句话是说贝壳最初的作用:可以保护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理解
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介绍了“贝”字的甲骨文字形。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文理解
“很漂亮,很珍贵”,说明贝壳在古人眼里是多么的美好,人们多么喜欢它。
“很漂亮,很珍贵”说明了什么?
古时候,人们认为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课文理解
交代了贝壳的另一个特点: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所以,人们把它当作钱币,在市场上流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了什么?
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
课文理解
“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进一步说明“贝”字旁的字的特点:与钱财有关。“赚、赔、购、贫、货”,通过举例,更直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你从“所以”“赚、赔、购、贫、货”体会出了什么?
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
2
课文赏析
核心问题
本文围绕“贝”讲了“贝”的甲骨文字形的起源、贝壳的用途、用“贝”作偏旁的字的特点。
本文围绕“贝”讲了哪些内容?
延伸问题
一读:读课文,想一想:“贝”字的甲骨文是什么样的?
贝的甲骨文是“贝壳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延伸问题
二思:贝壳为什么会被当作饰品?
古时候,人们很喜欢贝壳,认为它很漂亮,很珍贵,所以就把它当作饰品戴在身上。
延伸问题
三品:贝壳为什么会被当作钱币?
因为贝壳可以随身携带,又不容易损坏,所以被人们当作了钱币。
延伸问题
四探:“贝”字的意义是什么?
因为贝壳曾经被当作钱币,所以带有偏旁“贝”的字就和钱财有关。
课文结构
“贝”的故事
“贝”字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贝”字的起源:甲骨文
饰品
钱币





贝壳
课文主旨
本文介绍了“贝”字是怎么来的,它最早是如何产生的,还介绍了“贝”字代表的意义,多和钱财有关。通过介绍“贝”字的故事,激发我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3
课文拓展
推荐阅读
有趣的汉字
爷爷站在书桌旁写毛笔字。元元看见了,惊奇地问:“爷爷,您是在画鸟吗?”爷爷说:“我是在写古代的‘鸟’字。”元元不明白,又问:“怎么像画画儿呢?”
爷爷说:“开始,人们用图表示事物。表示大山,就画一座山。表示羊,就画个羊头。后来慢慢写成了‘山’和‘羊’。”
元元又问:“有些意思画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爷爷笑着说:“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有时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造出了一个新
推荐阅读
字来。像‘口’和‘鸟’合在一起表示鸟叫的意思,就是‘鸣’字;在‘木’的左边加上单人旁,表示人靠着树休息,就是‘休’字。”
元元听了,佩服极了:“我们的祖先真是太聪明啦!”
国学诵读
大古文,唯殷契、可书可读。千秋岁、绵延不绝,至今如曙。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十万枚、灿烂放光芒,四海馥。
——《满江红》
走进传统文化
1.早期的文字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图画,另一个是记号。由这两个来源创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2.考古学家发现,我国最早期用刻画符号的方法记事产生于仰韶文化早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300年),而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则是最早出现的采用彩绘符号来进行记事的文化。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