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策略:
“千 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 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 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 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 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