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音乐情绪,体会阿细人热烈欢腾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
2.记住《阿细跳月》的主题音乐,能在音乐中辨认主题出现的次数。
3.能够听辨出主题出现时的音色特点,用肢体动作表现乐段的速度力度等变化。
教学重点:用探究、体验的方式感知音乐的变化,用肢体感受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哼唱乐句主题,并能听出主题在乐段音色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聆听《爱我中华》
2.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到刚才的《爱我中华》歌曲,相信大家知道这节课老师将会是介绍少数民族的音乐课了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图片介绍彝族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云南著名的石林就是由这个民族传说中的阿诗玛幻化而成;他们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他们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
师: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和大三弦。
师:“火把节”是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在“火把节”上人们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
师:你们猜出他是什么民族了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首举世闻名的《阿细跳月》吧!
三、聆听《阿细跳月》
1.初听音乐,整体感知。
师:我们一起来仔细聆听,感受彝族人们在欢庆节日时欢快喜悦之情。
2.聆听主题音乐。
哼主题:刚才的音乐中,同学们有没有听出一直在反复演奏的主题旋律?
再来听一下,你能哼唱一下吗?一起来试试。
出示主题旋律:5/4
5 1 3 1 3 5 2 1 ▕ 5 3 3 1 3 5 2 1 ▕
5 1 6 1 3 5 2 1 ▕ 5 5 3 1 3 5 2 1 ‖
唱主题。说拍号4/5并感受。最后两拍加入拍手节奏 ╳ ╳
3.聆听音色。
师:这首乐曲演奏方式是民乐合奏,那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中国的民族乐器吧。
介绍部分民族乐器。
师:由这么多民族乐器一起演奏叫做民乐合奏。
刚才我们在音乐中可以听到这个主题旋律一直在出现,是不是每次出现都是相同的呢?老师截取了其中的几个反复,你来听一听他们分别是哪一类民族乐器在演奏?
聆听片段进行连线。吹管组、弹拨组、拉弦组、全奏。
4.完整聆听。
同学们的听觉还是非常灵敏的,都能听出主题旋律在反复时的一些变化,下面老师请你们仔细聆听全曲,听出主题反复了几次?
小结主题出现的次数
师:你们都听对了吗?——14次。
5. 乐曲分析。
师:在家都知道这首乐曲表现的是热闹的节日载歌载舞的场景,那么全曲音乐的情绪都是很热烈的吗?音乐开场犹如几个小朋友在广场上
音乐最最热烈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部分最热烈(速度最快、力度最强、仿佛所有的乐器都奏响)
(1)最后主题音乐我们如何来表现它的热闹?手上的动作还够吗?
(2)总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加上呐喊声如何?(嘿嘿、呦呦……)
——跟着音乐来做
7. 全曲律动。
热闹的情绪体验了,我们把前面轻快、奔放的音乐也一起来表现一下吧。
8.完整欣赏聆听。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出色的音乐鉴赏家。我们发现音乐真的是太神奇了,相同的主题旋律,不同的速度、力度和乐器伴奏,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下面请同学一起来当一回小小演奏家,一起用自已的模仿演奏来感受这首世界瞩目的《阿细跳月》。
四、教学拓展
经典的音乐总是被人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下面欣赏《彝族舞曲》的舞蹈片段,同学们再感受一下彝族音乐的风格。
五、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彝族音乐,希望下次还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其他民族的音乐!好,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