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录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
隋唐
战国
魏晋
汉朝
西周
世卿世禄制:血缘
科举取士制:才能
九品中正制:从家世、才能到单纯看家世
军功授爵制:军功
察举、征辟制:德行,才能
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选官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一、选官制度
农业发展表现
它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东汉末年,曹操当政,提倡“ 唯才是举 ”。后曹丕采纳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 中正 ”,将当地士人,按“ 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图
请思考: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家世
道德
才能
只看 家世
选官标准:
其实质是汉代察举制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评价:
消极:选官的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为主要看家世,成为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使得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最终走向衰落。
察举制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1)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
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
(2)被选拔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被世家大族把持,门第标准。发展成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与明清。
雁塔题名
曲江宴饮
科举制
科举制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设置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预设】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王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1870年枢密院关于王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浩制度史》等
想一想、议一议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预设】
积极:
一方面,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是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国长期的繁荣昌盛,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评价科举制:
【预设】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评价科举制: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有事上报
中朝
外朝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1)演变过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二、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意义:1、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2、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史料一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参考答案: 演变: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史料解读
史料二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依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
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
西汉
隋唐
重点深化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定的徭役。
三、赋税制度
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的制度。所谓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
4、唐中后期的两税法(780年 杨炎 的建议)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内容:
①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③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积极:
①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
消极:土地兼并严重;长期不调整户等,两税税额不断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汉代——三十税一,人头税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
唐朝中后期——两税法
人丁,实物
户,定额税
人丁,定额税 实物
土地,财产,实物与货币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商品经济发展
赋税制度
标准
项目 选官制度 中枢政务机构 赋税制度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整体发展趋势
从汉至唐的制度创新
察举制
(注重品德)
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
科举制
(注重才能)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外朝制度
编户制度
三省制形成
租调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三省六部制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课堂检测
1.隋唐时期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属于的领导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C
【详解】
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下辖六部,C正确;中书省是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是执行机构,A、B排除;御史台是元朝时期的监察机构,D错误。
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崔佑有权驳回诏书,结合所学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有权驳回中书省的决策和诏令,因此,崔佑属于门下省,故选B;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不属于崔佑的职责,故排除A;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属于崔佑的职责,故排除C;参知政事设立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