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3 象形的文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3 象形的文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16 08:4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 版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 所属 单元 奇思妙想 课题 名称 第三课 象形的文字 学习 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象形的文字》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奇思妙想”主题单元下第三课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侧重于对各种形状的联想。通过联想添加练习,培养学生借形联想的能力。它有别于第一学期中的“想象画”,更侧重于因一事物(形态)而想起与之有关的事物(形态)的构思活动,分别设置了对“数字”、“水迹”和“象形文字”的联想添加练习。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数字的联想》主要针对数字的外形进行联想添加练习;第二课《水迹像什么》主要是根据水迹随意的形状展开联想添加练习;第三课《象形的文字》则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对“字意”进行联想,根据不同象形文字的字意,进行背景的联想添加;同时,在欣赏和比较现代汉字和象形文字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古文字奇妙变化的造型美,激发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象形的文字》一课的教学要求不仅在于引导学生知道象形文字,更需要引导学生以象形文字为画面主体,在画象形文字的同时,根据字意,为之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一方面加强学生根据字意的联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涂色技法(平涂法、接色法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中国文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激发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华夏祖先的敬仰,进而培育学生继承中华文化的自觉。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绘画工具的基本性能,掌握了一定的使用技法,初识了点线面,对色彩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初步具备了用几何图形造型的能力以及基本的想象画创作。 本学期将通过对学生的想象、联想和添加的主题构思创作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折、剪(撕)、贴(拼贴)、卷等技法的(半)立体制作等美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尚未接触过中国画,在本课教学中,用毛笔来画象形的文字只作为一种表现象形文字的形式,故只涉及对中国画工具(笔)的初识和初探。
教学目标 课程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识象形文字并了解其特点,尝试画象形的文字;依据字意联想,学会用平涂、接色等方法,为文字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在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互动探究“小任务”中,初识象形文字,了解其特点及其演变;学习用毛笔画象形文字,并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象形文字的独特美,体会其简单的内涵,激发对祖国文字的学习兴趣。
德育 教学 目标 智慧美:通过互动探究“小任务”,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归纳中,学会给“象形的文字”配上恰当且有趣的背景,以此培养学生对构图、色彩等绘画技能的运用智慧。 文化美:在为象形文字添加恰当且有趣背景的联想和创作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画”源于生活,“创作”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创作的绘画热情。 人格美:在创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华夏祖先的敬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传承文化的自觉。
教学重点 用水墨画象形文字
教学难点 根据字意,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教学策略 本课针对教学目标和育美课堂目标,设计了“小任务——找一找、变一变、说一说、选一选”的教学策略来新授象形文字及其特点;设计了“学一学”、“画一画”、“添一添”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找一找”学生从图画中识别象形文字;借助“变一变”学生理解象形文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借助“选一选”学生归纳象形文字的特点;借助“学一学”教师示范用毛笔画象形文字并介绍根据字意联想添加背景的方法;借助“画一画”学生尝试用毛笔画象形文字;借助“添一添”学生根据象形文字的字意,用“接色法”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在展评环节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评价方法,为课堂习作进行评价,最后归入《学生美术习作档案袋》,教师给出评语和总评等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设计意图
导入 环节 反馈《课前学习任务单》 采用过程性评价,老师通过随堂观察,及时给出口头的肯定及表扬,并辅以小贴纸的形式作为奖励。 带着收集任务观看动画,一方面在激起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象形文字以及国画的独特魅力,并初识文字是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注力并产生任务驱动意识。
小动画——《三十六个字》 要求:带着收集象形文字的任务去看视频。 在观看小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出现的象形文字。
逐一出示学生收集到的象形文字(十一个) 揭示课题——象形的文字 (出示板书:象形的文字) 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象形文字。
互动环节 小任务——找一找 出示画有若干象形文字的一幅习作。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找出其中的象形文字。 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随堂观察,根据学生的反应速度、回答的正确率及流畅度等表现,及时给出口头的肯定及表扬,并辅以小贴纸的形式作为奖励; 在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互动探究“小任务”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形式,逐步认识和理解象形文字及其特点,感受造字的独特性,和华夏祖先的智慧。 通过“小魔术——变一变”让学生初步知道文字的演变过程,感受象形文字“像形”的特点。
小魔术——变一变 展示实物到象形文字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 学生观看演变过程,初步理解象形文字的由来和演变。
小任务——说一说 提问:象形文字是怎么来的 小结:象形文字是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姿态而创造的,它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学生尝试说出:通过事物的外形创造的。
小任务——选一选 出示四个答案,让学生来选一选其特点。 更像一个图形 更像一个字 笔画较粗 笔画较细 学生根据前面环节的所观所学,尝试选择其特点。
示范 环节 小示范——学一学 示范如何用毛笔画象形文字。要点: 1.《执笔歌》操练 2.“故错法”示范 学生专注观察、学习并牢记教师的示范要点,口中默念儿歌,进行执笔练习。 采用指导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意见反馈指导。 教师示范直观地解决了在使用毛笔画象形文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故错法”示范,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笔画的粗细和构图的饱满。
创作环节 小任务——画一画(象形的文字) 请学生在预裱宣上用毛笔尝试画一个象形文字 任务要求: 字体粗大有力 画面构图饱满 播放中国古乐(3分21秒) 学生根据要求画一个象形文字。可自选记录的那个最喜欢的,也可参考老师提供的。 采用指导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意见反馈指导。 创作环节,将学生练习拆分成两个部分。先承接前面的教学内容,画象形文字;后根据字意联想,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帮助学生建立起围绕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奇思妙想”绘画创作的方法。
小任务——添一添(背景) 任务要求: 根据字意联想,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用平涂法进行涂色 用接色法来丰富色彩 播放中国古乐(10分)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展评 环节 展一展、评一评 将学生习作布展黑板,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教师的评价。 要求:课后完成《评价表》上“自评打星”和“互评打星”。 评价要求: 1.字体粗大有力 ☆ 2.构图饱满☆ 3.根据字意联想添加背景☆ 4.色彩丰富,涂色有变化 ☆ 5.画面完整,主体突出 ☆ 自主展示习作,尝试自己解说自己的习作 课后完成《评价表》的“自评打星”;欣赏同伴们的习作,进行“互评打星”。 采用档案袋评价,包括自评打星,生生互评打星,教师评语以及教师根据学生的习作及课堂表现给予的等第制总评。 通过“档案袋评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的审美判断力;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较客观的学习情况,给予较适当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
拓展 环节 读一读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仓颉造字》 学生课后 拓展阅读 借助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古文字起源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想法,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练习 设计 练习活动要求: 基础层面:学习画象形文字,并用平涂、接色等方法添加背景。 拓展层面:根据象形文字的字意联想,添加恰当且有趣的背景。
板书 设计 象形的文字 模仿事物的形态 画字——智慧 “字意”联想 接色法
课后 反思 执教完本课,根据自身上课的切身感受、学生课堂互动的反应以及观课同行们给予的评价,反思以下三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用语的准确性。一方面要正确表达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要用启发性的话语,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在师生评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描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