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海拔高度/米
70(630051000990盖度大
学校
高三地理(C)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范围:必修一、选择性必修
班级
选择题(16小题,共48分)
出
25覆盖度小
年平均气温/℃
2018年10月9日,位于北京延庆区的海坨山(素有“中国的富士山”之称)开始出现降雪天
图1
图2
姓名
气,“海坨戴雪”的美景提前上演。“海坨戴雪”景象通常出现在11月~次年5月。海坨山山体
4.当地海拔4900米以上,影响垫状点地梅覆盖度大小的主导因素是()
岩石多为花岗岩,山中多峡谷,山沟、山脚下到处都有河流、泉水。读海坨山自然带分布图
A.热量
B.土壤
水分
D.地形
完成1-3题
学号
5.垫状点地梅的生长()
海坨山顶
2241m
A.减缓了岩石的风化
B.阻碍土壤发育
海拔1800m以上(高山草甸带)
C.改变了当地的地形
D.有利于提高当地生物多样性
海按15001800m(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带)
2019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10月12日早5点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南偏西方约540公里
的日本以南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随即“海贝思”趋向日本东南部。据
海拔8001500m(灌木带)
此完成6~8题
山麓
1.2018年10月“海坨戴雪”景象提前出现的原因是()
A.冷空气到来较早
B.山顶水汽蒸发量增大
C.降水量较往年偏少
D.山顶海拔高,气温较低
2.海坨山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
6.关于台风“海贝思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B.山顶的积雪夏季才会融化
A.生成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C.灌木带面积较大,便于规划路线D.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
B.导致日本南部灾情比北部更严重
3.海坨山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C.登陆日本之后强度持续增强
A.若浆喷出、断裂抬升、风化侵蚀B.岩浆侵入、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台风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岩浆侵入D.变质作用、流水沉积、断裂抬升
7.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垫状点地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一般在生物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群落中最先出现。它常形成致密的垫状结构,贴伏于地面,具有很强的喜光性。图1为某地垫
C.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导航系统
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示意图,图2为垫状点地梅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8.关于本次台风“海贝思的防灾和减灾措施合理的是()
①日本多地要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
高三地理(C)第1页(共3页)高三地理(C)答案
1—5 ADBAD 6—10 BACDB 11—16 BCCABC
17.
(1)理由:②海域是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影响:使能见度降低,增大安全隐患。
(2)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增湿后,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3)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的大陆架海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且有众多河流注入,鱼类的饵料多。
18.
(1)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导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2)位置:中部山地偏南地区(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成因:岛屿中部为山地;7月西南季风经过海面带来充足水汽,中部偏南为山地的迎风地带,多地形雨;中部山地对水汽抬升更强,降水量比东西两侧多。
19.
(1)①火山岩广布,土质肥沃;② 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热;③地势相对低,滩涂、浅滩较多、海水盐度较低。
(2)①南侧的火山岩礁、平台、斜坡、崖面较多孔隙发育,利于珊瑚生长;②残壁断崖冬季阻挡了北方南下的冷气流;③南部海湾,风浪小;④纬度相对低,南部向阳,阳光较充足;⑤为珊瑚和贝类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
(3)A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①锚固山体;②加强监测监控;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处巨浪、洪涝灾害。①加强台风监测监控和预警;②完善排水系统;③建设沿岸防护林体系。